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義烏 322000
摘要:移民是社會學家最感興趣的領域之一,有關移民的研究已經持續了很多年。最近十年來中阿貿易的迅猛發展,大量的外籍商人涌入中國沿海地區如義烏、廣州等城市。他們到中國本土生活,其中有的逐漸融入中國社會,甚至在中國定居、與中國人通婚。作為義烏地區外籍人士中增長速度最快的阿拉伯外商在義烏的生活狀況是什么樣,他們經歷了哪些文化沖突,又通過那些策略來適應義烏的生活?這些問題都亟待我們研究。
關鍵詞:阿拉伯外商;社會交往;社會關系;
一、當代“蕃坊”的崛起
唐宋時期,遠在阿拉伯地區的大食和波斯穆斯林商賈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泛海東來。他們不僅把西亞的伊斯蘭教及其文明傳入中國,而且在華定居,娶妻生子,購置房產,建立了具有類似于集今天中國的經濟特區與外國僑民社區于一體的“蕃坊”[。]。在當時的杭州、明州(今寧波)等地,都曾出現過穆斯林僑民社區。千余年后的今天,隨著中國的對外開放,在中國東部沿海商品經濟發展最快的地方之一——浙江的義烏,成千上萬的中外穆斯林再度涌來經商貿易,并在此地定居生活,使義烏從一個無清真寺、無穆斯林墓地、無宗教活動的“三無”縣城,迅速崛起,成為了當代中國東部的新“蕃坊”。
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義烏小商品市場的逐漸擴大,開始有新疆的維吾爾族和西北的回族商人前來義烏進貨,他們肩扛手提,大包小包往西北販運貨物。隨之而來的是巴基斯坦、阿富汗商人。他們最初在各自居住的賓館飯店自行禮拜。本世紀初,中外穆斯林人數急劇增長,據《義烏清真寺》簡介記載,2000年義烏有中外穆斯林260人。2001年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商人較多的紅樓賓館設立了經批準的全省首處縣級接納國外穆斯林的伊斯蘭教臨時活動場所。由于商人流動性很大,統計確切的人數難度較大。我們從穆斯林參加聚禮的人數也可見一斑。2002年,有500多人。2003年10月,廣交會、義烏博覽會期間,達1500人。2004年4月,廣交會期間,達2000多人。2005年以來,聚禮人數繼續增加,多時達4000人。據政府有關部門和當地清真寺阿訇估算,目前在義烏的中外穆斯林已達3萬多人,其中國外穆斯林占60%左右。他們分別來自也門、沙特、阿聯酋、伊拉克、科威特、巴勒斯坦、伊朗、黎巴嫩、敘利亞、約旦、利比亞、埃及、阿爾及利亞、毛里塔尼亞、馬里、突尼斯、摩洛哥、蘇丹、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馬來西亞等國家。可以說,來自伊斯蘭世界的商人是義烏小商品市場的支柱之一。他們在義烏開辦貿易公司,把大量中國貨物銷往各自國家。有人介紹說:“有一個阿拉伯人,就有一個公司;有多少阿拉伯人,就有多少個公司。”此話雖稍嫌夸張,但也折射出在義烏立足發展的阿拉伯公司之多。
二、義烏阿拉伯外商社會交往關系呈現
(一)阿拉伯外商同家人的關系
相當多的阿拉伯外商來到義烏之前,已經有親戚或者朋友在義烏,他們初到義烏之時,這些朋友和親人為他們提供了金錢、實物或是情感等各方面的支持。等到他們在義烏扎根后也會為那些后續到達義烏的其他阿拉伯外商提供類似的社會支持。一部分打算長期定居的阿拉伯外商甚至已經將家人接到義烏一起生活。阿拉伯外商除了延續和加強已有的朋友關系外,也有些人直接將自己的妻子和子女等家人接到義烏一起生活。家人為他們提供了最廣泛的社會支持,尤其是情感和物質等方面。
(二)阿拉伯外商同中國人的關系
阿拉伯外商和普通義烏市民之間的交往遵循著一般的人際交往規則,即平等互利的原則。阿拉伯外商和義烏市民之間因為文化和生活習慣的不同,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沖突,但是很快雙方之間就做出了調整和適應。阿拉伯外商調整義烏市民喧鬧的生活習慣,這是他們尊重中國文化和公民的表現;廣大的義烏市民適應阿拉伯商人使用香水、習慣夜生活、每周五做禮拜等習慣,也表現出他們對阿拉伯外商的尊重。雙方在互相理解和尊重的原則下,相互調適,最終形成了和諧的社會關系。
(三)阿拉伯外商同管理機構之間的關系
阿拉伯外商到達義烏后,接觸最多的管理機構莫過于警察局和出入境管理局。按照中國的管理規定,外商到達義烏后就應該到相關部門進行登記備案,如果定居義烏則需要到社區和當地派出所進行登記,且他們日常生活中需要隨時接受警察的檢查并出示護照和有效簽證。合法身份的阿拉伯外商和警察之間是配合并服從警察管理的良好關系。他們作為身處異國他鄉的外籍人口,深知配合警察的檢查以及維持和警察的良好關系的重要性。
(四)阿拉伯外商同阿拉伯人之間的關系
來到義烏的絕大部分阿拉伯外商都是從事貿易活動的,他們和來自不同阿拉伯國家的朋友間的交往遵循“情感+利益”的關系準則。因為他們是朋友關系,所以剛來義烏的阿拉伯外商會得到他們的朋友在諸如租房、搜集產品信息、尋找貿易公司等各方面的幫助。這個時候他們之間是不存在利益關系的,更多體現的是朋友之間的感情。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阿拉伯外商逐漸和那些幫助他們的“朋友商人”之間產生了生意上的合作或者競爭關系,這個時候就形成了利益上的關系,他們之間或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則通過合作賺取利潤,或在某個產品上產生競爭,最終勝者獲利。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一旦朋友之間產生商業上的競爭,他們雖然為利益而爭斗,但是有個底線,那就是不讓對方虧本。在他們看來,盡管他們在生意上是競爭關系,但在生活上依然是朋友,不會讓對方在生意上輸得太慘。
三、阿拉伯人社會交往與社會關系依賴的原則
縱觀阿拉伯外商的社會關系交往原則,我們實際上可以看到一個層次分明的體系。第一層,也就是處于內核的社會關系,即他們和他們親人之間主要的情感原則;第二層,他們與既是朋友又是商業伙伴的群體之間遵循著的原則主要是“情感+利益”的原則;第三層,則是處于外圍的社會關系,主要包括與一般商業伙伴以及利益相關的警察的關系,他們之間遵循的則是工具性的利益性關系,要么商業利益將他們聯系,要么他們通過金錢購買庇護關系。
關于社會關系的內涵,應該包含三方面的內容:一是社會是什么樣,即社會關系的基本結構描述;二是附著于這個基本結構上的內容,即互動遵循的基本原則,解決的是該結構依據何種行動邏輯的問題;三是這個架構及其邏輯的實踐形態,即在實踐中它又表現出什么動態特征。前兩方面關注該理論的靜態面向,第三方面關注動態面向。[]
四、結語
義烏的阿拉伯外商在生活層面上,與廣大的市民之間盡管存在著一些小摩擦,但能通過雙方的理解和改變得以調適;在工作層面上,阿拉伯外商既與中國商人或貿易公司競爭與合作,也與來自阿拉伯國家的其他商人競爭與合作,競爭和合作是以經濟利益為紐帶的;在管理層面上,合法居留的阿拉伯外商配合服從警察的管理,部分靈通人士則與警察形成了共生關系,共生關系的基礎仍然是利益。在所有的社會關系中,阿拉伯外商與親人和家屬之間的關系以感情為基礎形成了社會關系的內核;而與一般的商業伙伴和庇護關系下的警察之間完全是利益關系,形成了社會關系的外核;在內核和外核之間存在著一個群體,這個群體與阿拉伯外商既有利益關系,也存在著一定的情感關系,遵循著情感與利益并重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