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識去自學新的知識點;還要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更要發揮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提升數學知識和能力。
關鍵詞:自學;質疑;解決問題;動手操作
教學中,教師要時刻牢記,學生才是整個教學環節的主體,尤其是數學教學,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主觀能動性,切忌死學死記,因為數學是與實際聯系最為緊密。
一、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識去自學新的知識點
知識和技能都是學習和創新的基礎,這只能靠學生自己通過不斷地學習去主動地掌握,教師只能起引導作用。教師能教會學生相關數學知識的方法,而學生的創新能力卻很大程度上來自于教師有意識的放手和培養。創新能力與自學能力有很大關系,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必須為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去解決問題創造條件,授課時精講多練,把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放到最大限度,并加以指導和引領,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奠定基礎。
二、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傳統教學是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學。現在有些教師課堂教學改革了,但還是教師問,學生答,這樣學生仍然處于被動地位。而真正有價值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斷質疑,提出問題,并思索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遇到學生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師生可以共同探討,共同解決。要知道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能夠提出問題,說明學生已經充分地參與了學習,并能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思考。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盡量努力為學生創設一種民主、平等、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己學中有疑,疑中求解,解中進步,比教師提問學生被動地回答效果事半功倍。更重要的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本身就包含有創新思維,這也正是有效的教學課堂所追求的最高目標。
三、發揮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提升數學知識和能力
皮亞杰曾說:“思維是從動作開始,切斷了動作與思維之間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向前發展。”作為一名教師,要深刻地認識到好動是學生的天性,教師不僅不要排斥學生的好動,更要加以充分利用,在教學中尤其是數學教學中,積極讓學生動手操作,在自學探索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揭示規律,并且將動手操作的內容與學生熟知的生活實際相關聯,讓學生在好奇心的推動下主動地去探索、想象、求知,周而復始,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了培養和鍛煉,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學習過程在掌握了技能的同時學會創新。
作者簡介:馬永福,男,中共黨員,中小學一級教師,青海省大通縣回族女子中學。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