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510290
摘要:本文總結了我國近幾年旅游規劃在實際操作中的利弊得失,指出資源一般性地區發展旅游的一系列問題,在闡釋該類規劃有效手法的基礎上結合廣州市花都區花東鎮流溪河沿岸旅游規劃的實踐,為此類地區的旅游規劃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
關鍵詞:旅游規劃;資源發掘;生態旅游
一、引言
我國旅游業經過20幾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近年來由于珠三角都市周邊的休閑旅游需求十分旺盛,珠三角的資源優勢和政策優勢更引發了旅游規劃熱。在這種大背景下所涌現出的規劃作品良莠不齊。在目前的旅游規劃設計中,往往忽略當地的真實資源稟賦,或不能將其從項目、景觀中準確物化,最終樹立出的旅游形象缺乏創新性,缺乏對自然景觀在旅游規劃中的運用;各地不論是否具有所需自然景觀條件,全部一轟而上,最終使得大多旅游項目要不慘淡經營,要不推進困難重重。
二、研究問題
1、理論背景:旅游規劃理論研究的不成熟與開始受到關注
旅游規劃的編制從世界范圍看,始于上世紀50年代的夏威夷。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旅游規劃編制工作一直被認為是一項技術工作,而相關的理論研究與旅游規劃的編制發展過程并不協調同步。
2、現實背景:旅游規劃的形式主義現象嚴重
各個地方都重視發展旅游業,也知道發展旅游首先就是要抓規劃。以往很多規劃制訂出來以后,都難逃“抽屜放放、墻上掛掛”的命運。出現這種情況,有很多原因,政府官員的意志、投資商的喜好,都會使精心編制的規劃成為一紙空文,使許多專家學者的嘔心瀝血之作付之東流。
3、問題提出
城市周邊資源一般地區的旅游規劃理論是旅游規劃領域的一個薄弱環節。在規劃理論研究中,旅游規劃的主要演進過程與規律以及這種演進與當地旅游發展之間的互動一直缺乏足夠的關注。本文希望通過個案研究探討資源一般地區旅游規劃的主要規律。
三、稟賦一般的自然景觀在旅游規劃中的應用
1、規劃背景
廣州市建設花都副中心的對旅游業的推動。廣州市建設花都副中心的提出將花都區建設成廣州特大型的高端城區,包括空港樞紐及裝備制造業等,同時也提出加強花都區旅游業、會展業等服務業對廣州的貢獻。一系列的產業及旅游項目的落實,將直接推動花都區旅游產業的發展?;|鎮臨近空港,交通便利,旅游業也迎來發展的機遇。
花都區產業轉型的訴求。2000年撤市設區以來,花都區工業發展迅猛,已形成了汽車、空港、皮革皮具和珠寶等產業集群。2013年全區實現人均生產總值已突破10萬元,二產比例超過60%。同時,服務業需求旺盛,但第三產業發展趨勢緩慢,增長率低。在“123”戰略下,北部地區延續了“北優”的發展策略,花都旅游資源豐富,發展旅游產業將是花都區服務業發展的主要抓手之一。
花東鎮城鄉統籌發展的需求。花東鎮流溪河沿岸具有山、水、林、田、古村落五大特色資源,但旅游業發展處于起步階段,村民收入來源單一,以農耕為主,城鄉統籌緩慢,產業結構亟需調整。
流溪河沿岸村莊具備發展旅游業的條件。港頭村的古村居群、水口營村的探花文化、莘田村的水果及農作物等均具備旅游資源的特質,這些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
在此背景下,花東鎮期望通過流溪河沿岸旅游規劃整合各村落的旅游資源,借助流溪河綠道的優勢,推動旅游業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提高村民收入及提升村莊環境品質。
2、規劃思路探索
(1)資源分析:規劃區具有山水、農業、文化等良好旅游資源。
山:流溪河沿岸有許多高低錯落的低山丘陵。
水:流溪河沿岸地區水網密集,并有許多池塘。
農業:花東素有“花都糧倉”之稱,形成農田種植,水產養殖、果蔬種植、花卉培植等產業。
民俗文化:龍舟文化、科舉文化、宗族文化。
農耕文化:古老的農耕方式還流傳至今。
古村落文化:探花村擁有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底蘊。
但規劃區所在的花都區旅游資源豐富,主要可以分為生態公園、休閑旅游度假區、文化古跡、美麗鄉村四類。旅游資源特色如下:
——文物古跡眾多,以古村落、寺廟、祠堂、牌坊和閣樓、名人故居、革命遺址為主;
——生態公園較多,包括山體及水庫資源,主要分布在北部及流溪河沿岸,如秀全水庫、王子山森林公園等;
——特色資源豐富,例如北興楊荷村是嶺南聞名的荔枝之鄉,千年歷史;赤坭鎮瑞嶺村的盆景栽培100多年歷史;芙蓉嶂是南粵風水寶地;獅嶺鎮盤古王山是古代“南海中盤古國”的遺址之一、盤古王廟香火旺盛。
因此,規劃區內如港頭村、水口營村等與花都區具有類似旅游資源的村落多,旅游競爭力相對較弱。
(2)SWOT分析
通過對基地的現狀分析,我們得出流溪河沿岸旅游概念規劃的核心問題:旅游資源一般的外圍鄉村如何發展旅游業。
3、規劃具體內涵
(1)塑造大眾、鄉野、生態、體驗式的旅游度假形象
大城市外圍地區的鄉村應為城市提供優質農產品和生態自然的游憩空間。
水口營村、港頭村及流溪河沿岸地區利用自身資源,抓住市民對無公害食品及鄉村生態休閑的需求,保護古村落及巧用基本農田保護區,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業。規劃區的旅游形象如下:
(2)定位依托廣州都市區,面向中薪人群
流溪河沿岸旅游發展定位:花都東北部都市農業體驗基地、廣州市鄉村生態旅游體驗目的地、市民周末“兩天”休閑旅游主要目的地。
村莊發展定位:把港頭村、水口營打造成為都市農業體驗村及花都區鄉村生態休閑旅游的重點村。
(3)功能與布局——依托現狀,整合村莊資源,塑造品牌
(4)項目植入——整合民居、農園,凸顯嶺南特色及山水風光
依托名木公園及農田建設花卉名木游覽觀賞區
種植沉香、花梨等名貴樹種,百萬名貴林園,生態松濤林海,造福子孫萬代。
多種色彩艷麗的鮮花組成七彩花海,專業化種植、產業化操作;設多種林海花園相關主題活動(包括園藝與花藝等工作坊、主題展覽等)。
農田變農場——生態農業體驗功能區
引入都市開心農場模式:利用楊荷村和莘塘村的優質良田,開發體驗式生態農場休閑項目。區內設立適量的農家樂,修葺田間小徑,開挖魚塘,為都市人提供親自采摘農產品的場所,讓游客在農田中回歸自然、放松身心。
(5)靈活的開發模式——村民參與、共同創業、社區發展(不局限于引入開發商的模式,主要依托村民)
注重項目策劃,通過村委主導、統一規劃、村民參與、社區發展的模式,實現村民收入提高、設施完善、的目標。通過政府主導、引入投資、社區參與,實現1+1>2的集成與協同效應
四.規劃小結
(1)規劃新實踐與新探索
規劃將區內各種文化資源特質作為活態的資源稟賦進行研究調查,擺脫了傳統意義上單純就物質資源論旅游的做法,將古村落中保留完整的民俗文化和農耕文化等非物質文化納入到旅游規劃的體系中,從而在整體上把握流溪河沿岸資源與文化的全部構成,也為協調解決文化發展與生態保育的矛盾提供了統一的認識基礎。
(2)生態型的旅游產品與發展型的生態觀
規劃研究提出“生態優先、發展驅動、部門協調、項目支撐、循序漸進、重點突破、軟硬兼施、機制長效”的生態保護欲建設總體策略,并采取由面及線到點,突出重點,注重近期的技術路線,強調規劃的實施與可操作性,
(3)創建獨具地域特色的休閑生態旅游格局
規劃科學性地解讀了流溪河沿岸的生態空間整體態勢,提煉出影響生態環境的關鍵性要素與基本單元;根據對生態環境保護嚴格程度的不同化為嚴格保護區、控制性保護利用區、引導開發建設區,作為該區域生態保護管制和產業發展布局的基礎。
(4)探索生態旅游發展新機制
針對流溪河沿岸為旅游帶這一特征,規劃重點研究了生態與旅游之間的依托與制約關系,提出對旅游資源實行開發管制,嚴格控制旅游開發強度、密度及建設方式,保全生態與文化的原生性、保護生態系統和棲息地的完整性,注重各類民俗文化保護,用生態概念包裝文化旅游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