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扎實做好自治區人大議案和政協提案答復工作
3月5日上午,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召開了專題會議,落實自治區人大議案和政協提案工作。
2015年初,國土資源廳收到自治區第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代表建議27件,收到自治區政協第十一屆三次會議提案13件。經審查,屬國土資源廳答復的自治區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共計35件。
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王重明副巡視員就2015年國土資源廳答復自治區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工作提出四點要求:
一是提高認識、認真對待。建議和提案的答復,是國土資源工作中一項政治任務,必須認真對待。國土資源廳作為政府組成部門,答復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是職責所在,也是了解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熱點和焦點問題的一次機會。要站在講政治、講大局的高度做好答復工作。體現國土資源廳關心、關注民生和民意的新氣象。
二是主動溝通,辦好答復。要認真閱讀議案,了解代表委員的意圖,做好材料收集和調研工作。具體辦理中,要與建議或提案人直接溝通,同時選擇文字功底扎實的同志撰寫答復。
三是注重格式,認真答復。人大代表建議、政協委員提案都統一使用自治區規范的答復格式。
四是按時完成,辦好答復。國土資源廳牽頭和協作處室通力合作,所有答復的建議和議案在2015年5月20日前全部完成。文/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辦公室
提升環境保護標準 遏制資源過度消費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今年全國兩會,國家主席習近平參加江西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令人深思。
環境與資源息息相關。1943年發生的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1952年發生的英國倫敦炯霧事件等,一再揭示工業化帶來的資源過度消費模式,正是環境惡化的元兇。遏制資源過度消費,關鍵是要不斷提升環境保護標準,推行綠色、節約的資源消費模式。
然而,我國環境立法起步較晚,環保標準的制定和升級也不盡如人意。以礦產資源開發為例。目前,我國除少數大型礦企在金屬礦地下開采中采用充填法外,其余都采用房柱開采法。采用這種方法,即使嚴格按照標準預留礦柱,時間一長,礦柱也會因自然剝蝕而逐漸喪失支撐力,最終引發地面塌陷。
再以《稀土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為例。這部“十二五”期間由環保部發布的首個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雖然結束了我國長期以來沒有稀土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歷史,但相關指標的確定,仍以目前稀土企業生產工藝、生產裝備的特點為依據制定,沒能完全體現環境保護的客觀要求。
反觀一些發達國家。譬如在美國,即便開發成本再高,也會堅決采用能夠有效避免地面塌陷的充填法。美國并非一開始就如此重視環保,他們也是“過來人”。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洛杉磯光化學污染事件引發巨大民怨,直接促成1970年美國《清潔空氣法》修正案的出臺。該法案實施后,美國的汽車被強制安上凈化器,煉油企業被迫改進工藝……得益于環保標準升級,藍天、白云再度出現在這個曾經被環境污染深度困擾的國家。
當前,霧霾等環境問題已成為我國發展之痛。專家為此建議,應借助當前國際礦業市場低迷、低標準采礦者清退阻力小的時機,大幅提升相關環保標準。環保標準提升之后,不僅能有效改善環境,還有利于我國推進戰略性資源控制性開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