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空虛癥
晚飯后,夕陽西下,村路上游走著幾只悠閑的鵝。3個婦人攙扶著酩酊大醉的男人往回走。一個男人說,一天三頓杯在手,你看我風流不風流?另一個男人說,最好的東西就是酒,喝好了再無憂和愁。第三個男人剛要說什么,怎奈是腳下沒跟,“撲通”一聲摔倒在地,那女人滿腹牢騷地去攙扶,摔倒的男人說,今天實在沒喝夠,再來二斤才罷休……
村路上的雞鴨鵝被驚動了,它們承受不了酒精的氣味,拍打著翅膀,嘎嘎飛走了。這3個醉漢沒走多遠,后面又有3個醉漢趔趔趄趄地走過來。
這就是偏遠、閉塞狀態下的中梨樹溝村。早午晚三餐飲酒的現象十分普遍,許多人三天一大醉,兩天一小醉,還有人甚至一天一醉,或者說,村人的血液中常年處于酒精的浸泡之中。
然而酗酒卻不是孤立存在的。由于村落的寧靜與封閉性特征,村人在經濟上表現為貧困,在精神層面卻表現為空虛。酗酒就是精神的空虛。如果說精神空虛是一種病理的話,那么它的癥狀除了酗酒還表現為性早熟和生殖力旺盛。城鎮化進程沒有啟動之前的中梨樹溝村,早婚早育現象非常普遍,一般家庭的男孩子二十出頭就結婚生子,超過23歲結婚的很少,25歲以上結婚的實在不多見。再說生育現象,那時候這個村的計劃生育工作非常難做,盡管對超生戶實行嚴厲的經濟處罰,然而超生戶卻仍舊十分普遍。即使是采取拆除房屋、沒收土地等極端措施,而多子多福的觀念卻還是破除不掉。
這就是精神空虛所積淀的貧困文化,一種現象一旦形成一種文化,這種文化就要反作用于這個人群。美國人類學家劉易斯1959年考察墨西哥文化時提出了“貧困文化”這個概念。這個概念雖然是劉易斯對緯度生態提出的,卻也能在相當程度上說明弱勢群體的文化特征。就是說,農民的弱勢還須依仗他們對弱勢的適應,這種適應性就叫做“貧困文化”。
那么,“貧困文化”又是怎樣反作用于農民弱勢的呢?除了上面說的精神空虛癥以外,還包括文化的貧困。在中梨樹溝村,文化知識很難成為村人的誠懇需求,村人們需要文化時(比如寫楹聯、寫禮賬、寫文書)就臨時抱佛腳地哄抬一下文化人,事過之后,農村文化人在世俗中還是要被視為異類,被人說成清高、隔類、不合群等等。顯而易見,說文化人清高,正能折射出村人的低俗;說文化人隔類,正能折射出村人的落后;說文化人不合群,正能折射出村人的自戀與自負。
人的屬性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自然屬性表現為人的動物性特征,社會(文化)屬性表現為人的精神性特征。人的全部屬性的代數和是一定的,文化屬性高,自然屬性就會低;反之,文化屬性低,自然屬性就會相對增高。文化貧困與精神空虛是孿生兄弟,由此派生出來的酗酒、早熟、生殖力旺盛現象又在反推著貧困文化的形成。
怡然自得癥
從社會形態方面,我們再來看一下中梨樹溝村的居住格局。這個村大約有300年的歷史,而住宅建筑一直沿襲著同宗聚居的習俗。按照街道來劃分,一趟街都是王姓、李姓或者田姓;除了同宗同族聚居之外,還有親嗣相鄰的特征。我們朱姓就是投奔一個姓施的親戚來到這個村落戶的,我家老宅的房舍當然就坐落在施姓的附近。切不可小看了居住格局,在某種意義上說,居住格局是自成體系的基礎,是村落文化的重要元素。你看,房屋櫛比,雞犬相聞,炊煙落日,社祠村政,自成一體。在城鄉二元化的漫長歲月里,一個村落就是一個完整的世界。難怪俄語中的“Mnp”不僅可以譯成“鄉村”,也可以譯成“世界”或“和平”。從這個俄語單詞中我們可以看到,鄉村就具有獨立世界的含義,也具有祥和、寧靜、偏遠的特征。這些特征有什么不好嗎?世界上的事情都具有兩重性,如果你要修身養性,那么鄉村可能就是一個絕好的去處,如果你要發展進步,鄉村的特征就成為桎梏了。
為什么這樣說呢?封閉的村落可以使人養成怡然自得的心理習慣。
所謂怡然自得就是沒有那種身不由己的緊迫感。我落后貧困,我周圍的人群也落后貧困;我醉生夢死,我周圍的人也都是醉生夢死,這怕什么,大家都這樣嘛。由于地域狹窄和處所寧靜,中梨樹溝村人的餐桌上多少年來都是那幾樣老祖宗留下來的菜肴:酸菜絲、白菜片、花生米、炒大蔥。服裝上,這里的村人在很長時間內都是中山裝和夾克衫,穿西裝扎領帶簡直就是鳳毛麟角,讓人看著不舒服。居住方面,傳統的木質結構的房屋仍舊占有很大比例,屋子里的陳設有多一半中老年人還在使用舊式的板柜,板柜上面擺著“鏡戳”,鏡戳上面的聯作是“欲高門第須為善,要好兒孫必讀書”,或是“綿世澤莫如為善,振家業還是讀書”,這種“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祖訓盡管無可厚非,然而年代畢竟十分久遠,沒有半點新時代的氣息可聞。走進這里,讓人產生一種時光凝固的感覺。在民俗上,人們看重的只有端午節、中秋節和春節這3個節日,其他節日就像是遠道而來的外鄉人一樣,怎么說都覺得不是很順遂自然。
城鎮化進程沒有開始之前,中梨樹溝村人就是這樣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大有怡然自得的情趣。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大量青壯年勞力涌入城市之后,情況才發生了根本改觀。
這些改觀表現在:一、村人的商業化意識在增強。農民工每天都在創造價值,每天都在改變著自身的貧困狀態。不知不覺間,村人們掀起了一股月收入比賽、存款數額比賽、生活質量比賽和身體保健比賽的新時尚。因此,村人思想意識中就增進了重個性、重實效、重利益、重選擇、重競爭的文化品質,從而拋棄了那種偏安一隅、麻木不仁的陋習。二、交往的社會面不斷擴大。由于城鄉往來頻繁深入,城市中的生活服務商業化也對村人產生影響,洗澡、理發、交通、娛樂都以消費作為杠桿,因此村人的思維方式也增進了報酬、盈利等觀念,血緣觀念、親朋觀念、情感觀念這些深度意識隨之削弱,人的心理狀態產生了深刻變化。三、城市中人才濟濟群英薈萃,農民工往返城鄉之間,為農村帶來了新潮流、新文化、新風尚、新作品,村人們在日新月異的生活變革中受到了感召與鞭策,于是,那種怡然自得的心理就土崩瓦解了!
村人們嘗到了火鍋的鮮美、涮鍋的趣味、羊排的誘人、肘子肉的清香,然而要想吃到它就要努力掙錢;城里的新款服裝伴隨著農民工的往返涌入了鄉村,村人們愛不釋手,然而卻沒有足夠的購買力,要想穿上它也需要努力掙錢;城里居所的新潮裝修堂皇而富麗,新增設的節日都帶有濃濃的文化色彩,要想享有它還是需要努力掙錢……巨大的比照力量喚醒了寧靜的山村,激活了沉睡的心靈!
如果怡然自得癥是一塊冰雪,那么城鎮化潮流就是一縷春風!春風吹來了,冰雪還能不融化嗎?
貧困適應癥
貧困這個陰影籠罩了中國農村幾千年,這個魔怪一樣的東西大肆折磨著中國農民,同時也培育了中國農民的適應性。我們看到,貧困弱勢培育出農民的勤勞節儉,而勤勞節儉也在反推著貧困弱勢。在某種意義上說,勤勞、節儉是一種美德,也是貧困的衍生物。作為美德,勤勞節儉在農業社會中受到長期稱道,而在人的生存狀態上說,勤勞節儉卻能使人終生無暇放松,甚至無暇調整自身的迷惘。如果休閑度假是一種詩意人生,那么農民似乎生來就與休閑度假無緣,他們終生被圍困在忙碌與掙扎之中。中梨樹溝村至今還流傳著這樣的古訓,叫做“勤有功、嬉無益、戒之哉、勤勉勵”。我們盡管認同這種訓誡的積極性,卻也不能不承認這種訓誡對貧困的容忍與承受。勤勞節儉的兩重性在于,這種品格能夠把一個困頓的日子維系下去,也可能在這種維系中淡忘了改造與變革。因為許多生機都是在狹路相逢中出現的。
有一句古話叫做安貧樂道,這只是探尋宇宙人生真相的執著精神,我們不能把它當作人生的常態。那么人生的常態是什么呢?這里我們有必要認識德國18世紀的哲學家荷爾德林,他的著名論斷是:人類應該詩意棲居在大地上。那么什么是詩意棲居呢?詩意棲居的人首先應該是完全意義上的人,他要有理想、有尊嚴、有色彩地生活。在物欲橫流的時勢中,我們認為人為物累、為金錢所累沒有詩意,同理,如果人要像牛馬那樣經年累月地勞作奔波也同樣沒有詩意。
記得早年村里有一位老農,這個老農在中耕夏鋤季節對子女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說你們每天務必要弄得一身露水兩腳泥,否則就不要回家吃飯,有時候地里的農活沒有那么多,子女們就不知所措了,到哪去弄一身露水兩腳泥啊?這個故事起碼向我們傳達出這樣的信息,農活既然又苦又累,那么我們就應該訓練出對苦累的適應性與承受力。這一代農民已經把自己托付給苦難的時光了,然而這一代農民忘卻了對命運的抗爭,他們在含辛茹苦中培養了自己對苦難的承受。
農民工進城之后,這種偏安一隅茍且偷安的心理被拋棄了!伴隨著經濟收入的逐年增加,那種一身露水兩腳泥的形象已經不是農民的本色了。村人們在獲取經濟收益的同時,還獲取了大量的閑暇時間。人是需要閑暇時間的,我們說人為物累不是人生常態,而貧窮也不是人生常態,只有物阜民豐才有可能為心靈提供棲息之地。
伴隨著城鎮化步伐,我們有理由相信,村人們很快就能進入詩意人生:三月三的雅集,曲水流觴詩意晴朗;五月五的龍舟,先賢之風山高水長;七月七的新月,女孩乞巧心爽事旺;九月九的登高,青云之志任君逍遙;還有中秋的朗月,除夕的歲火,親友團圓滋味無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