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市市委三屆五次全委(擴大)會議提出“凝心聚力、轉型發展、創新創業、再鑄輝煌,把鄂爾多斯建成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上的璀璨明珠”。這是中央和自治區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在鄂爾多斯的具體化,是指導鄂爾多斯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發展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深入落實市委三屆五次全委(擴大)會議精神,對于國土資源部門來說,就要立足本職,著力服務重大項目、民生工程、生態建設,為全市轉型發展提供堅實的國土資源保障。
突出重點全力保障轉型發展項目用地
鄂爾多斯市委三屆五次全委(擴大)會議提出“以煤為基,多元轉化,著力推進煤炭產業潔凈化發展、電力產業綠色化發展、天然氣行業規模化發展、煤化工產業現代化發展”的轉型發展戰略,需要實施一批重大項目,項目建設,需要用地保障。
一要優先保障轉型發展重大項目用地。圍繞建設國家清潔能源輸出主力基地、現代煤化工生產示范基地、鋁循環產業基地,全面滿足煤轉電、煤制氣、煤制油、煤化工項目用地。保證蒙西——天津南、上海廟——山東等特高壓輸電通道和準格爾旗北方聯合電力公司魏家峁電廠等大型坑口電站等大型電力項目用地、中海油40億立方米等煤制天然氣項目用地、大路新區伊泰200萬噸等煤制油項目用地、杭錦旗伊泰120萬噸精細化學品、久泰能源50萬噸乙二醇等煤化工項目用地。
二要優先保障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產業重大項目用地。圍繞建設西部裝備制造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全力保證中煤裝備鄂爾多斯裝備制造工業園項目(圖克基地)一期工程、內蒙古鋒威硅業太陽能電池用直拉硅棒切片項目、鄂爾多斯市鴻汗精密電子有限公司年產4,000萬只精密智能電子裝置機構件等項目用地需求。
三要優先保障基礎建設、民生工程、生態建設項目用地。圍繞富民安民樂民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力保證鄂爾多斯至呼和浩特城際鐵路、G109線察汗淖至棋盤井一級公路改造工程、烏審旗新能源化工基地至圖克工業園區輸水管線工程、鄂爾多斯市高新區萬和城公共租賃住房等項目。
與此同時,努力保障現代物流業、旅游業、生產性服務業等建設項目用地,積極促進現代服務業在轉型發展中的支撐作用。
著重做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改、用地指標申請、用地報批等項工作,強化用地服務。2014年通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評估修改,為中海油年產40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等12個重大項目調整用地規模1,800公頃。通過加大指標爭取力度,爭取自治區下達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1,708公頃、使用國家新增建設用地指標649公頃、鐵路線等國家專項用地指標417公頃。通過開通“綠色通道”,單獨為杭錦旗伊泰120萬噸精細化學品生產、滿世能源化工劣質煤綜合利用等15個急需用地的重大項目申請用地指標588公頃;幫助九泰能源50萬噸乙二醇項目和東勝區G210改線工程分別報批用地102公頃和80公頃。2014年累計為中煤蒙大新能源化工有限公司50萬噸工程塑料項目、滿世能源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劣質煤綜合利用項目、伊泰化工有限責任公司一期年產120萬噸精細化學品項目等18個重大轉型項目批準用地1,625公頃。
發揮優勢 努力為轉型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鄂爾多斯市委二三屆五次全委(擴大)會議提出“著力推動工業轉型發展,夯實強市基礎”、“延長產業鏈條、轉化增值,全力推進資源型產業轉型發展”的重大戰略,都需要資源保障。
一要切實做好轉型發展項目的資源配置工作,特別是重大項日的資源配置。按照自治區資源配置政策,積極為清潔能源、現代煤化工轉化等產業轉型升級項目配備必要的煤炭資源。如久泰能源60萬噸烯烴項目、華星新能源40億立方米煤制氣項目等重大資源轉型升級項目。
二要加大地質找礦力度。通過設立市級地質勘查基金,加大對煤炭規劃空白區和重點非煤礦產資源的勘查力度,摸清資源底數,為資源利用打好基礎。積極開展煤炭墊資勘探丁作,鼓勵煤炭轉型升級企業在擬配置煤炭資源的區域內,進行墊資勘探,積極推進煤炭礦區規劃和礦業權設置方案編制,切實促進煤炭產業科學健康發展。目前,新蒙能源投資有限公司80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項目配置的煤炭資源墊資勘探工作已開始實施。積極清理利用煤炭規劃區邊角資源,為轉型發展提供資源保障。截至目前,全市已調查空白邊角井田89處341平方公里,估算資源儲量35.5億噸。
三要切實推進資源清理工作。按照轉型發展和自治區要求,集中精力對20個未落實轉化項目或轉化項目沒有達到建設要求的項目配置資源,64個在期風險探礦權沒有轉化項目或轉化項目進展緩慢的配置資源進行清理,進一步規范煤炭資源管理,盤活煤炭資源存量,為轉型發展提供資源保障。目前,全市資源清理工作已經全面推開,以項目配置資源的礦業權數量、已配置的煤炭資源量及價款繳納情況基本核實完成。
四是全面推進煤炭資源市場化配置。將地質找礦發現的煤炭資源、清理收回的煤炭資源、規劃空白區勘查發現的煤炭資源全部交給市場配置,最大限度地發揮煤炭資源在轉型發展中的基礎作用。
盡職盡責
著力推進生態建設
生態建設是鄂爾多斯最大的基本建設。按照“建立空問規劃體系,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開發管制界限,落實用途管制”和“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等要求,切實做好國土空間開發規劃,從源頭上保護生態,推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以構建高效、協調、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為主線,堅持自然條件適宜性開發、區分主體功能、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開發、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提供生態產品的理念,研究制定國土空間開發規劃,劃定生態空間開發管制界限,切實形成科學的國土空間開發導向,實現點上開發面上保護。
切實提高資源利用率,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健全能源、水、土地節約集約使用制度”要求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講話精神,建立健全覆蓋勘探開發、選礦冶煉、廢棄尾礦利用全過程的激勵約束機制,引導所有環節的生產企業自覺節約利用各種資源,提高廢棄物的資源化水平。
扎實推進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突出抓好以土地復墾為主要內容的礦區環境綜合治理。切實落實企業治理主體責任,重點抓好露天煤礦土地復墾,做到開采一段,復墾治理一段,確保治理成效。對于難以確定復墾治理義務人的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和無主的計劃經濟時期遺留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鼓勵和引進社會資金進行治理,經驗收合格后,給予相應的財政補貼。從事農、牧、林、水產業生產的,經旗區人民政府批準,可優先確定復墾治理單位或個人使用。
積極完善沙漠、戈壁等未利用地使用政策,鼓勵開展生態和生產建設,在不破壞環境和生態的前提下,使用國有沙地等未利用地進行生態建設的,可劃撥使用;使用集體沙地等未利用地進行生態建設的,可實行“只征不轉”政策;使用沙地等未利用地進行開發建設的,可免收新增建設用地使用費,激發投資者的積極性,促進沙漠治理、生態綠化,緩解建設用地指標不足的問題,減少生產建設占用其他優質土地數量,實現一舉多得。進一步推進和諧礦區建設,不斷促進礦山企業生產建設與生態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