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會計是把憑證作為依據、貨幣作為計量單位的一種計量方法,也是系統、全面、連續監督企業資金運動的是一項工作內容。目前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這給很多企業制造了發展機遇,特別是并購重組與產業整合企業。近幾年來,財政部根據國內特殊的經濟環境制定了相關法律規范,其中規定了購買法與權益法兩種會計處理方式。本文就購買法和權益法的比較進行分析,探討企業合并選擇的會計處理方法,以期加深企業對我國會計法的理解。
關鍵詞:企業合并;會計處理;權益法
一、前言
在經濟一體化與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企業之間的競爭力逐漸加強,企業必須做強、做大,才可以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而企業合并正是企業做強、做大的一條主要途徑。在現實中企業的合并案例很多,但是,不規范的企業合并現象也時有發生,相關管理者會利用我國會計準則漏洞營造對自己有利的合并環境,這會給信息的使用者帶來很多不利影響。因此,政府要不斷完善會計法律準則,對企業合并的行為進行規范,保證市場經濟的公平競爭。
二、購買法和權益法比較
1.購買法和權益法的缺陷
合并企業的財務核算過程中,雖然購買法有明顯優勢,但在收益操作防范時,兩者都存在缺陷。購買法:企業合并時需要重新估算合并企業的價值,因此合并過程中,一些企業會蓄意加大被合并的企業負債或者是減小被合并的企業資產估價,給合并企業創造提高利潤的空間。而權益法則是相反,因為不需要重新估算企業資產,被合并企業入賬的資產基本是賬面價值,如果企業某項資產實際值高于賬面價值,合并時企業會把該資產出售,從而獲取大量的利潤。可見,權益法和購買法產生缺陷的原因雖然不同,但都是因為會計無法真正反映出企業的信息而導致的,因此,不管今后合并企業會計處理會有怎樣的發展與變化,都要把如實反映企業信息作為目標。
2.理論依據不同
企業合并也是換股合并,就是母公司的內部收益和子公司的利潤分配可以相互抵消。購買法,企業合并后母公司直接獲取子公司的凈資產,也就可以將整個合并過程看成是買賣;權益法會計處理一般建立在企業持續經營與歷史成本基礎上,即子公司一直是掛靠著母公司獨立經營,經營活動中產生的利潤與母公司收益緊密相關。
例如:甲公司擁有乙公司百分之八十的股權,乙公司2012年凈利潤是10000元,甲公司對乙公司的本期投資是6500元,乙公司部分股東的本期收益是1700元,乙公司期初的未分配利潤是4000元,乙公司本期提取的盈余公積是2000元,分出的利潤是5000元,未分配的利潤是5000元,乙公司利潤分配如下:
(1)凈利潤 11000
加:年初未分配利潤 4000
其他轉入 0
(2)可供分配的利潤 14000
減:提取盈余公積 2000
應付利潤 5000
(3)未分配利潤 8000
則2012年12月31日編制的抵消分錄如下:
借:投資收益(11000×80%) 8800
部分股東收益(11000×20%)2200
年初未分配利潤 4000
其他轉入 0
貸:提取盈余公積 2000
應付利潤 5000
未分配利潤 8000
3.處理原則不同
兩種會計處理方式理論依據存在差異,做賬過程也勢必會有不同,一般表現為:購買法,合并企業要根據公允價值來記錄負責與資產,并將凈資產的公允價值和成本差額計入賬目中,然后在規定期限攤銷;權益法,因為計價的基礎沒有發生改變,資產的負債要按照賬面的價值計算,股本根據股票的發行價計算,再根據合并方的實收資本和股票面值間差額來調整企業資本公積。
例如:乙公司與丙公司屬于同一控制下的兩家企業,都屬于甲公司旗下的子公司,乙公司與丙公司是分別支付股利,甲公司從乙與丙公司分別獲得25000元與65000元。使用權益法與購買法編制的會計分錄如下:
(1)甲公司獲得的收益處理:
借:應收股利 90000
貸:銀行存款 90000
(2)乙丙公司的投資處理:
乙公司
借:銀行存款 25000
貸:應收股利 25000
丙公司
借:銀行存款 65000
貸:應收股利 65000
三、企業合并會計處理方法發展趨勢
1.改進權益法的措施
(1)高科技企業無形資產的評估要特殊考慮
高科技的企業特點就是:商標權、各種專利權與非專利權等無形資產占據了較大份額,且這類無形資產賬面價值經常比實際價值低很多,如果想要兼并這種高科技的企業,需要應用權益法來處理,為主并方創造利潤操縱的空間。因為高科技的企業無形資產折算時,雖然是根據公允價值來入賬,但是沒有明確商譽,但是利用權益法和購買法折中,在某種程度上,減小了主并方例如操縱的空間,進而徹底解決企業無形資產低估問題。
(2)明確“同一控制”適用的范圍
必須是同一控制的合并企業,才能使用權益法,因此,同一控制逐漸變成企業合并是否可以應用權益法來處理的標準,事實上,這概念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目前還比較模糊。如:都受國家政府控制的兩個企業合并時,根據定義屬于同一控制下的兩家企業合并,但是這種歸類無關乎經濟。因此,國家政府控制下的企業,還要區分為間接控制與直接控制,如果是直接控制的兩個企業,就能夠歸為同一控制下的兩家企業合并;如果是間接控制,就要按照實質高于形式的原則,重視國家政府的作用,考慮合并雙方是不是被動的參與,進而判斷企業能不能合并。
2.購買法改進的措施
(1)完善公允價值中信息的披露
在企業合并的過程中,經常存在故意高估負責、低估資產的情況,這樣合并的企業就可以利用公允價值來獲得非營業與經營收益。而新會計準則中則規定必須披露被購方收益與合并成本等可辨認的負債與資產,合并時還要明確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處理的方法。但是也還存在很多缺陷,需要不斷完善,具體如下:首先,在披露負債與資產各項目的公允價值和賬面價值基礎上,一些相差比較大的項目則要做特別說明,同時表明項目的價值變動是否具備公允性、客觀性與真實性;其次,要求合并方主動披露處置資產和企業的現有利潤,及企業每股收益、凈利潤與凈資產收益等財務狀況。
(2)對公允價值使用條件進行完善
因為國內經濟不夠成熟,企業資產評估方法會因為各種原因而受到限制,導致公允價值沒有公允。因此,要借鑒FASB中允價值的計量框架,提倡自主交易,而不是強迫性的交易,重視企業持續經營狀態。FASB指出,公允價值的計量基礎價格就是市場中債務轉移或者是資產出售的初始價格,不是債務轉移或者是獲得資產的最終價格。而且很多企業沒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來選擇公允價值的計量方式,主要原因就是沒有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作為指導,加之,國內市場不均衡性與多樣化的特點,計量企業負債與資產時使用公允價值計量的結果差異比較大,這就需要引進國外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確保企業負債與資產計量結果的準確性。
四、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入,我國會計準則走向國際是今后的必然趨勢。同時會計處理方式的運用與選擇也要充分結合社會經濟的環境,選擇最適合企業合并處理的會計方式,做到賬實一致。但是國內企業合并的會計處理方式運用與選擇還存在很多缺陷,需要相關研究人員不斷探索,因此,我國應在與社會經濟發展環境相適應的前提下,不斷地完善、改進會計準則,不斷前進與探索公允價值計量方式,確保我國會計準則不斷完善,促進國民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武艷榮,折小芳.企業合并會計處理方法的比較與思考[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4,17(13):6-7.
[2]曹曉風.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會計處理方法之探析[J].會計準則,2013,24(07):24-26.
[3]李麗.企業合并會計處理方法的比較與思考[J].商業經濟,2013,14(02):108-109.
作者簡介:丁華飛(1984.09- ),男,江西玉山,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會計;賴萌超(1986.03- ),女,江西信豐,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