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沒有人比李克強總理更執著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雙創”)這8個字了。這位共和國的總理,在過去的一年多里,在各種場合,曾反反復復地談及“雙創”。“真是高手在民間啊,破繭就可以出蠶。”——3月15日的總理記者會上,李克強用這樣一句話來點題國內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方興未艾。
“雙創”的星星之火一旦點燃,就會越燒越旺。2014年,各種利好創業的政策頻頻落地,從簡政放權、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到扶持小微企業、先照后證……這坐實了2014年為創業元年的歷史坐標。各行各業的人才,尤其是年輕的人才在創業熱浪中感受到時代機遇的降臨,紛紛走到了市場的中心地帶。他們要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來“破繭”,用自己的創業創新實踐來為夢想插上翅膀。
而三農領域創業就不得不提2014年興起的“新農人”,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東是這樣定義“新農人”的:“農民的新群體、農業的新業態、農村的新細胞。”
汪向東解釋,“農民的新群體”,是說新農人是現今農民中的一個新興群體,他們從事農產品的生產經營活動并以此為業;“農業的新業態”,是指他們在自己所從事的生產經營活動中,采用了明顯區別于傳統的農產品生產經營方式,對新的生產經營方式,他們并非偶爾為之,而是使之成為新的業態 ;“農村的新細胞”,是指他們以農村為自己生產、生活的主要場所,從而事實上成為農村社會經濟“肌體”的新“細胞”。
今年年初,阿里研究院發布了首部《中國新農人研究報告(2014)》。報告指出,截至2014年底,僅狹義概念上“新農人”就已突破100萬人。阿里研究院分析認為,狹義的新農人是指以互聯網為工具,從事農業生產、流通、服務的人,其核心是“農業+互聯網”;廣義的新農人則是指具備互聯網思維,服務于三農領域的人,其核心是“三農+互聯網”。這里所指的服務,不僅包含生產相關服務,也包括監管服務、研究服務等。
其實,新農人的內涵和外延遠非上述分析所能概括。除了運用互聯網工具和互聯網思維以外,運用其他嶄新理念、思維方式和產銷模式,帶著創業夢想上路、追尋新的人生價值,志在創新農業、改變農民、改造農村的各類人士,都應納入新農人群體之列。
這是一群行走在中國土地上的追夢人和創業者;這是中國當代鄉村建設新一撥的推動者和引領者;這是傳統農民和新型職業農民的顛覆者和升級版。他們來源廣泛,不少人跨界而來,包括返鄉創業大學生、城市白領、大學生村官、網商、科研技術人員、NGO及其他各界人士。
今年36歲的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紫云縣壩羊鄉科羽有限公司董事長舒明勇已經回鄉創業11年,在當地返鄉農民工創業園區經營一家氣門芯生產企業,是一位標準的“新農人”。
盡管在別人看來光鮮亮麗,但這些年來,資金問題始終讓舒明勇備受壓力。他說,國家出臺了很多扶持農民工創業的金融政策,比如農村信用合作社可放無硬件抵押貸款,“看起來門檻很低,但踏進去卻發現自己天天在給銀行打工。”
舒明勇說,和他一樣返鄉創業的青年有很多又重新走上打工道路。除了外部因素,盲目跟風上項目、過度依賴政策、缺乏創新意識等,都容易導致農村青年的創業之旅止于半途。
如今,像舒明勇這樣的人還有不少。2007年,謝思惠放棄了山東農業大學免試保研的機會,回到家鄉福建福安市曉陽鎮谷口村當起了農民,幾年下來,他創辦的好思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吸納了10多位志同道合的大學生,并聯合村里100多個農戶搞起了農業合作社,每年種植生姜、茶葉、晚熟葡萄的產值超過了3000萬元。
謝思惠說起創業歷程卻難掩酸澀:“到現在為止,我還得承受鄉鄰們不解的目光和‘瞎折騰’的非議,土地流轉、銀行貸款、旺季雇工,隨便一個問題都夠我喝一壺。”
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教授朱啟臻說,返鄉發展的大學生、農民工、城市白領等“新農人”們對農業的熱情和鄉村的熱愛值得鼓勵和支持,但“新農人”自己要對農業經營的風險和困難做好充分準備。同時政府對有貢獻的青年應給予大力扶持,降低他們的經營風險、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農業農村不斷吸收新鮮血液。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杜志雄曾對新農人進行問卷調查。問卷顯示,在一些地方,新農人很少有獲得政府資金和政策扶持的,在培訓產品認證、品牌建設等方面也很少得到支持。他呼吁,國家應設立“生態(有機)農業國家獎”,政府尤其是縣級以下政府要特別重視新農人的作用,把其行動納入國家生態農業建設和發展的整體行動中,容許他們承擔政府相關生態農業項目,讓其享受到針對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經營主體的政策優惠等。
曾經從事IT行業的高紅偉2012年起在北京市通州區投資開辦了農場“菜農人家”,他目前最擔心的是“被拆遷”。北京的耕地越來越少,每天都有風險,不知道哪天就被占了。“發展有機農業需要長期租用一塊土地,因為農場的土地都用有機肥,這樣的土地越養越肥。我們好不容易把土地養肥了,政府一拆遷或者農民毀約,幾年的心血和投資就全泡湯了。”
缺地是許多試圖擴展經營規模的新農人面臨的一大難題。浙江慈溪市宗漢慶豐蔬菜農場負責人朱月芳經營著600多畝土地,本想擴大經營規模的他遭遇“當頭棒喝”,當初流轉土地的20多家農戶想收回土地自己種。“我一家一家做工作,有一戶人家去了8趟,但他還是極力要收回。”朱月芳說。
海南省農業廳信息中心主任林春坦言,現在各地對于不斷增加的新農人缺少政策扶持,把他們當作創業者看待,但農業的特殊性又讓一般的創業扶持政策不可能面面俱到,比如融資抵押貸款、農村物流體系建設等。
2015年2月1日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引導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創新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方式”“完善對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的支持服務體系”。中央一號文件還強調,要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
“這對于新農人的發展來說是利好消息。”阿里研究院高級專家陳亮、張瑞東等人認為,新農人成長需要大力扶持,政府對于新型職業農民明確出臺支持政策,但是對新農人群體尚未有明確政策。新農人和新型職業農民既有重合之處,也有明顯區別。比如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應該在堅持公平的前提下,對新農人群體給予必要的創業激勵,包括對農產品賣家、農村賣家給予更多的培訓支持,將其作為小微企業的重點群體進行扶持。
因此,阿里研究院的報告指出,未來新農人發展將呈現以下三大趨勢:第一,云計算+大數據成為新農人發展的根基。云計算、大數據是信息經濟的基礎設施,未來,云計算和大數據將為新農人便捷、低成本地使用計算資源打開方便之門,就像使用水、電一樣。借助云計算和大數據,農村、農民、農業市場的未來想象空間廣闊,新農人創業的成長空間也更大。
第二,平臺主導新農人生態化發展格局。大型互聯網平臺具備信息技術優勢、傳播優勢、規模優勢,能夠為新農人創造獨有的價值。如百度、阿里巴巴及騰訊,它們通過其數以億計的用戶數量優勢和在應用、社交、搜索及電子商務方面的業務特色,成為新農人發展中舉足輕重的力量。平臺經濟主導的新生態,融合了多元化服務商的力量,成為新農人不斷發展壯大的中堅力量。
第三,大規模協作成為新農人發展主流。工業經濟重視對資源的獨家占有,信息經濟講求對資源的使用和共享,新農人遵循的是信息經濟的發展規則。在政府、平臺、新農人組織的共同推動下,新農人的大規模協作正逐步走向主流,它對農業原有的生產組織體系、農民原有的生活生產習慣、農村原有的社會文化形成了新一輪的沖擊。
農業部市場經濟與信息司司長張合成曾多次參與舉辦和籌劃各地新農人互助沙龍,他充滿激情地展望新農人的明天:“新農人是一群重信息、重資源、重互利、重創新的農業愛好者、投資者、服務者,是時尚農民。我之所以倡導并推崇新農人,緣于當今社會每一位新農人都是一枚堅挺的良幣,我們需要主動發現和推崇這些良幣,最終希望以點帶面推進中國農業的健康發展和農業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