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加強積累,培養語感”。學好語文需要多閱讀書籍,積累語文知識。簡言之,能否學好語文關鍵在于語文知識的積累。當代中學生思維活躍,對新人、新事、新概念反應快,易于接受。當學生學會了“積”,學會了“累”,學會了持之以恒,那么,建設一座金碧輝煌的語文學習大廈便不再是夢想。
關鍵詞:概念教學;演示;學生討論;鞏固練習
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學科,對于學生個性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而學好語文的前提是要做好學習的積累,這一功夫應下在平時,長期堅持。在語文教學中,我是這樣來指導學生積累語文知識的。
一、注意收集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初一開始,我就要求學生獨自下去收集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每到語文早自習就叫兩名學生把自己準備的3-4條名言警句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寫下來,以此類推,后面的學生不許重復前面的,每天下來大家都積累了七八條名言警句。然后再叫學生選出自己喜歡的幾條記在心里,時間一長,積累的名言警句多了,到寫作時就能得心應手、信手拈來,并進行恰當運用。例如,在表現人的心靈美方面,有的學生一開篇就能用上羅丹的“美到處都有,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這些是名人的話,凡人也有經典的語言。有時我就鼓勵學生像名人那樣用一兩句話概括自己的心得體會,說一下凡人凡言。事實證明,這種方法行之有效,對于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啟迪學生智慧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朗讀
朗讀也是學生語文的一個關鍵,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知能力。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說明了語感和思維的辯證關系,而語感的強弱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理解能力、思維能力的高低??梢哉f,朗讀是語感訓練的基礎,是語感形成的主要途徑。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如朱自清的散文《春》、老舍先生的《濟南的春天》等,在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搞好朗讀對理解課文尤為重要。我通常采取帶讀、讓全班朗讀、分組朗讀和個人朗讀的方式進行。如對《春》一課的教學,我通過讓學生反復朗讀,讀出春天的生機、活力,讀出作者的喜悅、贊美之情,不僅在朗讀中體會出它的語言美,更要領悟出它的意境美,所以朗朗書聲不可少。
三、抓好背誦、記憶這個環節
古往今來,大凡造詣深厚的文人名士飽讀詩書,博聞強識,有的甚至能背誦成篇的名著。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背誦、記憶的東西多了,自然能夠做到胸中有物,筆下生花。語文水平的具體體現,不外乎是口語表達和寫作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平時要多背誦、多記憶,把知識的積累當成能說會寫的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在需要某個詞、某句話時,不用費盡心思去想,就能自然而然地出口成章。因此,只有多背誦、多記憶,長期堅持下去,才能學好語文。
四、指導學生擴大閱讀
語文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學科,涉及面很廣,僅靠課堂時間、課本內容是很有限的。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讀一些名人傳記、文學名著、科普讀物之類的東西,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再動筆寫一下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面,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活躍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果。當然,課外閱讀最好放在周末、假期進行。每到放假,我就給學生布置一個特殊的假期作業,那就是閱讀諸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三國演義》《童年》等世界名著2~3部,讓課外閱讀和課內閱讀形成互補,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語文學習的過程是漫長的,進步與提高是緩慢的、潛移默化的,在漫長的學習過程中,積累顯得尤為重要。荀子曾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绷康姆e累終能導致質的飛躍。只有長期堅持積累,才能做到厚積薄發,學有所成。
參考文獻:
[1]楊國杰.淺談語文教學中積累的意義和原則[J].教育藝術,2008(1).
[2]徐承虎.淺談如何幫助學生積累語文知識[J].學周刊,2012(22).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