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二十五局集團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車站場地地下水主要賦存于第四系粘性土及砂土層中,其中粘性土具弱透水性,砂土層屬強透水層。車站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明挖基坑深度達30m,各土層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基坑側壁容易坍塌,加劇基坑的不穩定性,直接影響地下工程的施工。針對本工程基坑上層為弱透水性粘性土、下層為強滲透性砂土、控制沉降的特點,采用明排、管井等綜合降水方法,實踐證明此方法是經濟、有效的。
關鍵詞:地鐵車站;深基坑降水;明排降水
長春地鐵1號線一期工程衛星廣場站位于人民大街與衛星路交叉路口處,衛星廣場及其周圍,為換乘車站,南北走向,輕軌3號線東西向從此地下穿過,車站主體共設5個出入口、3個緊急疏散口、換乘通道1座。車站主體總長178.6m,標準段凈寬20.3m,車站主體為地下三層框架結構,采用明挖法施工,圍護結構采用鉆孔灌注樁結合鋼支撐的形式。車站頂板埋深約為3.0m~4.0m;底板埋深約為27.0m~31.0m。
基坑開挖作為整個工程施工的關鍵工序,其能否成功降水成為確保基坑安全、順利開挖的前提之一。
1.工程地質概況
場區地層由第四系全新統人工填土層、第四系中更新統沖洪積粘性土和砂土層、白堊紀泥巖層組成。現場勘察過程中,于鉆探過程中發現三層地下水:(1)層表層孔隙性潛水水位埋藏較淺,勘測期間地下水埋深3.50~4.00m,主要賦存于第四系粘性土地層中,含水層水平、垂直向滲透性差異較小;(2)淺層承壓水以第②5層粘土為相對隔水頂板,第③1層全風化泥巖為相對隔水底板,含水層為第②6層中砂;(3)層巖石裂隙水含水層巖性為全風化粉細砂巖。根據巖土工程勘察報告補充:根據地區經驗及抽水試驗,各土層滲透系數及地質情況見下表:
2.降水方案設計及計算
根據勘察報告、站點結構施工順序、現場施工場地條件、地下管線情況、現場構筑物影響等多方面因素的分析,適合本場地的降水方案是管井井點降水。本工程降水方案采取以疏干第(1)層潛水,降低(2)層承壓水為目的,在基坑四周布置抽水井形成封閉降水,控制基坑中央水位深度,達到降低地下水位的要求。根據車站施工流程,降水方案施工順序如下:將車站主體基坑開挖作為一期降水,車站出入口及換乘通道作為二期降水,降水時需同時借車站主體一期降水部分降水井。
根據上述分析及車站結構施工順序,對衛星廣場站主體的基坑排水量進行計算:
[原始條件]:依據標準:《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99)
為了計算方便,將本區間的基本地質情況如下概化:車站基坑南部端頭、標準段、北部端頭開挖深度分別為26m、25~28m、29m,附屬結構出入口和換乘通道開挖深度為10~29。
將該段按長178.6米,寬26米的塊狀基坑考慮,設降水井間距6米,在沿人民大街方向的車站基坑外側3m布井:
(1)潛水完整井:K=0.45m/d,H=29m,S=29m,R潛=209m,r0=51.62m,計算得潛水涌水量:Q潛=652.7m3/d
(2)按承壓水完整井:k=0.64m/d,M=5m,S=2m,R=16m,計算得承壓水涌水量:Q承=341m3/d
總排水量為Q=Q潛+Q承=993m3
(3)降水井干擾單井出水量q=15.5m3/d
(4)單井出水能力計算,設單位過濾器長度時單井出水能力為q0,降水井直徑為600mm,過濾器直徑為400mm,計算得q0=60 m3/d.m,則所需過濾器總長度為:L=Q/q0=16m.當降水井干擾單井出水量為q=15m3/d時,其單位過濾器工作長度為l=0.2m。
(5)根據車站總平面圖,確定基坑周長約為420米,按6米間距布井,計算井數為:n=70(口),當單井出水量為15.5m3/d時,疏降系統總涌水量為1085m3/d,大于基坑總排水量,安全系數比值為1.1,符合設計要求。
3.降水井布置參數及施工
車站主體降水井沿南北向延伸布置,間距6m,一期降水井共設置70眼。出入口及換乘通道作為二期降水,間距6m,二期布設248眼,共計318眼。
由于粘土地層接觸面不易形成降水漏斗,水力坡度較平緩,為把粉質粘土、粘土層水進行疏干,在車站主體外圍降水井中間增加疏干井。疏干井間距為20m。
管井施工工藝如下:
施工準備→施工放樣→鉆機就位→鉆進→成孔→管井安裝→投濾料→洗井→安放水泵→抽水
(1)放井位
定井位應由專業測量人員進行,井位應設置顯著標志,必要時采用鋼釬打入地面下300mm,并灌入石灰粉。
(2)成孔
管井采用反循環鉆機成孔,地層自造漿護壁。井徑不小于550mm,井孔應保持圓正垂直,孔深與設計井深誤差小于500mm。
(3)換漿
井管下入前應注入清水置換泥漿,并用水泵或撈砂管抽出沉渣,使井內泥漿密度保持在1.05~1.10g/cm3。
(4)吊放井管
井管采用外徑Φ380mm的無砂砼管,每節管長800mm,壁厚40mm,孔隙率>20%。為防止井管壓碎,下端下2.0m長水泥死管作為沉砂管,沉砂管坐落于井托上,沉砂管以上無砂管井管作為過濾管段,在15m左右加兩節水泥死管,接近孔口2m再用水泥死管。井管上端高出自然地面0.50m,加蓋井蓋。
(5)填濾料
井管吊裝就位后,及時填充濾料,含水層段濾料為3-7mm的碎石,用鍬將碎石沿井管四周均勻填料,防止架空,保證填料不少于設計填料量的95%。
(6)洗井
成井后,用污水泵反復進行恢復性抽洗,抽洗次數不得少于6次。洗井應在成井4-8小時內進行,洗井后可進行試驗性抽水,確定單井出水量及水位降低能否滿足設計要求。
(7)水泵安裝
潛水泵用絕緣材料繩吊放。采用QY6-48/3-1.5型或QJ6-40/3-1.1型潛水電泵,揚程40~48m,流量6m3/h,電機功率1.1~1.5KW。安裝并接通電源,鋪設電纜和電閘箱,做到單井單控電源,并安裝時間水位繼電自動抽水裝置和漏電保護系統。
(8)抽降
聯網抽降后應連續抽水,不應中途間斷,水泵、井管維修應逐一進行。
4.坑底明排
(1)當地下水位降深較淺,且坑壁穩定的情況下,可采用坑底周邊設截滲水溝,并配合集水井抽水或集水坑明排。
(2)排水溝尺寸根據坑底滲水量確定。一般情況下,溝寬0.2~0.4m,溝深0.2~0.3m左右。坑角設一集水坑,集水坑深度,以大于淹沒抽水泵進水閥高度為宜。在有流砂或流土的地層中,集水坑可放鋼筋籠,鋼筋籠外裹紗網,周邊和井底填礫料。
(3)坑底明排常用的抽水設備有:離心泵、潛水泵和污水泵,總排水能力( )應達到以下要求:
≥
式中: ——基坑總涌水量(m3/d)。
(4)基坑范圍內局部加深,如電梯井、集水坑等,其加深部位可單獨設集水井。
5.體會
(1)對于基坑潛水含水層,采用深井降水措施,對坑內淺層土體進行疏干降水,較好的保證了基坑降水效果,滿足開挖要求。
(2)管井施工工序簡單,機械設備對施工場地要求不高,造價低,適合各種地質條件,施工工期較易控制,對地下水位的控制比較靈活。
(3)基坑開挖前,應選擇在典型地層打多口試驗管井試抽,進一步調整管井的施工參數和布置,使之可靠、低成本地達到降水效果。
(4)管井的潛水泵運行期間,必須配備可靠的發電機組(采用雙回路電源),切實保證抽水作業不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