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英語詞匯教學,筆者也曾經習慣于在閱讀之前將語篇涉及的所有生詞一次性地灌輸給學生。隨著對《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的深入學習和幾次外語教學培訓,我開始有意識地改變老做法,并在實踐中感受到,詞匯教學離不開語境,只有在合適恰當的語境下教學詞匯,效率才會更高,才會事半功倍。
一、在語境中關注詞匯
無論母語還是外語,詞匯都是在某種語境中產生的,所以詞匯和語境相伴相生。
1.獨立感知生詞的存在
學生在接觸一個新的語段與文本時,首先使其有足夠的時間去發現和感知哪些詞語是陌生的、無法理解的,然后把這些生詞列在自己的清單上,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會有不同的結果—— 有的清單上生詞較少,有的可能很多。在語境中遇到生詞,印象更深,新鮮感更強,這樣既做到了面向全體而且尊重了個體差異,能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2.合作解決存在的生詞
首先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解決詞匯問題。對于學困生,組內成員能幫助一部分,小范圍內照顧了學困生的自尊也調動了其他成員的積極性;其余的普遍性的生詞,教師引導學生以適當的策略去理解:能利用圖片的結合圖片釋義,能借助肢體動作的以肢體語言呈現,能結合上下文的要猜一猜,能根據構詞法聯想的采用詞源追溯。種種手段將貌似枯燥的語言學習過程立體化,而學生手中的清單便得以產生豐富的載體。
二、在語境中強化詞匯
通過上述的學習,學生對于生詞有了初步印象,但對其應用能力還有待提高。如何活化詞匯訓練使之高效,筆者認為:詞匯應回到語境中去。
1.區分層級,巧設任務
回到語境中去,不是簡單重復到原文中,要根據單元目標要求對所涉及的生詞分出級別,不同級別詞匯設置不同任務形式,不同難易梯度。單元核心目標詞與行文詞匯應區別對待,避免主次不分。
2.發掘文化,活用文本
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是課標所積極倡導的。教材文本中有許多可以發掘改編為我所用的文化資源,以次為支架能更容易地融匯詞匯學習與訓練。例如新目標八年級上冊中有篇關于美國人過感恩節及食物制作的文章,筆者將其改為一則對話,要求以填入備選語句方式完成。學生對感恩節的由來與意義更深刻地加以理解,學生既不厭倦又不感到困難。
3.把握思維,再現話題
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終極目標都是發展認的思維,語言學習概莫能外。如何在強化詞匯學習同時從語境中培養學生的思維?據此筆者把新目標七年級下冊描寫罪犯形象的短文語句打亂,讓學生按文章內在邏輯關系重新排列組建。學生整理分析所輸入的信息,再次調動記憶詞匯儲備,達到學以致用。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