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起實施進口煤炭質檢新規
2015年1月1日起,我國進口煤炭按照《商品煤質量管理暫行辦法》的要求實施檢驗監管,主要包括灰分、硫份、汞、砷、磷、氯、氟等涉及環保的項目。
《暫行辦法》中第六條、第七條對商品煤的質量指標作了明確規定,并要求進口煤炭檢驗監管按《進出口商品檢驗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執行,不符合本辦法要求的商品煤,不得進口。
以廣東檢驗檢疫局為例,2014年1至11月,該局共檢驗進口煤炭980批、5,661萬噸、35.5億美元,同比批次和重量分別增加7.6%、16.2%,貨值下降4.6%。主要原產國為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和越南。共檢出不合格進口煤炭239批、1,217萬噸、7.6億美元,批次不合格率為24.4%。按合同評定不合格項目主要原因是全水和全硫,主要來自越南和印度尼西亞。
據了解,全硫不合格將直接導致煤炭燃燒時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是酸雨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煤炭中的有害元素或通過煤炭的燃燒進入環境,或通過煤渣等形式進入土壤、水等,污染當地的環境。
為掌握進口煤炭有關環保項目情況,自2014年5月28日起,廣東檢驗檢疫局就開始對轄區內的進口煤炭開展環保項目的監測。截至11月30日,共對358批、重量2,125.3萬噸、貨值12.5億美元的進口煤炭進行了環保項目監測,發現不符合《暫行辦法》質量要求的進口煤炭30批、重量93.8萬噸、貨值5,403萬美元,占比分別為8.4%、4.4%和4%。
文/魏森特 邢桐嘉
能耗污染做減法 經濟發展做加法
我國將探索綠色低碳發展新路
盡管經濟存在下行壓力,但必須堅持節能、減排、低碳不動搖,力爭走出符合中國國情的綠色低碳發展道路。
當前世界經濟形勢錯綜復雜,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許多國家將發展綠色經濟、推動綠色循環低碳增長作為突破口。與此同時,中國也把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努力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優化升級,力爭探索出“能耗污染做減法、經濟發展做加法”的新路子。
自“十一五”以來,我國就把節能、減排、降碳作為約束性目標。必須處理好結構調整、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深化改革創新,依托科技進步,有效解決嚴峻的資源環境問題,對全球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文/林火燦
煤炭交易電子化趨勢增強
過去一些年,由于能源需求旺盛,很多煤炭企業都不知道“銷售”這個概念。隨著煤炭市場轉入買方市場,“賣煤難”使得第三方電子交易現貨平臺受到煤炭產業鏈企業的重視和使用。
通過第三方電子交易平臺進行交易,定價效率高,價格透明。隨著煤炭市場化的推進,電子化交易是煤炭交易的一大趨勢,無論長期合約還是短期合約,未來有望都通過第三方平臺電子化交易來實現。
文/溫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