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文閱讀教學要想有效,必須在教材與考試之間找到突破點,找準問題的生發點和契合點,將現代文閱讀應有的各項能力要求滲透到教材學習中去。以培養學生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為經,以培養學生文眼意識、語言意識、語境意識、文體意識、整體意識、主體意識等良好的閱讀意識為緯,指導學生進行文本閱讀。也就是以教材的選文為范文,提升現代文閱讀能力。
【關鍵詞】粗略跳讀;精致研讀;咀華品讀;質疑釋讀
葉圣陶先生曾指出:“唯有特別注重方法,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讀多做固然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樣讀,怎樣寫。”故高中現代文閱讀教學應該深追考試精神,回歸“獲取信息”的閱讀本質,并從認知心理過程的“整體把握,綜合分析”入手對學生加以指導,幫助學生思考和解決“怎樣”的問題,這才能使閱讀教學走出困境。
所以我們要以教材為范文,培養學生整體閱讀、分析思路、把握文意的能力,就要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一、粗略跳讀形成文體、整體意識
所謂“粗略跳讀”,即對文本的“掃描”。跳讀時,應鳥瞰全篇,力求整體把握文本,辨明文體,即明文體、定內容。跳讀時,一要快速,二要邊讀邊“劃要”。劃要,就是在文本中劃出能顯示段落乃至全文要點的詞句。要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跳讀:
1.文章的標題。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認真研究標題,便能知其要,見其神。引導學生認真地研究“標題”,可以培養學生快速把握文章重點的能力,久而久之,學生就能自然形成敏銳的閱讀技能,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基于此,在教學中我和學生每讀一篇文章都要探討標題的作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文題的作用學生基本能掌握了。即:
①揭示文體,如《六國論》(議論文),《荷塘月色》(寫景散文),《老王》(寫人記事散文),《景泰藍的制作》(說明文)。
②提示文章內容,如《江南的冬景》《我與地壇》。
③揭示內容特點,如《始得西山宴游記》的“宴”,《想北平》的“想”,《祖國山川頌》的“頌”都附著作者的情感。
④揭示文章中心,如《拿來主義》《論厄運》。
⑤顯示文章的結構,如《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
(下轉第4頁)
(上接第3頁)
明白了文題的妙用在閱讀時自然也就更加注重對其揣摩。在學奧爾多·利奧波德的《像山那樣思考》時,學生由文題提出問題:“誰像山那樣思考”“山是怎樣思考的”“像山那樣思考什么”“為什么要像山那樣思考”“像山那樣思考給我們以什么啟示”我將其歸納為三個方面——像山那樣思考什么,山是怎樣思考的,為什么要像山那樣思考。這三個問題正是這篇文章重點內容之所在,而這也正是我們要讀懂一篇文章的重中之重。這就給學生今后的閱讀提供了思路——讀文章可由文題入手。
2.重要詞語、句子。
A.概括句,包括全文的概括句,也包括一層或一段的中心句,以及其他一些集中表現了文章主要內容、主要思想的詞句。
B.文中的過渡句。過渡顯示文章的層次脈絡,常常也是中心句。
C.每段的首句及尾句。
D. 最能表達作者寫作意圖和文章主旨及作者情感的議論抒情的詞句。
我們通過對文題及文中重要語句的粗略跳讀,完全能確定文體并把握文章內容。
二、精致研讀理清結構、體悟情感
精致研讀就是要在明白文章特點、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礎上體悟出文章的中心即作者的情感。精致研讀重在析結構,依特點,定中心。
1.析結構——根據文體特點,遵循整體原則,概括出文章結構。
散文:引入事物——展開——升華。
小說: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精讀需在粗讀把握內容的基礎上,仔細閱讀原文各段,悟透文意。對于文中關鍵性的詞語要反復琢磨,重要的語句要認真體會,各段意思要透徹理解,全文內容要整體把握。一句話,就是要把原文真正讀懂,把文意真正悟透,把精神實質真正融會貫通。
2.依特點、定中心——根據文體特點找出中心所在,明確中心。
不同體裁樣式的文章,有不同的特點和重點。就“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這一考點來看,最基本的方法是根據文體特點對文章內容作具體分析。
散文
寫景散文——借景抒情——主旨在景人相通處。
寫物散文——移物就情——主旨即物人相通處。
寫人散文——因人抒情——主旨即對所寫之人的情感。
哲理散文——托物說理或直接說理——物與理相通處。
小說
塑造人物形象——表達作者情感
即,散文的主體情感或表達主旨,就在景、物、人之特點與作者表達意思相通處。有時直接在題目、開頭、結尾說出。
至此通過粗略跳讀和精致研讀我們基本理清了文章思路,把握了文章的大意。閱讀當中所出現的很多問題,其實通過第二個環節——精致研讀——都是可以解決的。在學《沁園春·長沙》時我和學生一起歸納了景物描寫的手法,為了使他們的知識更系統,又拓展閱讀了一篇文章——《我的空中樓閣》(李樂薇)。對于這篇文章中的景物描寫方法的歸納其實就是通過結構分析得出的:
1.跳讀:明文體——寫物(景)散文
定內容——我的空中樓閣
2.研讀:析結構——
(1-3)寫小屋與山的關系——立足于山外。全景。
(4-7)寫小屋與樹的關系——立足于山上。局部近景。 (8)寫小屋與樹的關系——立足于山下。仰視中的局部遠景。
(9-10)寫小屋的花園與山上的云霞。
(11)寫小屋的光線。
(12-13)寫小屋與外界的交通。
(14-17)寫夜晚小屋“迷于霧失樓臺”的情景。
依特點——寫物散文—移物就情—主旨即物人相通處。
定中心——通過小屋的描寫抒發對自然的熱愛與向往,對自由生活、獨立人格的追求與向往。
最后歸納出本文景物描寫的手法——定景換點、定點換景、虛實結合、情景交融、遠近高低、動靜結合、修辭(比喻、擬人、排比)。
可見,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品質的養成對學生理解文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讀懂文章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若讀每篇文章均能以這兩種讀法的思路去思考,無論是文章層次脈絡的直接把握,還是間接設題,只要有了對文章這一“竹”的內在依據的了解,解答也就勢如破竹了。所以培養學生閱讀時養成此習慣至關重要。
三、咀華品讀關注語言、研究作者
(一)咀語言之華
咀華品讀即在品味語言中,讀深內涵。如果說跳讀、研讀是為了讀懂文章的話,那么品讀就是為了鑒賞與評價所做出的準備。因為,所有的閱讀、體認與感悟都要通過語言文字來完成;創作者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念都要通過語言文字來實現。品讀語言可以引導學生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關注遣詞用語。
一個意思可以用很多個詞語表達,為什么作者選擇了該詞,這肯定與其要表達的情感息息相關。基于此,在學習《聽聽那冷雨》時我便引導學生感悟“聽聽那冷雨”的涵義。在我的提示下,學生認識到:
“雨”——作者把自己感傷的故園之思、家國之情熔鑄雨中。“每一滴雨都含著濃濃的鄉愁”。
“冷”——雨的凄冷(景),情的凄涼(情)
“那”——遠指,更能表現出感情之深,思念之切。
“聽聽”——疊詞,音節舒緩和諧、意境深遠。
2.關注人物語言。
凡涉及到人物的文章,作者寫其語言的目的無外乎是通過語言或展現人物性格特點,或補充故事情節,或表現文章主旨。故這類文章中人物的語言絕對不能忽略。
在學習海明威《橋邊的老人》時我引導學生品味這樣一段對話——
“你從哪兒來?”我問他。
“從圣卡洛斯來,”他說著,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鄉,所以提到它,老人便高興起來,微笑了。
“那時我在看管動物。”他對我解釋。
“喔。”我說,并沒有完全聽懂。
“唔,”他又說,“你知道,我待在那兒照顧動物。我是最后一個離開圣卡洛斯的。”
學生通過我提示的資料,了解到海明威的敘述是非常節制的,而此處“我”只問了一個問題,老人卻回答了兩句話,說明作者是要借這樣的語言來突出“譴責戰爭,珍視生命”的主題。學生馬上聯系到《祝福》中為什么作者不厭其煩地寫祥林嫂自述阿毛之死?那是為了更加突出祥林嫂的痛苦與自責。
3.關注細節描寫。
細節描寫的作用是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使文章內容更加豐富、生動,凸顯主題。
如《祝福》中寫祥林嫂的一段:“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只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這段祥林嫂淪為乞丐后的細節描寫不但讓我們看到了此時祥林嫂生活的艱辛:碗是破的,表明她很窮;碗中是空的,表明她即便是乞丐也活得不如意。更向我們暗示了祥林嫂的悲慘的命運結局。
4.關注情節改變。
這是通過讓學生對文本內容加一加,減一減,改一改,換一換等方法來改變情節,使之與原文進行比較。這種比較揣摩,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明白遣詞造句的精妙,更好地明白文章的主旨。
如在解讀《禮拜二午睡時刻》時,我們要分析“兒子真的是小偷嗎”,就必須對其生活狀態解讀。原文“穿著一條花條的法蘭絨上衣,一條普通的褲子,腰中沒有系皮帶,而是系著一根麻繩,光著腳。鎮上沒有人認識他是誰。”若改為“腰中系著一根麻繩,沒有系皮帶”或“一條普通的褲子,腰中系著一根麻繩,光著腳”均無原文的對其沒有皮帶的強調,均無法突出其生活的窘境。同樣文中的“那個女人還是神色自如地繼續說:我告訴過他不要偷人家的東西吃”也不能改為“我告訴過他不要偷人家的東西”,這個“吃”字直指他們連溫飽都不能解決,而一個孩子,當其肚子有需要時完全有可能想辦法弄點吃的,這“吃”就使得這“偷”在道德上的意義大打折扣,從而使讀者對他們的不幸生活產生同情。
(二)品作者之味
人們常說“文如其人”,一篇優秀的文章多是作者心血的結晶,它包藏著作者豐富的情感、深層文化意蘊、獨特的審美視點。因此,要想深入理解文章,我們不可忽視對作者的研究。
在學習《想北平》時,我引導學生思考:“北平是歷代古都,這里有宏偉的故宮,巍峨的長城,美麗的頤和園……可在《想北平》中老舍為什么不寫,卻只寫了一些平凡的點滴事物和平民的日常生活呢?”學《荷塘月色》時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文中無論是柔美的月色還是那靜謐的荷塘都給人一種‘淡淡的’感覺呢”?
這就讓學生知道了:不止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作者更是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作者對某景物某事物的感受都與作者的生活思想經歷有著密切的聯系,讀文章要想讀出作者的獨特感受必須走進作者,知人論世。只有深入研究作者,學生才能對作品進行真實的鑒賞,才能把握作家的創作風格,才能為課文閱讀、理解、鑒賞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質疑釋讀促思維能力發展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的根本在于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而思考的起點卻是疑問,所以在教學中要精心設疑,讓學生充分發展主動參與的個性。教師不僅要善于提問,還要教會學生提問,鼓勵他們一路讀來一路思:對閱讀時覺得異于它文之處,異于常人的寫法大膽質疑,從而鍛煉其思維的獨創性。讓質疑釋讀促其思維能力發展。
在學習《祝福》時我引導學生對文題質疑——小說為什么以“祝福”而不用“祥林嫂”為題,這使學生閱讀時對文題更加重視。
如果說對文題的質疑能引領學生閱讀,培養敏銳的感知能力的話,那么對文章結構質疑、釋疑的過程就是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久而久之他們的思維敏感度會越來越高,質疑的內容也越來越精,甚至會與試題的命題者不謀而合。因為現代文閱讀的題目設置無外乎是結合考點來解決課文閱讀過程中的一些疑難罷了。所以這質疑、釋疑能力更不能忽視。
在學習郁達夫《江南的冬景》時我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是要寫江南的冬景,那為什么開篇卻寫了北方的冬天?運用什么手法?文中還有這種手法的運用嗎?”學生則用了我們之前歸納的閱讀步驟——粗略跳讀,精致研讀——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真正思考過,故再遇到類似的文章寫法時也就會釋疑了。這樣的問題在我們的考題中不是也常常出現嗎,若學生將這些問題都能解決,何愁他們現代文閱讀題答題時無處下筆啊!
因為有了質疑閱讀這個意識,學生在閱讀時會不斷思索提問。
記得在學習《荷塘月色》時學生質疑——作者開篇為什么講到“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學生能關注到這個問題,體現的是一種文眼意識。
在學習《相信未來》時學生質疑——文中用“孩子的筆體寫下”有什么深刻含義?
在學習老舍的《想北平》時學生提出疑問——“說不出”在文中四次重復出現,事實上作者有沒有把對北平的愛說出來?
這些問題看似是對句子中用詞的斟酌,實質是對主旨的剖析。這是學生現代文閱讀能力的語言意識的體現。
而在學習《前方》時學生提出問題——“苦旅者”苦在哪里?說明學生已注重了語境意識。
在學習《最后的常春藤葉》時學生質疑——本文的主人公是誰?這反映了小說主題的多義性和指向性。學生能有此問,正是其文體意識發展的結果。
在學習《最后的常春藤葉》時學生質疑——文章為什么如此結尾?對結尾關注,從文章全文結構分析其特色,這就是學生現代文閱讀整體意識的體現。
而學生這些問題都是針對課本提出的,是自主預習思考后提出的,這又體現了現代文閱讀中的主體意識。可見,經過這樣的思維訓練確能增強學生現代文閱讀的各種意識——文眼意識、語言意識、語境意識、文體意識、整體意識、主體意識,提高其閱讀能力;從而達到以課本的選文為范文,培養學生現代文閱讀能力,再以課內培養的閱讀能力促學生課外閱讀的目的,真正實現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現代文的閱讀訓練的基本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具有讀懂一篇篇難易程度與所學教材大體相當的各類體裁文章的能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獲取新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掌握的閱讀方法運用到新的文本中去,學會自主閱讀、分析,提高能力。教學實踐中,我充分地認識到:只要認真挖掘教材潛能,把培養學生現代文閱讀能力落到實處,教材與高考就能融匯貫通,有機統一,閱讀現代文便能駕輕就熟。另外,閱讀過程中教師除了重視學生的系統的閱讀思路的培養外更要尊重學生的獨特見解,提倡個性化閱讀,重視思維能力的培養,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悟人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參考文獻】
[1]張必隱.《閱讀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王松泉.《閱讀教育學》.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3]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年版
[4]張犁.《走進高中:現代文閱讀》.文匯出版社.2007年版
[5]白艷艷.《淺談現代文閱讀技巧》載《龍源期刊網》.語文教學類
[6]《語文教學論集》.廣東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作者簡介】
王秀麗(1980.2-),女,浙江省臨安市、浙江省臨安中學、中教一級、學士學位,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
(作者單位:浙江省臨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