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5年二三月間,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細蒙蒙的雨絲夾著一星半點的雪花,正紛紛淋淋地向大地飄灑著。時令已快到驚蟄,雪當然再不會存留,往往還沒等落地,就已經消失得無蹤無影了。黃土高原嚴寒而漫長的冬天看來就要過去,但那真正溫暖的春天還遠遠地沒有到來。”——路遙《平凡的世界》
近日,因為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的熱播,又掀起了一輪對于路遙和《平凡的世界》的追溯和討論。這也許就是文字的力量,簡簡單單地描述立刻將人帶入那個年代、那片大西北。而主創團隊也極其重視忠于原著,原著開篇這段就十分用心地通過電腦特效將其還原。據悉,為了還原出小說中所呈現的時代風貌,《平凡的世界》劇組幾乎重建了戲里的村莊和縣城,重修了一段鐵路、建了一段水壩,還搭了一個被洪水淹沒的城市一角,最終該劇的總投資達到了1.2億人民幣。
因為用心,所以《平凡的時間》的取景地也為人所津津樂道,而當中90%的場景是在榆林的綏德、神木等地選取。粗獷的黃土高坡、古老的圍墻、厚樸的民居、半廢棄的窯洞和保存完好的木樓組合成了榆林,本期小編就帶你走進這里。
原西縣:“小北京”高家堡古鎮
原西縣作為全書主要事件的發生地,劇組選擇的是別有意味的“高家堡古鎮”。榆林市神木縣高家堡古鎮是陜北四大名堡(另三堡為震川堡、瓦窯堡、和安邊堡)之一,位于神、榆、佳三縣交界處的禿尾河流域,是周邊地區重要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心。
古鎮始建于明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鎮西禿尾河奔騰而過,鎮中平坦開闊,是歷史上的軍事、文化、經濟重鎮,是長城要塞的袖珍城堡,也是陜北保存最完好的古城之一,2013年被確定為陜西省級文化旅游名鎮。
高家堡古鎮平面呈長方形、東南墻均長311米,南北墻均431米,殘高6.5~9.1米,基寬7.52米。舊時的繁華落盡,站在南城樓上可以看到禿尾河繞城而過,鱗次櫛比錯落有致的古民居屋頂成為古城的一大特色。隨著時代變遷和歲月洗禮,這些以四合院風貌為主的古民居,雖有破落,但依然保存完整,給人以古樸,厚重之感。
高家堡鎮志中寫道:鎮中央建中興樓騎街分野,十字街與棋盤巷互相勾連,石板墁街,字號林立,垂柳掩映。中興樓,十字洞分街,二層重檐十字歇山頂回廊翹角樓閣,南伸兩翼,券窯舉閣,石階勾連。樓建玉皇閣、日月洞、觀音殿、老爺殿,騎街四洞三批三碹,分嵌石額,東書中興樓、南書鎮中央、西書幽陵瞻、北書半接天。頂樓北壁磚雕明人書法“玉皇閣”三字,筆力遒勁。舊時樓上匾額楹聯極多,四面額匾皆為集古法字精雕而成,有“紫氣東來”“夕陽西照”“北極呈祥”“南官毓秀”等巨匾,異彩紛呈。東西兩壁分嵌二龍戲珠和雙鳳朝陽琉璃畫。以中興樓為南北中軸線,北城墻突一方墩,洞門石額榜書“映北辰”,上建二層重檐歇山頂三官殿一座。東南城墩建魁星樓一座,下窯上閣,木雕神像,有機關可使神像騰挪。城東北處建城隍廟一座,重門三進,前庭后宮,泥塑、木雕神像及彩繪壁畫均極精妙。道光縣志說該廟“神極靈應,相傳前代每有邊警,先期鐘鼓自鳴”。民傳康熙駕幸高家堡時感其靈異,敕封“靈應侯”,晉秩“三品正堂”,賜著冕旒袞服,十六抬黃轎,半副儀仗執事。因此,有“城小神靈大”的民間傳說。整個古鎮,明代建有樓鋪15座,煙廛千戶。四合院飛檐踞獸,廊腰縵回。其建筑格局有“丹鳳亮翅”“八卦扶鸞”“太極兩儀”等稱謂。所用磚、瓦、木、石雕繪極盡工巧,遺韻至今不遜。衙署建筑屢多廢置,明清兩代先后有都指揮署、參將署、都司署、阜益倉署、驛正站署等官邸。
高家堡文化站站長喬世民介紹,城內仍存的中興樓和財神廟,經維修已恢復原貌。城內街道以中心樓為軸心,向東西輻射為東西街,向南北輻射為南街和北巷。“中興樓位于東西南北的中軸線上,但是東西街并不對稱,東街長,西街短,古人按照風水抱陰負陽設計,所以三關樓、中心樓、南城樓它們在一條線上。”喬世民說。
站在城樓向下望去,仿佛看到曾經的街市商鋪林立,貨物琳瑯滿目。在明清到民國初,繁華的南街被當地人稱作“北京王府井”。“南街滿街都是有字號的商鋪,這個在龍泉寺有記載,因為當時捐建龍泉寺的鋪號就達100多家,就從這一點我們就能想象到當時這條街有多么繁華。”跟著喬世民的指引,可以看到古城東、西、南街各通巷道,而巷道內民居的修筑又都帶有濃郁的京城風格,“我們大家所熟知的雅號‘小北京’其實就是從這些點上總結出的,現在這些院落保存完好,這將為以后研究明、清居民建筑提供有力的證據。”
石圪節公社:路遙紀念館
橫山縣殿市鎮沙家灣村距離橫山縣城30多公里,坐落在橫山縣黑木頭川的沙家灣村原為橫山縣五龍山鄉政府所在地,后五龍山鄉與殿市鎮合并,行政管轄權移交到殿市鎮政府。在《平凡的世界》劇中,原五龍山鄉政府被改造成為石圪節公社,沙家灣小學舊校舍被改造成為原西縣第一中學(主要人物孫少平上學的地方),東拉河、雙水村等場景也都是以沙家灣村為中心,在周邊村莊、田地、沿線公路等處擇景完成拍攝的。
來到沙家灣村,無論是劇中熟悉的“石圪節公社”,還是充滿時代氣息的“原西縣第一中學”學校大門,讓每個步入其中的參觀者都能夠清晰地感受出“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陜北大地廣闊的社會面貌與厚重的歷史變遷。校園內的操場、學生食堂、公社內的毛主席畫像、毛主席語錄和充滿“革命氣息”的櫥窗板報等基地設施都在影片拍攝完成后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現實中,石圪節公社原型則取自路遙的出生地清澗縣。2011年,恰逢路遙誕辰62周年紀念日,“路遙紀念館”在路遙出生地——清澗縣王家堡開館。從此,“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的路遙精神,以館藏的形式,永駐這片生他養他的故土。
路過這里不妨來此一看,“路遙紀念館”總占地面積5332平方米,建筑面積1006平方米。館內展廳分為“困難的日子”“山花時代”“大學生活”“輝煌人生”“平凡的世界”“永遠的懷念”6個部分,共展出和收藏路遙生前生活用品、手稿、信函、照片、影像視頻等珍貴實物及資料600余件(張),真實詮釋了路遙的創作歷程。路遙各個時期不同版本的文學作品薈萃其間,使人直觀地領略到路遙一生的創作成就。
開館儀式上賈平凹情真意切地講:“路遙雖然英年早逝,但是他的死卻獲得了長生。他除了留下他的著作,更留下了一種精神,那就是無論生活如何貧困,環境如何艱辛,靈魂卻一定要高尚,志存高遠,堅韌不拔,悶頭奮進,奉獻一切。路遙終于有了自己的紀念館。過去,民間有個規矩,一個偉人去世了,后人就會為其修座廟,路遙紀念館就是一座廟堂,路遙配得上這座廟堂,而路遙就是廟里的那尊神。我希望路遙紀念館將來變成一個教育基地,激勵后人。”
雙水村:陜北古村郭家溝
路遙筆下的雙水村,因兩條河而得名——東拉河和哭咽河。那里有廟坪山、神仙山、龍王廟、棗樹林……雙水村的藍本事實上就是作者路遙成長的地方陜西省郭家溝村。
說起郭家溝村巧合的事,僅陜西省就不止兩個郭家溝村,一個是《平凡的世界》連續劇取景地榆林市綏德縣滿堂川鄉郭家溝村,另一個是路遙真正成長的地方延安市延川縣延川鎮郭家溝村。
拍攝地郭家溝村是一個依山而建的、在陜北很普通的一個小村子,一座三孔石橋將村子與外面的世界連接,而這座橋也是電視劇的一個場景。
過了橋,拾級而上,層層疊疊,院與院連接著石頭小路,院子里是不同規格的窯洞。踏著石板堆砌的坡路向上走不遠,院墻外整齊擺放著玉米秸,這就是“孫玉厚”的家了。進入院內,窯洞、石碾、石桌、爐灶、牲畜圈仍完好地保留著。打開窯洞的門,沒有家具,洞內很整潔,炕頭旁的小窗上還貼著“革命到底”的標語。
告別“孫玉厚”的家,輾轉幾條小道,便是“雙水村小學”。“學校”的牌子已經沒有了,沒有籃筐的籃球架子孤零零地杵在那里,乒乓球臺落著厚厚一層雪。劇中不少“批判大會”都在院子中舉行。
“學校”旁便是“孫玉亭”的家,這個家要比“孫玉厚”家大,家當也多了些,透過破損的窗戶紙,可以看到破舊的凳子和雨鞋等物。院內保留著石碾、石磨、石槽。
村支書郭偉介紹,“郭家溝村有600多人,本來就是一個美術寫生基地,電視劇《平凡的世界》拍攝后,村里盡量保留了拍攝時的場景。”近期,電視劇的熱播又吸引了不少山西、延安以及周邊市縣的旅游愛好者。
而路遙真正生活過的郭家溝村,2014年卻曝出“故居岌岌可危”的消息。
路遙故居在距離延川縣城5公里處的一個村落里,故居現保存窯洞2孔。沿著村中水渠,穿過50多米雜草叢生的小道走近,就會看到路遙故居。院門前立著兩塊石碑,一塊是延川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碑,一塊是郝飚題寫的路遙故居石碑。一扇院門掩著,輕輕推開進入路遙故居的院落,窯洞前矗立著一塊延川路遙研究會立的石碑,鐫刻著路遙生平簡介。
2010年,延川縣就曾對路遙故居進行全面維修。在維修之前,窯洞較為破舊,窯內部分墻壁、窯頂有崩裂痕跡,窯洞面墻脫落嚴重,院子雜草叢生。當時,延川縣將窯內的支柱加固,用混合泥漿對室內、窯面進行了粉刷裝飾,更換了炕欄石、灶臺和窗臺。室外將窯檐石更換、山墻加固和重新鋪砌門臺石,用保護性材料對門窗油漆處理,使門窗盡量保持原貌,并新建了圍墻、大門、道路和公廁等附屬建筑。
但2013年的一場大雨,又讓這里變得一片狼藉,讓人不禁唏噓,希望借著這次電視劇的熱播,也能帶動故居的保護和修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