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人們的生活、生產環境與化學有著緊密的聯系,為此,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有效地滲透環境教育顯得非常關鍵。
一、教學課堂上環境教育的滲透
學校教學的主要陣地是教學課堂,教學課堂是為學生講解知識和技能的重要場所。初中化學教學中環境教育的滲透需要教師有效地應用教學課堂這種重要的方式。初中化學教學知識與環保的主體有著緊密的關系,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需要密切地結合新課標,仔細地分析教材知識,根據化學基礎內容的講解和學生基本能力的培養,有針對性和有目的性地滲透環境教育。教師應當借助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實時地進行滲透。例如,教師在給學生講解水、空氣、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識的時候,為學生滲透工業三廢的排放、空氣污染和一氧化碳污染等內容,從而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讓學生樹立保護環境的思想。
二、實驗教學中環境教育的滲透
在初中化學教材中,不少實驗會污染環境。因此,在做實驗的時候,教師需要對實驗之后的一些污染物進行合理處理,從而強烈地刺激學生感官,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增強學生的環保觀念。通過實驗進行環境教育的滲透有著直觀和鮮明的特點,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常常不需要準備過多的器材,僅僅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啟發就可以實現理想的效果。實踐證明,在實驗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是切實容易實現的。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做酸、堿、鹽性質的有關實驗之后,把實驗后的一些廢棄物(氯化鈣溶液和稀硫酸等)倒入盆栽的植物中,幾天之后,這些植物都枯萎了。這樣,學生在觀察和經歷之后,加深了自身的理解和認識。
三、環保興趣小組中環境教育的滲透
教師指導學生成立化學環保興趣小組,這樣能夠根據教材知識組織一些活動。在活動中不但能夠使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得以激發,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和探究能力,而且還能夠增強學生的環保觀念。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酸雨危害有關知識的時候,根據有關的化學內容,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對降雨的PH值進行測試,從而使學生清楚自己生活的地方降雨的酸堿性以及大氣污染等一系列情況。教師以這種方式滲透環境教育會使教學變得更加有效。
綜上所述,初中化學教學中環境教育的滲透需要教師借助一系列的方式與手段進行,以促使學生形成持久的學習興趣和內動力,讓學生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并且積極參與到保護環境的活動中,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沈吳.化學課堂中的德育滲透:哲學思想教育[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3).
編輯 王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