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市規劃建筑設計研究院 山東臨沂 276007
摘要:綠色建筑又被稱作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建筑,是近年來我國建筑的一大發展趨勢。在建筑設計中融入綠色設計概念,能夠為建筑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以及生態效益,實現與自然和諧共生,促進我國建筑的可持續發展。文章分析其設計目標及體系,探討其設計方法及要點。
關鍵詞:綠色建筑設計;現狀;發展
一、發展綠色建筑的意義
在時代快速發展的今天,社會發展已經進入了綠色生態的新時代,綠色建筑是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綠色建筑的意義就是科學的保護生態環境、降低自然資源的損耗、合理的利用空間,通過先進的設計理念把建筑建成為,人和自然、人造建筑和自然環境有機的結合、協調的全新建筑形式,其建筑是富有實用性、環保性、開拓性、和諧性的綠色建筑特點,大大的滿足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需求,是完全符合建筑發展的主旋律。
二、綠色建筑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綠色”意識淡薄。環境保護、節能減排,這顯然是一句很時尚的口號,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也確實僅僅停留在口號上,大部分人還沒有形成較強的環境保護意識,也沒有能源使用的危機感,總是覺著環境問題和能源問題離自身很遠,與自己沒有必然的關系,孰不知,環境保護,應從點滴做起。
綠色建筑是把“綠色”的理念應用于建筑中,在建筑的使用中體現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由于“綠色”意識淡薄,上到政府及其職能部門、下到研發、設計、施工、監理等諸多單位,具體到建筑的消費者,都有相當多的人不太重視綠色建筑的發展與推廣,都認為建筑與環境保護沒有太大關系;當然,也有一些人意識到建筑與環境保護有很密切的關系,綠色建筑對環境改善有較大好處,但要花費比普通建筑高出不少的代價去建造和購買綠色建筑,那還是不值得的。淡薄的“綠色”意識,必然導致綠色建筑發展前景黯淡。
(二)外部性及市場失靈。某個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能給社會其它經濟主體帶來額外的經濟利益,但其自身卻不能由此而得到補償,這種性質被稱為“正外部性”。普通建筑的建造成本相對較低,但其運營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能源,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而綠色建筑建造成本較高,但其運用了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生態的理念,采用了大量綠色建筑技術,充分考慮環境保護,節約資源。但是,盡管社會因此而獲利,社會和普通建筑的生產者或消費者卻并不會向綠色建筑的生產者或消費者支付報酬,所以,綠色建筑具有正外部性的特點。
由于綠色建筑具有較強的正外部性,其投入的成本明顯較高,對于綠色建筑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來說,他們的投入遠遠小于社會所得到的綜合效益,導致了社會邊際收益遠大于個人邊際收益,從個人收益最大化原則出發,他們就不會生產或消費綠色建筑,故而出現了市場失靈現象。
(三)推動力不足。傳統狹義的市場失靈理論認為,當市場失靈時,為了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就必須借助于政府的干預,這實際上已經明確了政府干預經濟的調控邊界。不過現代廣義的市場失靈理論又在狹義市場失靈理論的基礎上,認為市場不能解決的社會公平和經濟穩定問題也需要政府出面化解,從而使得政府的調控邊界突破了傳統的市場失靈的領域而大大擴張。因此,必須要以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為主導,加大對市場的干預,形成良好的推動力,才能確保綠色建筑的發展與推廣。
三、綠色建筑現狀
(一)外國綠色建筑的現狀
在國外,最早提到綠色建筑的是美國學者所著《自然設計》一書,其標志綠色建筑學的誕生。然而真正引起發達國家對資源和能源的重視是在能源危機爆發之后,近些年,節約資源和綠色建筑越發受到人們的關注。
歐洲綠色建筑的典范是丹麥的可持續性建筑,其有著先進的環保理念,新提出的被動式、主動式節能方法就是出自丹麥建筑學家之手,丹麥的建筑師合理的利用其設計理念,設計出來的建筑都收到了良好的反應,并且具有顯著的節能效果。如丹麥南部的洛蘭島上,就建有全世界首個海上風車園。又如丹麥北部的某市住宅區,只需一個供暖中心與太陽能集熱器就能為全區供暖,小區內部電量僅為單臺發電機供應。
(二)我國綠色建筑現狀
我國綠色建筑現狀是:起步晚,發展緩慢,綠色建筑的發展水平低于國外。現如今我國建有的綠色建筑大多分別在沿海等經濟發達地區,縱觀我國,每年城市建筑眾多,真正算得上綠色建筑的屈指可數。
隨著經濟發展,我國開始意識到節約資源的重要性及綠色建筑的重大意義。為引起民眾對綠色建筑的重視,國家制定了相關評價標準,對國內建筑進行評定。到目前為止,中國的綠色建筑建設工作已初見成效,如上海的世博館,就是踐行綠色建筑理念的典范,館內的中心軸的設計充分引入了環保、節能與生態的理念,新鮮空氣與光線通過陽光谷和兩側草坡引入空間內;與此同時,還采用了雨水收集利用、江水源熱泵、地源熱泵等等用以環保節能的新技術。
四、綠色建筑設計的要點
(一)踐行節能與節地的環保
在綠色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踐行節能與節地的環保理念,需要從四個方面進行考量。首先,保持場地的生態。在對建筑進行規劃的過程中,應當最大限度保持規劃范圍內原有的自然水系和生態環境。在注意水系與環境的同時還應將其進行合理融合,運用自然條件下產生的河道,將各種自然環境相互利用。以彌補建筑工程建設對自然城區的破壞。其次,屋頂的綠化。現今,設計師受到現代藝術影響,在對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實行對屋頂設置花園,花園的面積占屋頂面積的50%以上。這樣的設計方式不僅有效的利用資源,還能夠起到綠化、美化環境等作用。對于屋頂綠化的植物,通常選擇適宜當地氣候和土壤的植物。而對屋頂植物的灌溉,現今采用噴灌的節水方式。可見,屋頂的綠化對整個城區環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再次,室外風環境。設置室外風環境的目的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保證人的舒適性,但室外的風不能太強;第二,維持室內空氣的新鮮。室外風的流動可以保證室內空氣的清新。通常情況下,室外通風量不能太小,以促使自然風;最后,透水鋪裝。在建筑施工的過程中,應使用透水鋪裝的材料。透水鋪裝可以增強人體的舒適感。
(二)綠色建筑的平面設計
在對建筑進行設計時,設計時應根據當地的氣候以及地理條件進行合理的設計。如果建筑朝向設計的良好,就可以避免過多能源的消耗。因此,設計人員根據我國氣候的特點和光照,有必要對其進行平面設計,設計的方向主要朝南向。朝南向的設計可以為建筑預留出更多的有用空間,避免夏日陽光直射的同時保證冬季日照。建筑的體型是影響整個建筑能耗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設計中應當考慮建筑的體積,合理的計算,對建筑平面進行設計。
(三)采光設計策略
陽光直射和熱輻射是影響室內環境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是影響住戶心理感受的主要因素。因此,設計師應根據地理環境與氣候,合理地進行采光設計。認真計算,明確單宅與其他建筑之間的關系,分析各建筑之間的采光的需要。
(四)運用靈活的設計
手法設計“靈活”的建筑綠色建筑設計原則的要具有其靈活性,建筑師在設計過程中應提前預想到用戶可能會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設計的建筑應能根據用戶的要求進行改造。同時,設計師還可利用靈活性設計,既能減少建筑的材料消耗、能源浪費、環境污染,提高建筑整體資源利用率和使用效益,也能延長建筑的使用壽命。
(五)適應當地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
綠色建筑便要求做到“因地制宜”,在設計當中充分綜合考慮到建筑當地的生態環境,如氣候、水文等,使得建筑物的設計與當地氣候、環境、水文等自然條件相適應。除此之外,在綠色建筑設計中,還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還應該充分考慮到當地的人文環境,如歷史、文化、民俗等當地專有的民族文化特色,還要注意到對古建筑的保護等。這些條件的忽略在當前建筑中還是有目共睹的,而綠色建筑設計便理應對此充分重視,設計建設適合當地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綠色建筑物。
(六)選用耐久性材料
設計中選用耐久性較好的建材,以延長建筑的使用壽命,最好做到建筑材料的使用壽命與建筑同步,減少材料的更換、維護,從而節約費用。雖然耐久性高的材料往往成本較大,但是如果加大投資力度,從長遠來看,往往可以帶來日后維修的投資量的減少,不僅對于消費者是一個便利,而且對投資者的評價與信用又是一個很好的外在表現,給投資者帶來更多的投資機會。
五、結語
總之,建筑進行設計、建設以及使用的過程中,均融入綠色生態理念,綠化技術在建筑中的應用不僅會提高建筑的生態價值,也會提高建筑與環境之間的協調能力,進而推動我國建筑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鑫.節能技術在綠色建筑工程中的應用研究[D].吉林大學,2014.
[2]王夢夏.綠色建筑推廣影響因素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