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內部控制評價最初是作為報表審計的步驟之一,用以選擇審計方法、節約審計成本、控制審計風險。隨著人們對內部控制重要性認識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企業、組織將內部控制作為獨立的審計項目,單獨進行評價和報告。本文主要是闡述如何提高審計在內部擴展至的作用。
關鍵詞:審計;控制;建議
軍工電子行業的科研院所擔負著服務國防、研究開發高新電子技術的重任。作為軍工科研院所的內部審計機構,我們應該如何開展內部控制評價,以幫助單位改善管理、降低風險,更出色地完成科研生產任務,同時提高單位的經濟效益?
第一,內部審計人員應對本單位的內部控制有全面系統的認識。我們的控制環境如何?高層意識到內部控制的重要性了嗎?員工了解自己在內部控制中的角色嗎?單位上下有一致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嗎?我們的風險評估做得如何?單位建立鑒別、分析、管理各類風險的機制了嗎?我們的控制活動有哪些?它們涵蓋單位經營管理的所有重要方面了嗎?它們是降低了單位的效率還是提升了單位的效率?我們的信息與溝通順暢嗎?上級命令能及時、準確地向下傳達嗎?高層能及時、準確地獲得科研生產、財務等一線數據和信息嗎?內部審計作為內部控制的組成部分,能在多大程度上發揮作用?內部審計人員有了對本單位內部控制的總體把握,才能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安排內部控制審計,才能在評價內部控制時有統籌的考慮而不顧此失彼,才能為本單位的管理提升發揮集腋成裘的作用。
第二,內部審計人員應認真分析本單位的需求,精心選擇開展內部控制評價的對象和時機。內部控制是一個體系,涉及到單位科研生產與經營管理的所有方面,內部審計對它的評價不可能一蹴而就或包羅萬象。內部審計人員需要思考的是,單位在哪方面的控制比較薄弱?最近常出問題的是科研環節、生產環節還是保障環節?我們需要做些什么才能幫助單位解決存在的瓶頸?比如,軍工科研院所或多或少帶有事業單位的性質,內部控制措施很多都以文件化的制度體現。但這些制度的健全性如何?執行效果如何?現實當中,制度多而濫,新舊制度并存,制度多變或前后矛盾,制度出臺草率、難以執行等等現象是存在的。內部審計人員理應注意到這些現象,并分析其對單位的影響。如果單位實行制度化管理,而制度不規范已經導致了科研生產的無序或不按制度執行,導致了效率的低下、工作的推諉,內審人員應敏銳地捕捉到這些異常信息,及時提請開展制度控制評審。實際操作中,內審人員可以從問題較為突出的環節入手,出具評價報告,提出廢除、修改、新建制度的審計建議,避免危害的擴大。又比如,內審人員在開展某科研項目的財務收支審計時,注意到該項目的采購計劃存在沒有閉環的現象。內審人員了解本單位的采購生產流程,清楚沒有閉環的計劃意味著該計劃對應的庫存無法被其他項目使用。職業的敏感使內審人員意識到,該現象一定還存在于其他科研生產項目中。此時正值單位提倡節能減排,降低成本的時機,內部審計人員此時提請單位領導開展采購倉儲環節的內部控制審計,既響應了國家號召,又順應了單位的管理意圖。
第三,內部審計人員應運用專業的方法,對內部控制進行具體、詳盡的評價,講問題、列數據、提建議,重視評價報告的可操作性。比如在進行采購與付款循環的內部控制審計時,可以將本單位的采購制度、流程、慣例制作成調查表,分發給相關人員填寫。對收回的調查表,內審人員還應運用資料檢查法,通過抽取部分業務資料或會計資料來印證控制措施是否發揮作用。如單位規定發票必須在開票日后90天內向財務部報賬。內審人員可以抽取部分采購合同,追查其在財務部的報賬記錄,或直接根據會計賬簿調閱憑證后附發票來驗證該規定是否嚴格執行,如果有不嚴格遵照執行的,要指出該違規行為造成增值稅發票無法抵扣的風險。又如單位規定單價超過XX元或總價超過XXX元的物資不允許直接采購,而要采取比價或招標的方式采購。在調查表上,采購員對此項控制的判斷是“符合”,但內審人員仍需抽查足夠量的合同,檢查其有無詢價比價記錄,有無組織招標的資料。在出具的評價報告中,內審人員應將審計過程中發現的控制失效的業務列明金額,指出影響,提請業務部門強化相關控制;對該業務循環的內部控制不全面、不合理的地方要提出可操作的改進建議。
第四,內部審計開展部控制評價應取得單位高層的支持,敢于“動真格”,從根本上改變內部控制不合理、低效的部分。一個單位內部控制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些內部控制缺陷經過長期的演進和固化,已經積重難返。而且很多時候,內部控制的變革也意味著單位責權利的重新分配,遭遇的阻力可想而知。這個時候,如果沒有最高權力者強有力的推行,內部控制評價只能是紙上談兵。比如一個單位在實施計算機信息系統管理時,選擇了一個設計存在缺陷,又缺乏可拓展性的信息系統。使用之初,人們看不出它有多少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數據量在增大,單位業務趨于復雜化,原先錯誤設計思路下的信息系統越來越無法滿足各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即使花費精力對信息系統進行局部修補,也無法改變它不能適應當前科研生產實際需要的根本缺陷,并且由于對系統的修改和數據的重輸入,已經導致生產經營數據出現了錯誤。內部審計人員也許每年都將這個問題列入內部控制評價報告,但每年都得不到實質的解決。這就需要內部審計取得高層的支持,協調各方關系,充分調動人力物力財力推行新的信息系統。內部審計人員應該發揚直言敢諫的精神,敢于提出敏感的問題。內部審計人員不應回避問題,而是應該建議單位按職能重新劃分組織機構。當然,審計人員只有取得高層的理解和重視,才能將審計建議付諸實施,達到優化組織結構、改善業務流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