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制玉技法,源于制作石器。切、磋、琢、磨是玉石器所用的工藝程序。
切,即解料,解玉要用無齒的鋸加解玉砂,將玉料分開;磋,是用圓鋸蘸砂漿修治;琢,是用鉆、錐等工具雕琢花紋、鉆孔;磨,是最后一道工序,用精細的木片葫蘆皮、牛皮蘸珍珠砂漿,加以拋光,玉器便發出凝脂狀的光澤。這套制玉技術,在商代已為工匠們所掌握。現今的玉雕技法,大體還是采用切、磋、琢、磨四種方法。先秦稱琢玉,宋人稱碾玉,今稱碾琢。
相玉
琢玉工藝過程之一。從一塊璞玉,到做成一件玉器,首先就是進行“相玉”設計。相即是“看”,看后琢磨思考,以判斷玉石的內在質量和外形的優劣,而后立意確定做什么題材的作品。
劃活
琢玉工藝過程之一。就是根據所構思的形象,在玉料上用筆墨線條,把它形象地劃(畫)出來?!皠澔睢保谧劣窆に囍惺顷P鍵的一環。
琢磨
琢玉工藝過程之一。就是指玉器的具體制作。制作玉器行話稱“琢磨”。因為玉石異常堅硬,必須用鐵制圓盤——鉈為工具,以水和金剛砂為介質,經過鍘、鏨、沖、壓、勾、順等工藝,一點一滴琢磨而成。它與雕刻的“刀子活”截然有別。玉石琢磨,是一種十分謹嚴的技藝,高手琢磨的玉件,能達到“小中見大”、“以輕顯重”的藝術效果。
碾磨
琢玉工藝過程之一。也叫“光亮”、“拋光”,是用紫膠、木、葫蘆、牛皮及銅制的鉈子,將玉件的粗糙部位碾磨平整,并應用氧化鉻等一些化學粉劑原料作介質,使玉件顯露出光潔、溫潤和晶瑩的本質。
雙鉤碾法
漢代琢玉著名技法。在記載玉的文獻中,說它的刻紋細如游絲,像頭發,宛轉流動,沒有一點滯跡。和出土的漢代精美玉器相引證,古文獻上的這些說法是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