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具有深遠意義的一件大事。這個《決定》引起了人們的熱切關注。
自辛亥革命起,中國人就追尋著沒有皇權專制的民主社會,但經歷了無數的抗爭和失敗,美好理想總是沒有眷顧這塊干涸的土地,1949年才把“共和”寫進了自己的國名。然而,幾千年沉重的歷史包袱固執地糾纏著我們,不但法治國家沒有實現,反而一度陷入到無法無天的可怕深淵。
四中全會為擺脫沉重的歷史包袱做出了可喜的努力。
在四中全會召開前夕,有些報刊發表講專政的文章,想把依法治國納入專政的老路。眾所周知,專政理論與法治理論是不同的話語體系,前者主要是針對激烈的對抗社會,后者則針對和平建設的社會。列寧說: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是不受任何法律約束的政權。可見專政在一定意義上是對法治的否定。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建立了65年,原有的社會關系已被新的社會關系所代替,今天的國家政權顯然不是列寧1918年說的“不受任何法律約束的政權”。當然,對于危害社會的犯罪分子,對于以權謀私的腐敗分子,當然要依法懲處,但這不是階級專政,而是法治應有之義。四中全會沒有把無產階級專政當作依法治國的手段,符合當前中國國情。
四中全會以前,也掀起了一陣階級和階級斗爭的輿論。四中全會沒有被這種輿論所左右,沒有把階級斗爭寫進《決定》。1956年以后,經濟上的階級已經被消滅了,按政治和思想劃分階級的理論,也因它造成了災難性的后果而被人們唾棄。現在這些人講的階級斗爭的對象是誰呢?是改革中發展起來的民有企業主,還是獨立思考的知識分子?如果是這樣,那不僅是歷史的倒退,而且一定會造成極大的混亂!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出現了新的社會階層。不同階層之間難免有矛盾。這種矛盾不能用階級斗爭的方式來解決,而只能用法律來協調。四中全會的《決定》要求“健全以公平為核心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加強對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自然人財產權的保護”。法律公平地保護各個社會階層的利益,同時依法打擊那些損害大眾利益的利益集團的非法行為。用法律來協調階層關系,這是治國理念的大進步,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大進步。
幾十年來,我們一直搞階級斗爭,搞專政。這個傳統,在某些文件中還存留一些遺跡。這些遺跡正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沉重包袱。四中全會放下了這些包袱,證明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勇氣和創新精神。
對“依法治國”要有現代意義上的理解。中國從來不缺法律,從大秦律到大清律,到“六法全書”,歷代統治者都是按他們制定的法律來統治的,也可以稱之為“依法治國”。這些法律都是統治者意志的體現。掌權者根據他們的意志制定他們所需要的法律,用這些法律約束和懲罰老百姓。這樣的“依法治國”不是現代社會的法治,也和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目標背道而馳。
由于政府權力十分強大,任何個人和社會組織在政府權力面前都是弱者。弱者需要保護。法律是制約權力、保障公民權利的工具。法治不僅以法律規范公民行為,首先是以法律約束統治權力。法治就是法的統治,只有權力服從法律,沒有法律服從權力。法高于一切人的意志,當然包括統治者的意志。十二大以來的黨章都有規定:“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這一規定,就是“法上無權”原則的體現。
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要求“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并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一切違反憲法的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和糾正。”如果這一要求得到落實,將是我國政治生活的一個重大進步。
將“八二憲法”和現實對照,就會發現我國現行的制度、政策、法令和很多政府行為,與憲法的規定差距很大。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憲法長期被虛置,這是何等荒唐的事!根據四中全會的《決定》,將虛置的憲法變成實實在在的法律體系、制度體系,將一切違反憲法的制度、政策、法令改變過來,使其與憲法一致,這是最現實最緊迫的大事。
多年以來,本刊一直為落實憲法鼓與呼,為此承受了沉重的壓力。四中全會決定的精神,是我們多年的迫切愿望,本刊將不負眾望,繼續為民主與法治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