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曰:“學以致用。”其實,數學就是我們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工具,初中數學知識都與現實生活聯系比較緊密,學習它們的目的也必然是服務于生活。這幾年的中考試題越來越傾向于數學知識的綜合運用,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設置有效的教學練習逐漸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思想和技能。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在課堂教學中具體體現呢?本文以“相似三角形性質應用”教學為例進行如下剖析:
一、遵從基本概念,實現初步運用
運用是知識學習的最終目的,但是要想達到熟練運用的程度,我們就必須先掌握基本概念,初步嘗試最基本的運用方法。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讓大家掌握基本定理和概念、性質后,設置比較簡單的習題,讓學生在完成習題的過程中鞏固基礎知識,體驗相關知識的運用和生成過程,為解決比較復雜的實際問題奠定基礎。
請以“相似三角形性質應用”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引導學生熟練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判定,其次通過例題讓學生體驗相似三角形中的比例關系,最后再經過練習和啟發讓大家認識到如何借助相似比例解決問題:
例題:如圖,△ABC∽△A′B′C′,其中AD和A′D′分別是邊BC和B′C′上的高,已知AC∶A′C′=3∶2,那么AD是多少。
學生根據相似三角形性質,由△ABC∽△A′B′C′可以推出△ADC∽△A′D′C′,于是就有AC∶A′C′=AD:A′D′=3∶2,算得AD=6。
這個小例題是掌握相似三角形性質及比例關系后最典型、最模型化的。設置這個例題不是讓學生復習比例求得結果,而是讓學生樹立運用意識,掌握能運用相似三角形的比例關系求得未知數的技能。
二、設置綜合問題,提高知識遷移能力
數學教學中,為了打破許多數學概念在學生頭腦中的抽象、復雜印象,我們完全可以設置動手實踐環節讓學生自主探索認知,這比我們宣講灌輸效果好得多。學生掌握了簡單的相似三角形比例運用以后,教師就可以趁熱打鐵,順著思路設置現實生活背景的實際問題,鼓勵學生發散思維,通過收集信息和探索實踐解決問題。
待學生掌握了上例的基本原理,筆者陡然拋出綜合實際問題:誰能借助新學的知識測出操場上陽光下的旗桿高度?我將他們帶到操場上,學生根據提示和啟發,紛紛設置方案,整合能測繪到的相關數據,最終得出一個優化方案:如圖假設AB是旗桿,BC是旗桿的影子,那么我們可以找一根棍子DE,讓DE立在BC上并使其影子頂點與旗桿影子頂點重合,這樣一來就和上例解決方法一樣了:這個比例關系中我們很容易測出棍子長度DE,旗桿和棍子的影長BC與DE,這樣我們就很容易得出問題的答案。這樣學生就通過完成任務,完整地體驗從學知識到運用的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埋下數學運用與實踐思維的種子。
總之,從理論學習到實踐運用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只有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整合教學內容,才能切實提升學生學習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最終達到樹立運用意識、提升解題技能的教學目的。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