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美國《外交政策》雜志等媒體報道,近日,日本指責中國在東海“日中中間線”附近建設天然氣開發平臺。有日媒渲染“中國威脅論”,聲稱“解放軍可能在東海開發平臺上設置尖端雷達”。更有日本自衛隊官員表示:“日方將對中國的天然氣開發平臺保持警戒監視。”外媒分析,日本之所以在東海挑起事端,有3個目的。
包括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麥凱恩在內的一些西方政客揣測,中國可能在今年10-12月,在南海劃設防空識別區,以鞏固對爭議水域的主權主張。
《外交政策》猜測,日本在東海對中國施壓,可能使中國推遲設立南海防空識別區,因為“中國不希望南海和東海同時陷入緊張局勢”。日本的舉動可能得到美國的支持,美國希望日本在東海“拖住中國”,等美國總統大選形勢明朗后,美國才能騰出精力,阻止中國設立南海防空識別區。
有西方觀察人士表示,中國不太可能因為日本在東海挑起事端,就輕易放棄設立南海防空識別區。中國完成造島工程后,下一步可能就是“軍事化”——修建跑道,配備武器。隨后,中國可能設立南海防空識別區。日本對中國的“威懾力”,遠未達到能阻止中國設立南海防空識別區的程度。中國能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就能排除日本的干擾,在南海設立防空識別區。
《外交政策》認為,日本挑起東海爭端的第二個目的,是將國際社會的目光吸引到中國身上。存在巨大爭議的日本新安保法案引發國際關注,日本政府想變身“受害者”,以緩解壓力。這一舉動還可能產生“附加作用”——再次強調日本在中日東海專屬經濟區間題上提出的“中間線”主張。
報道指出,此次日本公開的中國東海油氣設施,都在所謂“日中中間線”的中方一側,但這并不能說明中國承認“中間線”。不過日方認為,中國受到壓力后,可能愿意與日本重啟“東海爭議水域開發談判”。
亞洲問題專家提亞茲表示,日本正在為介入南海造勢。日本新版防衛白皮書指責中國在南海的舉措;日本和菲律賓在南海舉行聯合軍演;日本首相安倍和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表示,將針對日本使用菲律賓的基地問題進行對話。
提亞茲指出,雖然“叫得很響”,但目前日本并不具備介入南海爭端的實力。在此背景下,日本只能通過在東海挑起事端的政治伎倆,向某些東南亞國家示好。未來,一旦中日關系更加緊張,日本希望東南亞“盟友”能在南海對華施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