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初中地理是學生必須要學習的一門自然課程,但是由于在考試中所占比例不是很大,因此就有些教師或學生產生錯誤的認識,于是可能就會有教師不用心教,學生不愿意學等問題,從而導致了地理課堂教學出現低效的現象。主要對造成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低效的原因進行分析,提出一些對策,僅供業界同仁參考。
關鍵詞:地理課堂教學;情境;教學資源;教學行為
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教學的目標不符合教學的主題,并違背教學的規律,忽視產生的違背新課程理念的因素,就會產生低效教學行為,這種行為會對地理教學的效果造成非常大的影響,不利于學生健康、全面地發展。然而,現有的文獻對于低效教學的研究關注并不太多,所以本文對該課題進行研究具有現實的緊迫意義。
一、“低效”產生的原因
1.課程情境方面的因素
課程情境對低效教學產生的影響又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應試取向造成的結果。我國目前正處于義務教育階段,在這個階段教育的主要教學目的是培養一個人正確的思想觀念和終身的情感態度,因此造成了高耗低效的現象;二是邊緣學科的思想認識。在我國近幾十年的教育過程中,一直樹立主科、副科的觀念,正是由于地理學科所占分值比例不大,因此淪為了副科,也就是邊緣學科,營造了對主、副科各有所偏見的不良教育氛圍。
2.教學資源方面的因素
地理課堂的教學資源比較廣泛,因此教學資源的有效性對課堂的教學效率有著直接的影響,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有部分教材脫離了教育基礎,比如為什么我國南方與北方冬季的氣溫相差比較大?
三座城市在冬至日正午的太陽高度、晝長時間
對于上例中的太陽高度與晝長時間,大多數學生并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基礎,因此形成了接受知識的障礙,產生了低效教學行為。
二、解決對策
首先是構建一個有效的教學策略,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充分研究,選擇合適、科學的教學方法,以實際情況為基礎制訂教學計劃。其次是根據學生個體需求和個體差異,制訂相應的策略,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最后是整合教材的內容、設立有趣的教學情境,以教材知識為主線進行思維方面的拓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互動積極性。
高效課堂教學是一門優雅的藝術,而藝術又具有不能量化、不可捉摸等特點,因此要解決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低效現象是一個技術難題,要從多方面、多角度綜合進行調整,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最終實現教育藝術的升華。
參考文獻:
秦利娟.關于地理教學有效性微探[J].考試周刊,2013,10(67):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