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華匯工程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天津 300384
摘要: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城市環境質量要求的不斷提升,城市空間場所的營建及其活力的激發愈加引起研究者們的關注。因此,本文將目光投向城市中最基本最活躍的“日常生活發生器”——居住地商業街區,并選取天津市梅江生態居住區內的藍調街區項目為例,進行為期一周的調研,通過分析其街區空間之活力,來探討居住與商業混合型區域城市空間設計的理論與方法。
關鍵詞:城市空間活力;藍調街區;人群;商業;交通;環境
引言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城市環境質量要求的不斷提升,城市空間場所的營建及其活力的激發愈加引起研究者們的關注,在城市空間設計的探索中,日益注重以現代社會生活和人為根本出發點,從城市空間環境與人性行為特征的角度來重新審視人類生存與城市建設問題,從而進一步尋求人與環境有機共存的深層結構以及人與城市空間場所的情感溝通。因此,本文將目光投向城市中最基本最活躍的“日常生活發生器”——居住地商業街區,并選取天津市梅江生態居住區內的藍調街區項目為例,進行為期一周的調研,通過分析其街區空間之活力,來探討居住與商業混合型區域城市空間設計的理論與方法。
一、調研街區項目概況
由順馳集團開發的“藍調街區”,是梅江生態居住區的第一個商業項目,共分為三個街區:
一街區,即原藍水假期售樓中心,南臨珠江道,東臨九華山路,西北側毗鄰藍水假期居住小區,現為濱海集團公司辦公樓,總建筑面積約6500平方米。
二街區,為藍調街區主體,東臨友誼路,西臨九華山路,南側為珠江道,北側為增江道,擁有保留水面11500平方米。建筑為環湖四層框架結構,一二層為商業店鋪,三四層為店鋪及輕型商務辦公,總建筑面積約21000平方米。
三街區,西臨藍水假期二期,東臨九華山路,與梅江新海灣隔街相望,北側為珠江道,南側為左江道,經營商業店鋪,總建筑面積約6900平方米。
二、調研街區空間活力分析
1、人群與街區活力
在城市空間設計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正是有了人的參與,城市空間才發展為場所,也因有了人的行為作用,場所才擁有活力的源泉。藍調街區所在區域內集中了大量住宅,本應為街區場所的繁榮提供源源不斷的人群流動,然而經過仔細觀察,我們會有以下發現:
藍調街區所處的梅江居住區屬于高檔住宅區,雖住宅樓密集,但區域內住宅戶型面積普遍偏大,人均住房面積指標偏高,這就使人口密度比想象中低很多。此外,由于梅江居住區距市中心相對較遠且居住環境優美,部分人群在此購置房產并非作為其固定長期居所,而是作為第二宅,居住密度也因此有所下降。對于一個城市街區,其空間吸引力與周邊環境場所息息相關,兩者間有些相輔相成,有些則存在競爭,街區規劃中設定何種可承載行為來吸引人群參與到場所活動中去,是激發街區潛在活力的關鍵。
居住地商業街區的主要服務對象是社區中的廣大居民,而居民的活動半徑直接影響著其日常生活對于街區的依賴性,顯然,依賴性越強,街區人氣越旺,街區場所越加充滿活力。
2、商業與街區活力
作為此次調研對象的藍調街區是目前梅江起步區內唯一的商業配套項目,其商業發展是否活躍,由商業所引發的一系列公眾行為又能否為街區場所注入無窮活力呢?通過調研,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歸納當前店鋪的經營業態,主要分為三大類:餐飲類、娛樂類和服務類。經分析可以發現,以上各類商業活動對于街區消費者而言,均具有明確的目的性,換言之,無論在這里享受餐飲娛樂還是接受便民服務,都是在消費者事先具備明確目的的前提下進行的,也就是說這些人被既定目標所支配,一般情況下并不會在街區內流連,而是直奔目的地。
我們再將視線投向本次的調研對象——藍調街區,我們發現這里的小店鋪大都是“關上門做生意”,很難發現各樣人群環繞在小店鋪周圍,構成它們依附和補充的場景,人們悄悄地與這些商鋪保持著適當的距離,這使得街道層次分明。然而沒有了店鋪門口那些吸引人群的消費空間,沒有了那些銜接緊湊、錯落有致的銷售場所,街區輪廓顯得極其單調,此時,我們切實感受到“整齊劃一是充滿活力街道的敵人”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藍調街區的沿街建筑立面被大大小小的商鋪招牌廣告覆蓋了,這些宣傳“道具”在聚集商業人氣的同時,也為煥發街道活力做出了積極貢獻。這些別具一格的特色招牌總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色彩,質感,燈光效果、入口小品乃至音樂的加入,都很好地帶動了整個街區的商業氛圍,也為街區行為場所的營建注入了鮮活的力量。
3、交通與街區活力
到街區內進行消費的外來人群多為有車一族。為方便顧客,便道上、店鋪周圍設置了大量停車位。由于剛才提到的,針對這里的經營業態,其消費者大都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就使得往來車輛多數直接開到商鋪門口,這樣一來,無疑減少了人群在街區內行走徘徊的可能性,再加上便道停車時對人行道上人流的干擾,就使得人群不可能在街區室外作較長時間的逗留。另一方面,面對藍調街區內部大量停車的特色,我們觀察發現,由于街道兩側大量設置停車位,導致人行道上并沒有布置很多供人停靠休息的場所,而停泊車輛隨著停車位的占用情況不同,自然地圍合成了一些小空間。調察結果表明,人們更喜歡聚集在這些小空間中,尤其是圍繞自己車輛的車前尾后以及利用車與車之間停靠的間隙,做短暫的停留與交往。從這種意義上看,在本街區內,車輛除了作為交通工具以外,還間接成為了 “移動的城市家具”。
4、環境與街區活力
事實表明,街區空間的活力與承載公眾行為的環境質量緊密相關,一個符合人群行為心理的街區環境才能夠為人際交往提供一個理想的平臺。
(1)親水環境設施
圍繞街區內的水景主題,的確進行了富于變化的環境設計,但是,這些可逗留區域卻沒有充分考慮到人群心理的邊界效應。例如,為使人與水環境產生更加近距離的接觸,由街道路面到水面設置了親水臺階,然而如果人想坐在臺階上欣賞水面,作短暫逗留,其面向水面,身后就是往來于街道的人群,沒有任何屏障和依靠,這與人心理對邊界及安全感的需要是相違背的。
(2)空中走廊
關于街區立體空間,它的設置本應為街區增添更為豐富的空間體驗,空中走廊和街區路面的相映成趣,能夠為街區帶來更加靈動的空間氛圍。在調研中,經街區內保安指點,我們才順利找到通向空中走廊的樓梯和電梯,其位置隱蔽及標識缺乏無疑成為空中走廊無人涉足的關鍵原因。
(3)城市家具
在調研中,我們感覺到藍調街區內積極空間的營造還不太成熟,供人停靠的設施數量有限,且安放位置有些尚欠考慮,如果不能滿足人群停留及交往的行為需求,其結果將是在喪失街區內人群的同時,許多有魅力和有價值的場所行為被一并扼殺,最終導致街區活力的不復存在。
結束語
必須認真分析場所未來使用者的經濟收入、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等相關因素,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第二,對項目所在地周邊環境進行詳細的調研,準確分析道路交通、人文景觀以及相關活動設施對該項目行為場所營建的影響;第三,在環境設計中,以建筑心理學為出發點,創建積極的行為場所,激發城市的活力,為人們營造出更加和諧理想的交往與活動空間。
參考文獻:
[1]梁雪,肖連望.城市空間設計[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0.
[2]簡·雅各布斯.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
[3]潘宜,洪亮平.居住建筑[M].武漢: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1999.
[4]朱加瑾.居住區規劃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5]周靜敏.凹空間的都市住宅[J].世界建筑,2003,7: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