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簡要回顧了存貸比監管指標的設立及調整過程,分析了取消存貸比監管指標的背景,最后探討了取消存貸比監管指標的市場影響。
關鍵詞:存貸比監管指標 流動性覆蓋率 存款保險制度 資產擴張能力
今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刪除存貸比75%的規定、將存貸比由監管指標轉為流動性監測指標等內容,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以上會議決定將在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后實施。如果審議通過,就意味著銀行業已執行了20年的存貸比監管指標將正式退出歷史舞臺,而這將對銀行業及金融市場產生較大影響。
存貸比監管指標的設立及調整
(一)設立存貸比監管指標
存貸比監管指標的設立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1994年,我國經濟出現過熱現象,CPI曾一度高達24.1%,為改革開放以來的最高水平。為防止出現嚴重通貨膨脹及發生兌付危機,人民銀行適時發布了《關于做好1994年信貸資金管理工作的通知》,決定對金融機構實行有條件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以嚴格控制信貸總量。1995年,我國發布《商業銀行法》,其中第三十九條規定,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的比例不得超過百分之七十五。因此,制定存貸比監管指標是適應我國經濟金融形勢及金融調控的需要,對于防范金融風險,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3年我國修訂了《商業銀行法》,其中關于存貸比監管指標的規定繼續保留。此后,銀行存貸比不得超過75%的規定一直沿用執行。
(二)提出月均存貸比監管指標
在2010年6月之前,銀行存貸比考核方式主要是時點考核,尤其是月末、季末通過非現場報表數據來監測銀行貸款規模是否超出銀行存款規模的75%。這樣的考核機制易導致商業銀行行為短期化,即銀行在平時的存貸比可能超出75%,而在月末、季末通過拉存款的方式使最終存貸比指標達標。
2010年底,銀監會正式發布《關于印發2011年非現場監管報表的通知》,明確在月報調整中新增《G01附注第IX部分存貸款月日均情況表》。月均存貸比監管指標的設計和優化對于解決月中存貸比超標的問題起到了一定作用。
(三)存貸比監管口徑大幅調整以減輕銀行存貸比壓力
2014年6月30日,銀監會發布《關于調整商業銀行存貸比計算口徑的通知》,決定自2014年7月1日起對存貸比監管口徑進行一些寬松調整。其中,在計算存貸比分子(貸款)時,從中扣除了6項內容;在計算存貸比分母(存款)時,增加了兩項內容。
(四)對各項存款及各項貸款統計口徑的再調整
2015年1月,人民銀行發布《關于調整金融機構存貸款口徑的通知》,將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放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款項納入“各項存款”統計口徑,將存款類金融機構投放給非存款類金融機構的款項納入“各項貸款”統計口徑。
面建立非公開發行制度
進一步完善債券受托管理人和債券持
有人會議制度,并對契約條款、增信措
施作出引導性規定。
存貸比監管指標取消的背景
(一)已無法反映銀行業真實的流動性狀況
在利率市場化的背景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結構呈現多元化的特點。由于銀行存貸款期限結構的不同特點,以及不同存款來源在流動性方面存在差異,存貸款監管指標已經不能反映銀行業的真實流動性狀況。有的銀行為了滿足存貸比的監管要求,往往出現月末、季末存款“沖時點”、存貸款“大騰挪”等現象,導致資金市場扭曲。針對這種情況,2014年9月,銀監會、財政部、人民銀行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對銀行月末和季末存款“沖時點”行為進行規范,并設置了月末存款偏離度指標。
(二)不利于商業銀行市場化經營,造成“影子銀行”快速發展
目前商業銀行已經普遍實行商業化、市場化經營,在自擔風險的背景下,存貸比監管指標不利于商業銀行按照自身發展戰略開展業務,尤其制約了中小商業銀行的自主經營能力。
存貸比監管指標是一種硬性指標,銀行在嚴守紅線的同時,開始繞過存貸比監管指標來發展表外業務,造成“影子銀行”快速發展。在銀行負債方面,出現了銀行通過各種理財產品高息拉存款,以及各種資金“掮客”通過熟人關系高息拉存款等現象。在銀行資產方面,有些銀行通過與信托公司等機構合作,創新同業業務模式,將貸款轉移到資產負債表外,達到信用擴張的目的。因此,存貸比監管指標在調控銀行信貸投放方面的作用已明顯弱化。
(三)金融風險管理方式日趨完善
相比于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金融風險管理方式正日趨完善。今年,我國推出了《存款保險條例》,并于5月1日起正式實施,由此存款保險制度正式建立。這意味著,金融機構將通過繳納存款保險而非依靠政府信用背書的方式,對自身經營行為所構成的風險和損失負責。如果一些銀行因為盲目經營、無序放貸,在風險控制方面出現問題,可以通過存款保險制度來保障儲戶的資金安全。此舉極大增強了商業銀行的風險意識,有助于提升金融體系的穩定性。
(四)出現了流動性覆蓋率(LCR)等更適于監測銀行流動性的指標
在銀監會2010年底發布的《關于印發2011年非現場監管報表的通知》中,借鑒國際慣例,新增了流動性覆蓋率 (Liquidity Coverage Ratio ,LCR)和凈穩定融資比率(Net Stable Funding Ratio ,NSFR)兩個指標,可以從更細致、更科學的角度提供銀行流動性管理的狀況,也體現了我國金融監管理念的創新性。
流動性覆蓋率重點考察銀行30天內融資的穩定性,該比率是指銀行優質流動性資產儲備與未來30日的凈現金流出量之比,標準不低于100%。其意義在于確保單個銀行在監管當局設定的流動性壓力下,能夠將變現無障礙且優質的資產保持在合理的水平,這些資產可以通過變現來滿足其30天的流動性需求。
凈穩定融資比率是指銀行可用的穩定資金與業務發展所需的穩定資金之比,標準不低于100%。該比率用于度量銀行較長期限內可使用的穩定資金來源對其表內外資產業務發展的支持能力。分子是銀行可用的各項穩定資金來源,分母是銀行發展各類資產業務所需的穩定資金來源。分子分母中各類負債和資產項目的系數由監管當局確定。該指標的監測,有助于推動銀行使用穩定的資金來源支持其資產業務的發展,降低資產負債的期限錯配。
存貸比指標取消的市場影響
(一)有助于熨平資金面
在存貸比指標的約束下,多數銀行選擇了負債驅動型的發展路徑,即以負債擴張能力來衡量其信貸資產的擴張速度。取消存貸比考核有助于減輕銀行拉存款的壓力,尤其減少季末、年末的突發攬儲行為,從而降低資金利率季節性的大幅波動,有助于熨平資金面。在利率市場化背景下,未來銀行或更多通過主動負債來運營資產。
(二)有助于信貸投放,對債市影響偏空
截至2015年一季度,商業銀行整體存貸比約為65.67%(見圖1),距離75%的紅線仍有近10個百分點的距離。由此可見,存貸比對于整體信貸投放的約束并不大,但各個銀行的情況會有所不同。
對于銀行信貸市場而言,取消存貸比考核在理論上有助于信貸投放,但并不意味著信貸會明顯增加,一方面,信貸規模受資本充足率、信貸額度的約束;另一方面,信貸規模還主要取決于實體經濟的信貸需求。目前我國房地產行業處于下行周期中,疊加制造業低迷,基建受制于財政支持力度與資金的約束,預計整體信貸需求難有大幅度的擴張。
對債券市場而言,信貸投放有助于增強經濟的企穩預期,但從銀行資產配置角度來看,個人認為,不利于債券投資規模的增長,整體影響偏空。
圖1 商業銀行存貸比狀況
數據來源:Wind資訊
(編者注:1.請去掉右下角的“數據來源Wind資訊”;2.去掉圖例)
(三)有利于通道業務和非標業務的規范,促進資管業務的發展
取消存貸比考核后,銀行以往出于降低存貸比指標而出表的通道業務需求會明顯下降,不規范表外理財、通過同業代付和票據轉讓相關會計處理所實現的信貸資產表外化現象也可能明顯減少,部分機構(如信托、基金子公司等)的通道業務或受影響,更需轉型到資產管理業務上來。
作者單位:中信銀行金融市場部
責任編輯:印穎 孫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