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每位從事學校體育教育教學工作的體育教師都會有同感:在所教的學生中,有一類學生是特別喜歡參與活動的,這類學生屬于“積極參與型”,不管什么活動他們都會興高采烈地參加;而另一類學生則屬于“選擇性參與型”,介于喜歡和不喜歡之間的一類,他們如果遇上自己喜歡的活動項目就會很有激情,就會積極參與,反之則不會參與;第三類學生則是完全不喜歡參與體育活動的學生,屬“不參與型”,如果在實際教學工作中不注意引導、關注這類學生,他們的數量會隨著年級和年齡的增加而逐漸增多。這類學生如果長時間不參與運動就會造成其身體機能和心理生理素質跟不上外在的發展,只要一遇到與運動有關的活動就退縮,進而影響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從而給社會帶來壓力,形成一個社會問題,肥胖的人群急劇增加。
關鍵詞:體育活動;參與積極性;項目學習
如何有效地提高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參與積極性,我從多年的實踐中感知如下: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利用多樣化的分組教學”是我在實際體育教育教學中針對“不參與型”學生運用最多、也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將目標確定為:一是增強體能掌握和應用基本的體育與健康知識和運動技能;二是培養運動興趣和愛好,形成堅持鍛煉的習慣;三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表現出人際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四是提高對個人健康的責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五是發揚體育精神,形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目標是針對所有學生而制訂的,當然也包括這類不喜歡參加運動的學生,作為學生的老師,我有義務教育、引導好這類需要幫助的學生。我在安排教學時會特別考慮這類學生,會根據這類學生的特質進行有意識地組織教學,也就是所謂的因材施教。特別注重這類學生的身心發展,既要讓學生掌握必備的體育知識和技能,又要使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獲得相應能力的培養,同等情況下,我會優先考慮、給予這類學生鍛煉、展現的機會,從他們玩的樂趣和學習興趣、自信力入手進行培養,在組織教學時格外用心,利用多樣化的分組教學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和參與活動的主觀能動性。從分組教學定義來看:分組教學是以學生的運動能力、身體條件、運動興趣和需要等為依據對學生進行分組,或者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愿選擇而組織起來進行教學的一種教學形式。由于我所關注的這類學生本身是不喜歡參加運動的,因此其身體素質水平相較于其他學生肯定較低,這也促使我在上不同的教學內容時采用不同的分組教學來激活他們(她們)的運動細胞,激發他們(她們)玩的天性,從而使他們(她們)變不參與為主動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者和主導者,進而樹立“健康第一”的責任感,形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
一、對抗性不強的游戲活動
針對“不參與型”學生我會采用“隨機分組、自然分組”的方法進行分組教學,隨機分組就是按照某種特定的方法將學生分成若干組,而自然分組就是按照學生排隊的排和列組成的小組。例如,教師以現有的四列橫隊或縱隊為基礎將全班分成四個小組或者以報數的方法將全班分成若干個小組等。這種方法快捷、簡便,有利于教師管理,同時也有利于讓不喜歡參與活動的學生走進集體,感受集體的溫暖和集體的熱情以及運動的快樂,從而激發出這類學生玩的天性和本能的運動欲。
二、短跑練習
考慮到“不參與型”學生的體質較弱,我一般采用“同質分組”的方法進行分組練習,也就是分組后同一個小組內的學生在體能和運動技能上大致相同,但在練習前為了不在學生中形成等級觀念和弱勢人群的自卑感等,我會給學生講明分組的原則和好處,告訴學生這樣的分組是為了增強活動的競爭性,本著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為出發點的,實力強的小組一定要為相對弱的組加油、鼓勁,而相對弱的小組也不用自卑,也應該為有這些實力強的同學感到驕傲、為他們的表現而喝彩、鼓掌。樹立我運動、我快樂,我參與、我自信的信心和信念。
三、競爭性較強的游戲類活動
針對“不參與型”學生我會采用“異質分組”的方法,異質分組不同于隨機分組,是人為地將不同體能和運動技能水平的學生分成一組,或根據某種特別的需要對“異質”分組,分組后同一小組內的學生在體能和運動技能方面均存在差異。因此我會人為地把班上跑得快的學生和“不參與型”的跑得慢的學生分配在一組,以縮小各小組之間的差距,有利于開展游戲和競賽活動。從而通過集體的榮辱來激發“不參與型”學生的榮辱觀和自信力,為下一次渴望參與埋下伏筆。
四、技術性較強的項目學習
針對“不參與型”學生我一般采用“幫教型分組”,參與者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是一種互為依賴的關系。我會讓有一定專項技能的學生以“一幫一”的形式幫助這類不喜歡參與的學生,這樣的組織教學比教師強制性教與練的方式要事半功倍,效果要好很多,同時幫教式分組的形式是主體學習的一種很好的體現。
五、在多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一般采用“友伴型分組”進行組織教學
比如在跳長繩的活動中,一個不會跳長繩的學生處于一個友伴群體中,其同伴會用友好的態度熱情鼓勵他(或者她)一起跳長繩,會給予其最大的幫助和指導,同時他(或者她)也會很放松、毫無顧慮地與友伴一起活動,這樣的組織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使每一個學生都可能體驗到體育活動的樂趣,從而增進學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使其自覺不自覺地喜歡上運動,這樣類似的活動在體育課堂上運用很多,比如足球、籃球、乒乓球等,所以我在教學中運用“友伴型分組”是屢試勝爽,堪稱得心應手。
俗話說,一件簡單的事做到極致也會做得很精彩。好的方法貴在堅持。對于這類不喜歡參與運動的學生,體育教師有義務和責任多給一份關注,相信我們一如既往地關注和堅守會給他們(她們)的人生帶去精彩。以上是我個人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針對“提高不喜歡參與活動的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的有感而發,如有不妥有待探討。
參考文獻:
陶敏.體育教學技能微格訓練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3.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