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豐富多彩的生活就是語文教學的“源頭”,只有不斷地從生活實踐中汲取“活水”,語文教學才會清泉汩汩,生機無限。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語文知識可以說就是生活的再現。所以,我們教學時不能照本宣科,讀死書,死讀書,必須活學、活教、活用。這里我只從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兩大方面來談談語文教學要貼近生活的重要性。
一、閱讀教學要貼近生活
閱讀文本來自于課本、教參和其他教輔資料。不論是散文、小說,還是詩歌、戲劇,一篇篇生動感人、蘊涵哲理的文字,無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教學中,我們要從文本延伸到生活,從課內到課外,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中。這樣教和學就不僅僅停留在字面上而是達到了更深的層次,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識記也不會感到枯燥乏味,而是水到渠成,實現了“不記而記”。七年級上冊的《散步》就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美文。教學時,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抽出身來,由課文聯想到自己的生活。我是這樣啟發學生的:課文寫了祖孫三代人的散步,散步中產生了分歧,通過解決分歧,體現了一家人的和諧溫馨,進而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這些內容在你的生活經歷中出現過嗎?回想自己與家人的一次散步或者一次旅行或者是一次有意義的活動,其中是不是也產生了分歧,從中你受到了哪些啟發?學生在我創設的情境下開始了自主探究和小組交流。課堂上氣氛活躍起來了,學生似乎已不是在上課而是在參加一次大型的交流暢談會,有的學生講到自己因為任性而傷害家長時,竟內疚地流下了眼淚。我作為課堂的主導者,也深深地被學生感染了,我也情不自禁地講起了自己小時候的故事。我們一起交流著、感動著,課堂上沒有了嚴厲的批評和刻板的說教,課堂變成心與心交流的平臺。講第二課時時,我讓學生寫了一篇同題作文《散步》,讓學生用真情記錄自己的生活體驗。學生沒有一個翻看作文書的,邊思邊寫,一氣呵成。接下來的教學反思,我是這樣寫的:《散步》一文演繹出了學生那么多或甜美或心酸的故事,學生也正是用自己的生活體驗來詮釋了《散步》一文所蘊含的哲理。學習文章真的離不開生活實踐。
二、寫作教學要貼近生活
寫作是語文教學的老大難,是令學生和老師都感到頭疼的事。我們一味埋怨學生的作文東拼西湊,沒有真情實感,可是,我們何曾引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生活去開闊視野呢?沒有生活,作文和語文教學就成無水之源、無根之本。學校、家庭、社會都是寫作素材的來源,我們要啟發學生幫助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傾聽、學會記錄。身邊的人、事、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應該記在筆端,留在心頭。
記得一次五一節放假,我給學生布置了一篇題為《記一次“勞動改造”》的作文,要求寫真人真事真情。學生當時并沒有為難情緒,因為他們心中有數啊,那三天的假期生活,那三天與勞動的親近就是他們寫作的內容。開學后,學生積極地交上了作文,有的同學還自愿地寫了三篇,寫作的字數也超過了我的要求,因為他們有話可寫、有情可抒。我真切地感受到,作文興趣的培養和作文能力的提高不是靠幾本作文書和老師干巴的說教,更重要的是“生活”這本大書。為了讓學生熱愛寫作,我要求每周寫兩篇日記,有話多寫,無話少寫,不得不寫。日積月累,學生不害怕作文了,寫作水平也明顯提高了。
不僅僅是閱讀和寫作,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都應該是貼近生活的。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語文教學只有扎根生活這片沃土,才能生機勃勃、風光無限。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