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在中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因為民族、信仰、生活習慣、情趣愛好等的不同,五十六個民族的新年食俗各有特色,可謂五彩繽紛、豐富多彩。漢族的餃子、湯圓我們已司空見慣,在這個幸福的節日里,少數民族的兄弟姐妹們在吃些什么樣的美食呢?
“滿漢全席”型
維吾爾族——年節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做成的“普羅”,用面粉、羊肉、洋蔥等做成的“匹提爾芒達”(包子),用帶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團抻成的“蘭曼”(抻面),以及與漢族餛飩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爾”等。此外還備有多種民族傳統糕點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圓盤馓子)、“亞依瑪扎”(花邊馓子)、“波呼薩克”(炸吉皮)、“沙木波薩”(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滿族——年三十家宴十分豐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餃子、火燒、豆包等;傳統年菜有鮮美的血腸、煮白肉及別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慶有余的魚菜更不可少。子時還要吃一頓送舊迎新的鮮肉水餃。
基諾族——各家將烹調好的野獸、飛禽、蔬菜、野果等佳肴分別用竹筒盛載,插上鮮花,然后集中到“卓巴”家聚餐,盡情歡樂,開懷暢飲。節日最后一天,“卓巴”家殺一只狗、兩只雞為客人餞行。
土家族——土家族的春節宴十分豐富,一桌酒席少則12個菜,多則36個,其中有一道是白蘿卜和青菜絲共炒,寓意來著清清白白;還有一道菜是煮圓子,寓意全家人團團圓圓。在全家的團圓飯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壯族——壯族同胞除夕這天,家家要殺豬殺雞殺鴨,蒸制扣肉、粉蒸肉,制作叉燒肉、包粽子、糕點等美味佳肴。晚飯從下午4時左右就開始,菜肴相當豐富,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燉豬腳、燉整雞亦不可少。大戶人家一般分男女兩桌,男的先喝酒后吃飯,噴香的大米飯是不可少的,需做出足夠的米飯備初一食用,叫作吃\"壓年飯\",象征著富裕。
朝鮮族——朝鮮族的年夜飯亦非常豐富,大大小小的盤子七八十個,有的人家甚至達上百個。其中占特殊位置的是“歲酒”和“德固”二種。朝鮮族在年夜飯有喝“歲酒”的習俗,這種酒多在過“歲首節”前釀造。歲首節相當于漢族的春節,“歲酒”以大米為主料,配以多味中藥材,是一種藥酒,用于春節期間自飲和待客,他們認為飲用此酒可以避邪、長壽?!暗鹿獭笔且环N湯餅,就是將大米面和好蒸熟后,搗成大粘團,再搓成橢圓形圓條,切成薄片,倒入雞、野雞、牛肉湯鍋中,吃時再放些麻油或香油以及紫菜,味美可口。
“糯米粑粑過大年”
壯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飯,以示來年要豐收。這種飯叫“粽粑”,有的長達尺余,重五六斤。
拉祜族——每至除夕必做糯米粑,其中有一對做得特別大,據說象征太陽和月亮,用以祈祝新的一年風調雨順、果實累累。
達斡爾族——生活在黑龍江和嫩江兩岸。除夕年飯是黃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們一進門就搶食年糕,借以祈愿生活年年提高。
佤族——新年第一次見面除相互道喜外,還贈以糯米粑團、甘蔗和芭蕉,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怒族——石板粑粑是怒族一種獨特的春節傳統食品。先選一塊青黑色石板,放在火塘的三角架上,將粑粑在石板上烙熟,吃起來又松又香。
畬族——畬族在除夕之夜要吃糍粑,以祈求糧食豐收。春節這天要吃面條,以象征健康長壽。
苗族——苗族有一個過年打糍粑的習俗,在每年農歷臘月二十七八就要打糍粑。糍粑是用上等的白糯米用冷水浸泡后,控干水蒸熟,放入木槽或石槽內,用木錘打茸爛,再用熟油抹手后,用手捏成餅狀,晾干后可炸、煎、烙、煮,也可現打現吃。糍粑不僅是苗鄉的節日食品,而且是送親饋友的禮品,新春佳節親朋好友來往,都要互相送上幾塊。
“宰豬殺雞”型
黎族——過春節,家家宰豬殺雞、備佳肴美酒,全家圍坐吃“年飯”,席間唱“賀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們集體狩獵,獵物的來先分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懷孕婦女可以獲得兩份獵物。
摩梭族——摩梭人春節要吃豬膘肉。烹制方法是將豬宰殺后,肚子里塞進鹽巴和配制好的香料,放于高處晾干,春節時食用。摩梭人認為春節不吃豬膘肉,就不算吃年飯。
珞巴族——珞巴族食雄雞大年初一黎明,當雄雞第一次鳴叫時,珞巴族家家戶戶要殺一只雄雞,用油炒熟雞肉后,全家人分而食之。此俗為祝愿全家人,個個像雄雞一樣健壯。
布依族——雞肉稀飯是居住在云南省巧家縣布依族人農歷年三十和正月初一的節日傳統食品。吃雞肉稀飯的習俗,在族內因姓名不同也各具特色。如姓梁的,當雞肉稀飯煮好后,要由一個青年頭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持木桿,在屋前屋后巡游3次后才能吃飯。
彝族——彝族人過年,家家戶戶都要宰殺過年豬,一般不殺其他的牲畜。而過年豬的選擇是有講究的,如不帶任何殘疾和缺陷,不用老母豬,不要尾巴短小,總之要形象完美無缺,沒有其他異兆。一個村寨宰殺過年豬在時間上要有一定的秩序,輩分高者先殺豬,輩分低者后殺豬。殺年豬時,要先喝“殺豬酒”,每個參加殺年豬的壯漢都得喝上一口。然后用燒紅了的石塊、金絲竹、清水同放一木瓢或木缽中,以純潔的蒸氣進行凈化,以除去年豬身上的所有邪氣,這表示對祖先神靈的誠心敬奉。彝族喜歡用高山上的干蕨草燒肉,因為蕨草為吉物,也易燃而且味香。用蕨草將年豬的毛燒盡并烤黃豬皮后,再用炭灰和水涂抹刮凈,這樣的豬肉沒有水氣,鮮嫩而味美。
納西族——納西土語稱為“納督”,“納”為納西人,“督”為團圓或歇坐的意思,意為納西人團圓之意。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晚上,納西人出門,在山外闖蕩辛苦一年,到大年三十晚上,納西人吃團年飯,此團年飯稱為“納督好”。納西人認為這頓飯是闔家人的靈魂團聚的年夜飯,因此吃飯時,要為外出未能歸家的人,擺一幅碗筷,留一個座位,標志家里外出的人的靈魂跟大家的靈魂一起入席吃團圓飯。除夕靈魂團圓飯,煮臘豬頭肉和豬尾巴,納西人殺年豬后,割下豬頭和尾巴一起臘曬在露天,到除夕,豬頭和豬尾巴一起下鍋,寓有全豬的文化內容,年三十晚上殺公雞以后,用全雞下鍋。
“無酒不成席”型
蒙古族——除夕更歲時,一家人圍坐在包內火爐邊,在向長輩敬獻“辭歲酒”之后,飽餐烤羊腿和煮水餃。
景頗族——春節期間,各家各戶都釀水酒,向長輩敬酒。
獨龍族——白天要與進寨客人共飲一筒水酒。入夜,男子在火塘邊飲酒相敬,然后把從家拿來的菜混放在一口鍋中。此外,在過年前,家家都要做一個大糯米粑粑,放在簸箕里供奉,初三才能食用。
羌族——親鄰好友互相邀請同飲“咂酒”。飲酒方式別具一格,大家輪流用竹管吸引,邊飲邊向壇內添加清水,等其味淡后連渣一起分而食之。
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團聚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灑,吃年飯,長達兩小時之久。席間,青年要給長者敬灑,叩頭請安,祝他們健康長壽。
鄂溫克族——放開肚皮地品嘗鹿、犴、野豬等山珍,大碗喝灑,又喝又跳,慶祝美好生活。
“年年有魚” 型
侗族——初一清早,從塘里弄幾條又大又鮮靈的鯉魚,煎、炸、燒、燉后擺上桌,再加一盤香氣四溢的腌魚,整桌菜以魚為主。侗家人說,春節吃魚,預兆新的一年吉慶有余(魚)、五谷豐登、余錢余糧。
赫哲族——大年初一這天,姑娘、婦女及小孩穿上節日盛裝,到親朋好友家拜年,被拜訪的主人要擺出豐盛的“魚宴”款待客人。
“水、菜祈?!毙?/p>
藏族——春節期間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點招待客人。除夕晚上,藏胞喜吃油餅、奶餅、血腸、手抓肉等。初一早晨,婦女們到河邊或井旁“吸新水”,象征全家吉祥。
白族——初一凌晨,全家老幼要喝泡花糖水,祝愿日子在新的一年里象糖一樣甜蜜。
高山族——臺灣高山族有吃“長年菜”的習俗。長年菜也叫作“芥菜”,吃這種菜是預示壽命長。有的人將長長的粉絲加入長年菜里,象征著長生不老。
仫佬族——初一清早雞剛剛啼叫,各家各戶的家庭主婦馬上點燃一束香火和一個火把,挑上桶快步出門,向平日取水食用的地方跑去。到了水邊,先把帶來的香插上,然后往水里丟幾枚硬幣給水神爺爺,將“新水”挑回家中。家里的人早就在大門口守候,水一到,每人都喝上一碗,然后才去睡覺。民間認為,新水有神奇的作用,人喝了人興旺,牛喝了牛健壯,豬喝了豬長得快,新水染布布發亮,洗米煮飯噴噴香,熬出的米酒香又甜。初一早上,全家吃水圓。當天均吃素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