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摸著黃土,一腳泥一腳水種出莊稼的農民在田間到處可見,中科院院士這個稱號似乎是一個離他們太過遙遠的存在。但農民中有一群農民科學家,創造了屬于自己的中國力量。
只有小學文化的山西農民王衡經過幾十年的潛心鉆研,研制的“地下工程水害防治新技術”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因此成為第一個獲得國家科技大獎的農民。山東省萊州市農民李登海,30多年來培育出100多個優良玉米雜交種,實現了玉米單產從100多公斤到1400多公斤的突破,多次刷新了夏玉米高產紀錄,曾經被提名中科院院士候選。
這些人都有一個科學夢,中國夢是民族的夢,是每個中國人的夢。
全家上陣種出“超級油菜”
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楊橋村里,有一塊與眾不同的油菜地。地里每一株油菜的每一個分枝上都掛著標記。這是楊橋村農民科學家沈昌健全家的“圣地”——超級雜交油菜科研基地。
搭棚、套袋,等到油菜花全部凋謝后,還得重新拆棚、拆袋……油菜花開前后一段時間,是沈昌健最辛苦的時候。沈昌健光是用來給油菜花中優育的種苗所罩的塑料套袋就有6800多個。有的花提前謝了,袋子里便會留下殘花。隔幾天,沈昌健夫妻倆還得把袋子松開,將里面的殘花倒出來,然后再重新套上,并用回形針將袋子別緊。
沈昌健書柜里的23個筆記本,是一家人進行雜交油菜實驗的原始記錄。翻開最早一本的扉頁,上寫:“1978年秋沈克泉”。也就是沈昌健的父親沈克泉寫的第一本實驗記錄。
1978年,沈克泉在貴州養蜂。7月的一天,路邊3株野生油菜引起他的注意。湖南的油菜5月份就已成熟收割,而眼前這3株竟還在開花,不僅植株壯碩,分枝還特別多。沈克泉如獲至寶,立即興致勃勃帶回家鄉播種。
對雜交油菜來說,不育系的改良和選育是育種的關鍵。沈克泉發現的正是難得的不育系種質材料,后取名“貴野A”不育系。貴州的這次巧遇,讓這一家人走上研究雜交油菜的漫漫科研之路。
幾位從事油菜研究的大學教授到沈昌健家觀察試驗情況。專家們都驚嘆,“貴野A”的恢復系本身就很難找,能讓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3系配套,且品種達到雙低(低芥酸、低硫甙),農民育種家做到這一步,太了不起了。
而取得這樣的成就,沈昌健一家人歷經的是1000多次反反復復的失敗。
沒有專業分析、沒有專業儀器,沈克泉父子只能用肉眼觀察,憑記錄總結規律。2001年,沈克泉帶著種子來到農業部油料檢測中心申請檢測,轉優趨勢明顯。2004年,再次對新育的10個品種進行檢測:2個達到了雙低標準,另4個品種達到單低。這一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貴野A”不育系材料油菜新組合獲國家發明專利證書。
沈克泉眼里有了淚。從研究雜交油菜開始留胡須,他發誓不成功不剃須。青黑胡茬兒變為長白美髯,怎能不激動!
流淚不止這一次。他們多年艱苦研究、試驗培育出油菜品種“友誼三號”,半賣半送給農民,反響很好。
不料,有人找上門來,說農民不可能搞出這樣的發明,認定沈克泉的種子是假冒偽劣品,要罰款8000元。縣農業局退休干部譚友斌專門去探望他,沈克泉流著淚,捶著胸說:“難道我們農民就不能搞科研?”
譚友斌給他打氣 :“沈老,誰說不能?總有一天會證明你是對的。”
播種季節,耕地、除草、施肥;開花時節,套袋、觀察、檢查純度,頂著烈日授粉,冒雨搭隔離棚;收割季節,每株油菜上的幾十個分枝,每一枝都是和不同材料進行側交的,需要一個個分開脫粒,邊脫粒邊記錄數據:角果數、粒數、千粒重、雜交的父本和母本……
沈昌健67歲的母親何秀英經常通宵達旦忙著工作,在科研院所里,至少需要好幾位大小伙子合作完成。兒女勸她休息,她說如果不做完,數據搞混就糟糕了。“老頭走了,就給我留下這些油菜……”何秀英經常看著試驗地出神。
“晚上休息的時間都很少。母親這么大年紀了,也一樣在田里忙。天不亮就出門,幾餐飯都在田里吃。我臨時請的炊事員都有意見了,說飯做好了老人家都顧不上吃,等她過去,飯菜都涼了。其實,哪里是老人家不餓呢,她是想多干點活?!鄙虿±斫饽赣H。為了讓母親少點勞累,沈昌健和妻子就拼命多干。
鄰居沈緒華說:“我真服了這一家子,長期一盞馬燈支在地頭,沒日沒夜地干。我也勸過:研究是科學家的事情,我們農民搞,太苦了??缮蚶鲜窃趺椿卮鸬??搞科研就是要吃得苦,耐得煩!”
2009年12月8日,沈克泉把家人叫到床前:“我沒時間了。油菜事業不要丟,堅持下去,一定會成功的!”
醫生診斷,沈老患有結核病,勞作時脫衣服受了涼,咳嗽不止,結核球擋住呼吸道,生命垂危。
幾天后,沈克泉去世,終年70歲。家人遵從遺愿,將沈克泉葬在離試驗地不遠的山坡上。他們懂得,“讓我日夜守護這些油菜”是老人最后的心愿。
“在我父親死后,在最艱難看不到一點希望的時候,我曾經兩次想過要放棄,那時真的難??!”沈昌健說這話的時候語氣有些哽咽。
在沈昌健想要放棄的時候,是父親的好友兼技術顧問沈文祥一直在激勵他 :“我陪著你父親搞了幾十年的油菜,直到看著他帶著遺憾到地下。我現在又幫著你研究油菜,我也70多歲的年紀了,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你們父子倆花了30多年心血研究的這個油菜成功的那一天?!?/p>
因為父親那句“堅持下去,一定會成功”的遺言,因為沈文祥的陪伴和鼓勵,沈昌健挺了過來。
油菜研究進入了新階段。湖南省澧縣國家油菜示范園負責人李遠華來信報喜:“沈油雜202新品種,試驗5畝,畝產225公斤,與2010~2011年度全國參試的35個雜交油菜比較,具有以下優勢:莖稈粗,分枝多,抗性好,莢長角密,籽多飽滿,抗倒伏及抗病蟲害和抗冰凍能力強。預計畝產達到250公斤左右。這個產量可排到全國前三了!”
“專家說,我國植物食用油自給率只有38%,而適合種油菜的冬閑地還有1.2億畝。如果我們的貴野A不斷繁育出產量高、油質優、抗性好的品種,對國家作出貢獻,那就是我的中國夢。今年我們的品種有望通過省級審定。如果推廣100萬畝,一畝保守增產50公斤。按每公斤6元算,可為農民增收3億元吶!”沈昌健興奮地給自己打氣。他有一個夢,希望自己研究的超級雜交油菜可以給農民們帶來更高的產量和更富裕的生活。
大豆穿身上
僅有高中文化的河南滑縣農民李官奇,從榨過油的豆粕中提取人造纖維,實現了把大豆拉絲成線、紡紗成布、染色成衣,結束了世界人造纖維發明史上沒有中國人名字的歷史,還憑借這個原創性發明,榮獲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和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頒發的中國專利金獎,并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所謂的“大豆穿身上”,就是用大豆糟粕里的大豆蛋白纖維做成衣服。這種大豆是一種植物蛋白質纖維,跟羊絨、蠶絲等動物蛋白纖維具有同樣的柔軟、舒適的特點。并且因為大豆植物蛋白纖維的結構特點,還讓大豆蛋白纖維制成品兼有了透氣和導濕的雙重優點,是制作貼身衣物紡織原料的頂級選擇。
在大豆蛋白纖維被李官奇發明之前,紡織領域滌綸、錦綸、腈綸、氨綸、丙綸、粘膠、維綸七種人造纖維沒有我國的專利。我國作為化纖使用大國,化纖卻依靠大量進口。李官奇歷經10年研究,才成功從大豆中提取蛋白纖維。2003年,在奧地利召開的第42屆國際人造纖維會議上,大豆纖維得到一致肯定,被國際紡織界稱為“第八大人造纖維”,正式載入國際纖維史冊。
李官奇1946年出生于滑縣老店鎮桑寨村一個農民家庭。1977年,李官奇辭去生產隊隊長開始外出創業。1979年,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鼓舞下,他自籌資金創辦了全縣第一家民辦企業——滑縣糧油機械廠,相繼成功研制出了新型面粉機械、榨油機械?!爱敃r,一臺機械4萬多元,能賺1萬元。”李官奇說,當人們還陶醉在“萬元戶”時,他就已經是百萬富翁了。
1991年的一天,他無意中在一本美國《化學文摘》上看到一篇文章,內容是:大豆蛋白質具備制絲的條件,有可能成為一種新型的植物蛋白纖維。國外已經研究此課題數十年,但一直沒有成功。憑著多年經驗,李官奇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十分有前途的研究課題。當時市場上大豆粕價格是每噸1700元,2.5噸豆粕中就能提出一噸蛋白質,如能制造成纖維,其利潤可翻10倍以上?!叭绻@項技術研制成功了一定有市場。”李官奇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試著從大豆里抽出絲來。
一個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農民,要研究高分子化學、生物化學、試劑化學等高等化學理論,困難可想而知,而最讓他感到困難的是,對于植物纖維,國外報道很少,國內幾乎是空白。沒有前人的經驗,要干就得從頭干起。李官奇開始了他長達10年的研究工作。
為研究大豆蛋白質纖維,先后自費買了十幾萬元的相關學科專著和參考書籍,自學生物化學、高分子化學、大學物理、分析化學、纖維工藝學等學科,房間里是書上加書。1993年,在河南??h一個不起眼的地方,李官奇一下子投資300多萬元,小試車間開始上馬了。
經過前后800多次試驗,他的發明終于有了結果,各種性能指標達到了工業化批量生產的要求。1998年開始,我國第一條,也可以說世界上第一條大豆蛋白質纖維生產線正式啟動。
2000年8月,專家們在驗收報告上鄭重地簽了字。我國第一條大豆蛋白質再生纖維試驗生產線終于誕生了。十年磨一劍,李官奇用“天絨”大豆纖維向世人證明了他的成功。
2001年,李官奇自主研發的“植物蛋白質合成絲及其制造方法”獲得國家專利局頒發的發明專利證書。2003年12月,此項技術榮獲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頒發的世界發明專利金獎和中國知識產權局頒發的中國發明專利金獎。至此,世界纖維發明史上第一次寫下了中國人的名字。
消息傳出,美國欲花重金購買專利,美國、日本和歐洲的許多客商提出要包銷李官奇所有的大豆蛋白質改性纖維,均被李官奇以“中國人的專利,中國人自己生產”拒絕。這個發明是世界人造纖維史上第一個中國原創技術,改寫了世界人造纖維史上中國原創技術為零的紀錄,也是我國獲得的唯一一項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纖維發明,徹底改變了我國化纖大量進口的歷史。大豆纖維發展的意義已經遠遠超過了紡織業本身。迄今為止,我國是全球唯一掌握這個技術并實現工業化生產的國家。李官奇也因此獲得“世界大豆纖維之父”的稱號。
李官奇研究大豆纖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其中也充滿了艱辛和挫折。大約在1993年至1994年,李官奇在經歷了幾十次乃至上百次的試驗失敗后,也曾有過動搖和后悔,但他想自己已經投進去那么多就白白扔了,心里實在不甘。就這樣,在1996年至1997年最困苦的時候,李官奇一家連吃飯都得到面粉廠去借,兩年多一直以咸菜為主,但全家仍一心一意地研究大豆纖維。
2004年下半年,大豆纖維研制出了終端產品,可以做成四季服裝及床上用品。經鑒定,大豆纖維面料比較輕,彈性高,光澤好,吸濕性能超過棉花纖維和真絲,保暖性趕上羊絨?,F在,大豆纖維服飾,被外交部定為“特供產品”,代表“中國創造”的標志性產品用于饋贈國際友人。
李官奇說,他有一個夢,那就是讓全世界人都穿上他制造的大豆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