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六號”船南海科考再起航
2月28日,“海洋六號”船出航執行今年的海洋地質調查航次任務。這是中國地質調查局所屬的廣海局開春后執行的第一項海上科考任務,標志著今年海洋地質調查工作全面啟動。
按照海洋地質調查計劃安排,2015年,廣海局主持實施海域油氣資源調查工程和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勘查工程,并參與海洋基礎地質調查工程、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與監測工程、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試采工程、海洋地質數據庫與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工程及聯合勘探工程等7項任務,以及中國大洋科考航次任務1項,總計34個項目任務。
該局計劃安排“海洋六號”、“海洋四號”、“探寶號”、“奮斗四號”、“奮斗五號”共5艘調查船實施20個航次調查。其中“海洋六號”船任務最為繁重,預計全年海上調查時間將超過240天。
本航次,“海洋六號”赴南海北部執行調查,將應用去年通過海試驗收的‘‘海馬”號無人有纜遙控水下機器人(ROV)進行試驗性應用。此外,航次中也將應用“海獅”號ROV等完成站位調查,并開展多波束測量等多項調查,預計航次時間為15天。
文/陳惠玲
工信部:加快礦產資源由資源增量向資源增值轉型
工信部日前就《鋼鐵產業調整政策(2015年修訂)(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本次修訂以解決鋼鐵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為導向,以推進行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為主線,以構建公平競爭、統一開放的市場環境為目標,旨在引導和規范未來10年鋼鐵產業的發展。征求意見稿提出,到2017年,鋼鐵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得到有效化解,產能規模基本合理,產能利用率達到80%以上,行業利潤率及資產回報率回升到合理水平。
對此,工信部提出,到2025年,前10家鋼鐵企業粗鋼產量占全國比重不低于60%,形成3至5家全球范圍內有較強競爭力的超大型鋼鐵企業集團;大中型鋼鐵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占企業銷售收入比重超過20%;建成一批具有先期介入、后續服務及推廣應用功能的研發中心、實驗室和產業聯盟等創新平臺;鋼鐵企業污染物排放、能耗全面符合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標準,固體廢棄物實現100%利用。
關于資源保障,到2025年,鐵礦石供應渠道和交易平臺建設取得積極進展,進口鐵礦石權益礦和貿易礦發展并舉,實現權益礦、協議礦和現貨礦多元發展,基本形成合理、穩定的全球鐵礦資源保障體系。國內鐵礦業有序發展,國內礦山與國外礦山互補的合理保障體系,以及再生礦產資源保障體系基本形成。
在國內開發方面,要保護和合理利用國內鐵礦資源,加大找礦力度,提高國內鐵礦資源保障能力。支持低品位礦高效采選冶技術的研發應用,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積極推進國內鐵礦資源開發健康有序發展,建立差異化管理試驗區,加快推動一批重大鐵礦資源開發項目進展。加快冶金礦山資源稅改革,健全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促進冶金礦山可持續發展。
在國際開發方面,加強海外礦產資源開發,通過控股、參股、收購、合作等多種方式掌控資源,建立鐵礦、鉻礦、錳礦、鎳礦、廢鋼及煉焦煤等生產供應基地,提升權益資源量。積極引入戰略投資者,研究實施資本運作,加快推進礦產資源由資源增量向資源增值轉型。在國際貿易方面,加強國內鋼鐵企業與鐵礦石供應商的協調,建立長期穩定的鐵礦石進口渠道。充分利用期貨、指數等金融工具,推進和構建公開透明的鐵礦石市場價格機制。
文/工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