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歷年
藏歷年是藏族的傳統節日,是西藏的新年,在拉薩地區人們從藏歷十二月就要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準備年貨。除了購置年貨,婦女需要精心制作“卡賽”,一種酥油炸成的面食,分為耳朵形、蝴蝶形、條形、方形、圓形等各種形狀,涂以顏料,裹以砂糖,既是裝飾神案的藝術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卡賽”的品種花色常常成為女主人勤勞、智慧和熱情的象征,在節日里分外引人注目。
另外,家家戶戶還要制作一個名叫“切瑪”的五谷斗,即在繪有彩色花紋的木盒左右分別盛放炒麥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上青棵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還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種子,使其在新年時節長出一、二寸長的青苗。“切瑪”和麥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禱來年五谷豐登。
除夕前兩天屋內外要進行大掃除,擺新卡墊,貼新年畫。年二十九晚飯前在灶房正中墻上,用干面粉撒上“八吉祥微”。在大門上用石灰粉畫上象征永恒吉祥的符號,表示人壽糧豐,歲歲平安。除夕晚上,各家在佛像前擺好各種食品,為了使節日期間有充足、豐富的食品,在這天晚上,全家人要忙碌到深夜。
到初一這天,將青苗、油馃子、羊頭、五谷斗等擺于佛龕茶幾上,預祝新的一年人壽糧豐。大年初一天不亮,家庭主婦便從河里背回“吉祥水”,然后喚醒全家人,按輩排位坐定,長輩端來五谷斗每人先抓幾粒,向天拋去,表示祭神,然后依次抓一點送進嘴里。此后長輩按次序祝“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后輩回賀“扎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圓滿)。儀式完畢后,便吃麥片土巴和酥油煮的人參果,接著互敬青稞酒。初一一般禁止掃地,不準說不吉利的話,互不走訪做客。
初二親友之間相互登門拜年祝賀,互贈哈達。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的盛裝,見面互道“扎西德勒”“節日愉快”,此活動持續三五天。藏歷新年期間,在廣場或空曠的草地上,大家圍成圈兒跳鍋莊舞、弦子舞,在六弦琴、鈸、鑼等樂器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為節、歡歌而和,孩子們則燃放鞭炮,整個地區沉浸在歡樂、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之中。在城鄉演唱藏戲,跳鍋莊和弦子舞。在牧區,牧民們點燃篝火,通宵達旦地盡情歌舞。民間還進行角力、投擲、拔河、賽馬、射箭等活動。
白節
白節(白月,查干薩日)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蒙古族的“春節”,相當于漢族春節的年節,傳說與奶食的潔白有關,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蒙古族的節日時間與漢族春節時間大致相符。比特翁(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餃子、烙餅,初一的早晨,晚輩要向長輩拜祭,敬奶茶,敬酒。
農歷正月在蒙語中稱為“查干薩日”(意為白月)。蒙古族崇尚白色,稱歲首正月為“白月”,故稱正月初一春節為“白節”。它又稱席尼吉勒,意為新年、春節。
蒙古族人在白月時要把蒙古包頂換成白色。臘月三十日晚上,全家穿上節日盛裝,歡聚一堂,拜賀新年,徹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燒香拜佛,然后晚輩向家長獻哈達、敬酒、禮拜。初一凌晨,全家要在門外向日出的方向磕頭、拜天,人們身著節日盛裝,手提銀壺奶茶,揣著美食,來到敖包前將供品擲進點燃的火堆里,然后叩頭祈求風調雨順。之后開始家庭內部拜年,先是晚輩向長者問安跪拜,然后由長者祝福晚輩幸福長壽。拜年時,晚輩要衣帽端正,手捧哈達。
在家庭拜年結束之后幾天里,才是牧民之間的互拜。每到一家,要以同行者的年齡大小依次而入。拜年時,牧民們一般要獻上一兩首頌辭或頌歌,直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結束。
整個白月期間,草原上的男女青年紛紛騎上駿馬,帶上嶄新的哈達和美酒等,三五成群,挨家挨戶給各浩特(定居點)的親友、家長拜年。不過現在,草原上看到的更多的是騎摩托車或開吉普車的男女青年。拜年的路途,是青年男女賽馬、追逐、嬉戲的絕好機會。
過去蒙古族人要在春節舉行祭火活動,燃燒的火焰象征著新年幸運吉祥。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哈日楚戶”(貧戶)一般在臘月二十三日祭火,而“臺吉”(貴族)在臘月二十四日祭火。戶主帶領家人穿好禮服跪在正門處的墊子上,把用油網包好的羊胸骨奉獻給火神。有的地方圣火點燃后三天不熄,三天中不許遷場,不許在圣火上烤腳。但是現在祭火活動已很少舉行了,偶爾在草原旅游點和喜慶的日子,會點一堆篝火助興。
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于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潑水節也是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傣語稱為“比邁”(意思為新年)。
潑水節來臨時,傣家人便忙著殺豬、殺雞、釀酒,還要做許多“毫諾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種粑粑,在節日里食用。
潑水節歷時3至7天:第一天為“麥日”,類似于農歷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此時人們要收拾房屋,打掃衛生,準備年飯和節間的劃龍舟、放高升(傣族人自制竹煙火,常夜晚燃放)、放孔明燈、文藝表演等各種活動。
在節日里,清早人們就要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清水“浴佛”——為佛像洗塵。也是祈求神靈保佑人們在新的一年里身體健康。“浴佛”完畢,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開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
潑水也有講究,分文潑和武潑。文潑是比較傳統的方式,用木盆裝滿清水,再用枝椏沾著水輕輕潑在別人身上。傣家人到井里取來干凈的水,事先會盛放一些鮮花諸如緬桂花等,讓水有香味,然后到寺廟里去\"賧佛\",之后再用這些帶有芳香的水給佛像清洗身上的灰塵,之后大家互相用小樹枝(諸如九里香樹枝)蘸取小盆里的香花水,首先向德高或年長者身上輕輕灑去,再互相幫助向自己想要祝福的人身上灑去。武潑則是指用木盆裝滿水,把一盆直接全部潑出去。在潑水節中誰被潑的水越多,象征著該年誰最幸福,也蘊含了傣族人民希望彼此平安幸福的寓意。
第二天稱為“惱日”,“惱”意為“空”,按習慣這一日既不屬前一年,亦不屬后一年,故為“空日”,這天通常要舉行潑水活動,紀念為民除害的天女,以圣潔之水消災免難,互祝平安幸福。
第三天叫“麥帕雅晚瑪”,據稱此麥帕雅晚瑪的英靈帶著新歷返回人間之日,人們習慣將這一天視為\"日子之王來臨\",是傣歷的元旦。這天,常常會舉行賽龍舟。當天,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江上停泊著披綠掛彩的龍船,船上坐著數十名精壯的水手,號令一響,整裝待發的龍船像箭一般往前飛去,頓時整條江上,鼓聲、鑼聲、號子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聲聲相應,節日的氣氛在這里達到了高潮。
特懋克節
特懋克節,是基諾族最隆重、最盛大的節日。由于節期在開春之初,又是全民族同時舉慶,所以基諾族群眾把這個節日視為辭舊迎新的年節。
特懋克,是基諾語,它的本意是“打大鐵”,最初的特懋克節是打鐵節,它是基諾族人民為紀念鐵器的創制及使用而舉行的節慶。從前的特懋克節以村寨為單位進行,節期由各村寨的長老“卓巴”決定,因此節期并不統一,但節日活動內容大體一致。準備過節時,全寨住戶共同按份湊錢,買好一頭水牛,供節日期間開展剽牛活動使用。節日來臨時,長老要組織群眾上山挖一次竹鼠,把挖到的竹鼠獻給寨內的鐵匠,以此表達人們對鐵器創制人的敬慕與紀念。
由于特懋克節在基諾族中影響較深,并已相沿成俗,加之節期在冬末春初等因素,西雙版納州人大常委會于1988年將其正式定為基諾族的年節,決定在每年公歷2月6日至8日開展慶祝活動。到時,基諾族人民統一在鄉駐地舉行慶祝活動,中外游客、各民族代表也云集在基諾山,觀看大鼓舞、剽牛、踩高蹺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慶祝活動,并和基諾族群眾一起演唱歌曲,表演舞蹈節目,和基諾族人民一起歡度佳節。
節日活動一般要開展二天。第一天清晨,長老用力敲擊那只曾經為基諾族保留過人種的大鼓,發出節日活動開始的信號。之后,穿戴一新的男女老少,奔下竹樓涌向剽牛場。長老面對待剽的水牛誦念一段剽牛詞,然后便指揮人們剽牛。手握竹剽的男子爭相舉剽投向牢牢拴住的水牛,要剽到竹剽扎入牛體,有鮮血流出,人們才歡呼雀躍地收剽宰牛分肉。牛宰好以后,要首先割出七份分給卓巴、巴糯、卓色、色糯、可補、補糯、奶奴七位稱為“七老”的頭人,然后再按所湊的錢均分成份,分給寨內各戶。這天,人們還要宰豬殺雞,備辦酒宴,歡度節日。
中午,各戶家長要帶上自家準備的酒、肉和菜肴,到卓巴家參加祭大鼓。祭大鼓時,鼓前的桌子上要擺上雞毛、鐵錘、鐵鉗、姜、芋頭、雞冠花、金蓋花等。卓巴、巴糯、卓色、色糯、可補、補糯、奶奴七老依次而坐,念祝詞后,卓巴敲響大鼓,并帶領大家跳大鼓舞,唱迎新辭舊歌。傍晚,寨中七老相約到各家祝賀,分別與寨內群眾進晚餐。夜里,人們又云集在卓巴家聽歌手們唱送舊迎新歌、生產生活歌。男女青年在卓巴的竹樓附近載歌載舞,唱達通宵,舞至達旦。
次日七老和寨內鐵匠及他的徒弟,在群眾的簇擁下到卓色家舉行打鐵儀式,寓意打好新刀、新斧準備投入春耕。儀式結束之后,人們便訪友赴宴,開展打秋千、打陀螺、丟包、踩高蹺等文體活動,盡情娛樂。
仡佬年
農歷三月初三,是仡佬族的春節。屆時族人要準備雞、酒、肉、飯等敬奉山神或秧苗土地,認為敬了這些神就會清吉平安。供品用過以后,就在山上或寨門前聚食。這天,大家團聚在一起,共同祈禱祖宗、山神保佑諸事如意、五谷豐登。又因清明節常在三月初左右,這樣兩個節一起過,所以將這一天定為仡佬年,并一直流傳下來。
每年這天吃過早飯后,仡家的男女老少,都要身著嶄新的民族服裝,攜帶著仡佬族特有的五管蘆笙等民族樂器和篾雞蛋(用竹篾編成并用棉花等填充的實心小球)等民族體育器械,以及酒肉飯菜,從四面八方匯聚到埋葬有老祖先墳塋的草坪上。
人到齊后,由本族中的首領點放鞭炮和鳴放火銃,表示過年開始。接著人們便自由組合,開始進行各種文娛活動。首先跳蘆笙舞,以后對歌,然后進行各種體育活動,打篾蛋球,蕩秋千等。當盡情玩樂到下午兩點左右,人們才集中在老祖先墳前祭祖。祭祀時長輩在前,小輩在后,由首領將帶來的10只活雞(公雞5只,母雞5只,每年輪流由10戶人家帶來)殺死,以血滴入酒中灑地祭奠祖先。祭奠時要用民族語言歌頌祖先“開荒辟草”的功績,祈求祖先保佑子孫多福多壽。
祭祖完畢,接著人們又按長幼次序轉移到草坪上,面對山林,敬奉山神和“秧苗土地”。用民族語言祈求山神和“秧苗土地”庇佑仡佬族人民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祭祀完畢后,便開始吃年飯。祭祀結束,人們就地置灶架起三只大鐵鍋,其一用于燉祭祖用的十只雞;其二混放著各家帶的菜,稱為做\"百家菜\";其三混放著各家帶來的飯,叫作\"百家飯\"。吃年飯時,根據人數分成若干桌,不論年紀大小,只要輩份相同的便坐在一桌。每桌十人,按輩份在草坪上圍蹲成圓圈,輩份高的坐在前排,輩份矮的坐在后排,有幾輩人就擺幾排。每桌用木盆舀一盆雞湯和一盆菜放在圓圈正中,每人互敬一杯酒后即開始吃年飯。吃完年飯后才各自回家。另外,在過節前家家戶戶都要打一個很大的糯米粑粑,放在簸箕里或木盤中供奉,初三才能享用。過年后,春耕開始。
月半節
農歷七月的月半節是土家族(恩施自治州)、苗族(恩施自治州)、瑤族人民的重要節日(相當于春節)。“年小月半大,神鬼也歇三天駕。”這俗諺說的就是鄂西土家月半節。在鄂西土家地區,月半節是最大的節日,比過年還要隆重。而且月半節的時間很長,從農歷的七月初一到十五均叫月半節。月半節又叫鬼節。據先人們傳說,農歷七月初一到十五新老亡人的靈魂都要回家探望親人。七月初一,廟里開始撞鐘,以召喚那些新老亡人和孤魂野鬼。初五備酒醴,燒香紙,迎接亡人。初七為放河燈,各家各戶事前用紙糊篾扎做成彩燈,燈底涂上桐油,放于清江河中。同時拋“鬼粑”于江中。初十則為迎接老亡人。
月半節里,出嫁的姑娘們要穿上最好的衣服,攜帶夫君和子女高高興興地回到娘家,與親人們團聚,吃幾天母親親手做的飯菜,同親人們敘說分別后的情況,講講收成,一起燒香紙,祭祖宗,迎亡人,沉浸在融融的溫馨之中。月半期間也有許多禁忌。飛進屋中的青蟲,不能動它,比如青螞蚱等等,據說這是親人的魂魄歸來。另外就是未滿12歲的小孩子不能剃光頭,說是怕被亡人認錯帶走。今天看來這是迷信,但山里的土家人則一直將這種習俗保存至今。
土家人重視過月半,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說。合家團聚祭祖,七月十二會情人等獨特的風俗相沿成習。農歷七月十二日,土家女兒們梳妝打扮,穿戴一新,姊妹相約,結伴上街,名為趕場,實為尋情、續情。此俗流傳年久,人稱“女兒會”,是土家最負盛名的“情人節”。湘鄂川邊界土家族居住地山高路險,村寨偏僻,人煙稀少,所以以采購日常用品為主的趕場,逐漸被姑娘小伙們演繹成了男女結緣和幽會的女兒會。改革開放后,雖然戀愛、婚姻十分自由,但許多青年男女仍然非常看重七月十二的女兒會,尋情覓愛的少男少女更是盛妝打扮,趁趕場的大好時機尋找意中人。他們或初次相會,以歌傳情;或是熱戀相約,賞景敘情。
彝族年
彝族年,彝語稱為“庫斯”,“庫”即年、“斯”即新,意思是新年,是大小涼山彝族傳統的祭祀兼慶賀性節日。“庫斯”一般選定在農歷10月,莊稼收割完畢的季節。彝族年為3天。彝族年的頭夜叫“覺羅基”,過年第一天叫“庫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機”。
彝族年有很多傳統的規矩,主要有:過年前一個月,就準備好一壇蕎麥甘酒。過年前三天,各戶人家都要劈夠過年三天燒的柴禾,備夠吃的米面、鹽巴、豆花等。在過年前一天上午,每戶人家把屋內外、院子周圍打掃干凈,以表示除舊迎新。同時,每家在門口前放一堆柴禾,以便過年時點火薰煙。據說,這是象征迎接祖先回來過年。
第一天庫斯,意為新年,主要內容是祭祖,早晨雞叫以后,全村就要宰殺年豬,年豬要從同村同寨年長或德高望重的人家開始,依次序宰殺。用年豬的膽、胰、尿包占卜主人家的吉兇,以豬膽飽滿、色澤好,胰平展,無缺陷,尿包豐滿為吉祥,預示來年人畜興旺,家人安康,糧食豐收。同時分“舍富”“舍民”兩餐進餐,“舍富”主要是祭奠祖先,取豬腎、肝、舌、胰與蕎粑一同煮熟,敬奉先祖。“舍民”是全家人集體餐。吃完“舍民”后,男子們要將豬肉切成條塊,婦女們則要灌制好香腸,并當天要將鮮肉和香腸掛在火塘上烤烤,同時以展示主人家的年豬肥,人吉祥,并且顯示出主人的富裕。
第二天朵博,意為月首(即一個月的頭一天),清晨主人就要起床做心肺三鮮湯供全家人享用。上午由婦女們組織全村孩子祭果樹,既“社日”儀式。每個兒童要帶豬前蹄一只及意節粑(細玉米粑)等,選一棵長勢豐茂的果樹,由一孩子上樹伴樹神,眾孩子在一婦女的帶領下祈求樹神要多結果子,讓孩子們分享,保佑孩子們健康成長等,然后將孩子們帶來的肉食切成小片放在樹丫上或樹皮之中。社日結束后是拜年,彝族年的拜年場面壯觀熱鬧,一般數十人一組,從整個寨子挨家挨戶拜年,拜年時主人家端上泡水酒,讓大家喝,同時,拜年隊伍還要為主人唱賀新年歌,年輕人跳舞、摔跤、跳鍋莊等。大家不分彼此,不分親疏,一起快樂到通宵達旦。
第三天阿普機,意為送走祖靈,下午要煮豬腸青菜吃,由婦女們拜年,男子們在家接待拜年隊伍。3天的年過完以后,彝族人就要背上大塊的豬肉膀子(一般分成三、五、七塊),酒、糖、千層餅、炒面、雞蛋等到岳父岳母家拜年,整個10月份彝族人都沉浸在年節的快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