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英國,總有些人食不果腹,也總有些人樂善好施。最近,隨著特魯塞爾信托食品銀行網的興起,饑餓問題及其起因也隨之引起公眾關注。透過食品銀行,我們是否可對英國現狀管窺一斑?
18世紀晚期因回應工業革命造成的就業斷層而出現的施粥棚,在19世紀被濟貧院取而代之。今天的慈善食物援助機構種類繁多、形態各異。從學校的早餐俱樂部到夜晚施粥營的運營,從市中心為露宿者提供的臨時午餐到給流浪漢老人“上門送餐”,糧食援助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被提供給遍及現代英國的不同群體。
據國際發展及人道援助機構樂施會和教會扶貧基金會統計,2013~2014年,三大糧食援助供應機構共向食品貧乏的人群發放餐食2000多萬份。這還沒有把所有地方經營的食品銀行、救濟站、早餐俱樂部和其他形式的糧食援助考慮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