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剛繼位時,勵精圖治,為改變父皇雍正時期過于剛猛、苛刻的作風,一度主張寬政,但孝賢皇后富察氏去世后,悲痛過度,加之當時朝野貪腐、渙散成風,轉而剛猛任氣,痛下狠手。到乾隆45年前,清朝達到了頂峰,經濟繁榮,外患已絕,而乾隆因過度自滿,轉向好大喜功、追求享受。
此前乾隆為整頓吏治,對奢侈品之類不甚陶醉,收取各地進獻的貢品也比較適度,每年三次而已,但隨著年齡老去,貪欲漸長,在常貢之外,允許官員隨時進貢,有的官員一年多達二三十次,乾隆亦不以為忤。為了面子,收受貢品時,皇帝也還是要高價回贈的,且回贈應比市場價格更高,可乾隆哪里去搞這筆錢呢?清代政府支出與皇家支出分開,于是,和坤建議,官員犯錯,如無大礙,可用罰款代替免職,這筆罰款甚巨,完全充作乾隆私用。有了錢,乾隆自然更熱心于搜求珍玩,他儲存了近1萬塊古玉,放在私密處,沒事就去撫摩、賞玩,并給它們編目,評出優劣,終日不已。晚年荒政,以此為甚。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清代官員到處搜求好玉進獻,這自然刺激了玩玉的風氣,雖然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積累,帶動了工藝進步,但總體上說,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