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國土資源局昭君管理所成立于2005年,現有7名工作人員,負責昭君鎮、恩格貝鎮、中河西鎮3個鎮的國土資源管理任務。2011年至2013年,該所連年被達拉特旗國土資源局評為“年度考核先進單位”。
昭君管理所轄區面積3,940平方公里,有45個村,425個社,7萬多人,群眾以漢族、蒙古族為主。我們所轄區地理位置特殊,處在黃河“幾”字灣南岸,庫布齊沙漠北緣。北部是居民集中的黃河沖積平原地帶,中部橫亙著庫布齊沙漠,南部為鄂爾多斯高原丘陵地帶。因受沙漠阻隔,轄區內如果全部巡查一遍,僅僅走主干道就要走400多公里的路,還不說進村入社的路程。
昭君管理所成立之初,只有3個工作人員。那時,南北不通車,所里分南北兩地租房辦公。面對惡劣的自然條件,他們發揚環境苦嚇不倒、任務重壓不倒、困難多難不倒的“三不倒”精神,穿行于沙漠腹地,奔走在黃河岸邊。
徒步穿沙打通生命通道
2009年前后,沿黃河鐵路、公路建設項目相繼開工,在昭君鎮吳四圪堵村征地時,邊界糾紛難以解決。他們多次進沙漠征地測量,肩挑手扛搬運石頭,壘出了新的分界線,又在沙漠中栽植沙柳作為標記,這才徹底平息了糾紛。
他們經常在沙漠里忙到很晚,踩著來時的腳印往回返,可是好多次沙坡上的腳印都被風沙掩埋了。一次,遇到沙塵暴,能見度不足50米,眼睛根本睜不開,無法辨別方向,找不到來時的路。沙漠中都是信號盲區,手機也沒有信號,最后到深夜才走出沙漠,距離停車的地方有10多公里。雖然工作條件艱苦,難度大,可是每個人都堅持下來了,確保了工程的順利施工。
黃河“幾”字灣防汛逞英豪
沿黃河“幾”字灣地帶到了汛期,防汛抗洪成為昭君所的首要任務。達拉特旗境內修建黃河堤防工程有166公里,有21處險工及控導工程。在昭君管理所轄區內的堤防就有70多公里。該河段是典型的彎曲性河道,常常造成防洪堤沖垮,險情不斷。
2012年9月,黃河水位上漲,流量超過2,100立方米每秒,是自1981年以來最高水位。全旗啟動了黃河防汛I級響應,在旗防汛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管理所全體職工投入到抗洪搶險的第一線,不分晝夜地在大壩上巡查,24小時排查管涌、滑坡等險情,嚴防黃河水決堤。
他們帶領民兵小分隊上了大壩。帶頭跳入冰冷的河水中打木樁,打木樁,搬沙袋,搬石頭。幾個人憑著參加部隊抗洪搶險的經驗,發揚連續作戰、敢啃硬骨頭的作風奮戰在抗洪第一線,保護了大壩的安全。
“掉皮掉肉”也要保障群眾利益
2010年,準備建設從達拉特電廠到杭錦旗“過三梁”輸變電線路。為了少占耕地,整條線路規劃設計基本上都在沙漠中。昭君管理所的主要任務是68公里線路的塔基占地征收。征地過程中除了要計算塔基占地面積,還要計算地上附著物,好多地方牧民栽植的沙柳、楊樹、檸條、沙棘等沙生植物。這些地方不通公路,基本是靠徒步在沙漠中行走。
在補償地上附著物時,需要一棵棵地清點苗木數,涉及群眾利益,一點都不能馬虎。麻池社涉及30多個塔基,東西直線距離僅僅10公里,但全程走下來差不多要有30公里。工作人員翻越不計其數的大沙丘,連續干了一周多,才清點清楚每家每戶的樹苗數及土地征用畝數。當時正是入伏天,氣溫接近40攝氏度,地表溫度最高達70攝氏度。沙漠中植被本來就少,想找一個遮陽的地方都找不到。有些樹苗看著比人高,可是樹葉沒多少,根本擋不住陽光。幾個月下來,臉就被紫外線灼傷,肩膀和胳膊都是紅腫蛻皮。
到了簽訂補償協議程序,個別牧民對苗木數量還有所懷疑,要求帶著牧民本人再重新計數。這時,管理所的工作人員表態說:“掉皮掉肉都不要緊,為了村民們滿意,我們還是再進沙漠數一數吧。”
就這樣,征地工作干了3個多月,不知進了多少趟沙漠,翻越了多少沙丘。翻越好幾十米高的沙丘,比跑個百米沖刺都累。上沙丘時,半條腿都得陷入沙巾,鞋里灌滿了沙子,踩下去想邁出下一步都難。有時帶的水喝光了,只能用唾沫濕潤一下嘴唇,要么挖一顆沙漠中的植物“沙蓋”吃,時間久了嘴唇都裂了。
蒙漢雙語提升服務水平
昭君管理所轄區有部分村社是少數民族比較集中的地區,他們意識到語言不通成為開展工作的障礙,雙語服務勢在必行。于是在局里分配人員的時候特意要求分配蒙語、漢語兼通的工作人員。
2013年,全旗開展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遇到不少困難。柴登嘎查長蘇和在當地牧民中很有威望,他不支持,針對每家每戶的外業測量就只能停滯了。昭君管理所的工作人員特地把相關文件翻譯成蒙語,分組到牧民相對集中的嘎查開展宣傳,用蒙語仔細的講解確權登記工作的政策,還有針對牧區的惠民政策,以及宅基地發證以后可以帶來的好處等。經過溝通,蘇和嘎查長不僅表示理解和支持,還主動提出來幫助工作組在全嘎查開展登記工作。在他的幫助下,工作人員順利地完成了測量登記工作。
文/達拉特旗國土資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