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的經濟發展已逐漸進入新常態,新常態要求我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投資拉動轉為消費主導。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提出,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消費增長12%,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1.2%,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在新形勢和新背景下,經濟轉型發展中以消費為主導也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如何適應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促進消費拉動經濟增長,調整產業結構,培育自身內生增長動力,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關鍵詞:消費主導;經濟轉型;研究
一、經濟新常態下,實現經濟轉型發展要走消費主導的道路
現在我國國內外形勢十分復雜。從國外看,世界經濟增長面臨嚴峻挑戰,美國仍未走出次債危機陰影,歐美發達經濟體在歐債危機的影響下經濟發展也不容樂觀,發達國家正在進行“再工業化”運動。德國在2011年推出了工業4.0概念,二年后上升為國家戰略。美國也要回歸制造業,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另一方面新興經濟體增長則面臨出口市場低迷、國內物價上漲,結構性問題突出等面臨新的挑戰。東南亞等國家和中國相比有著更低的勞動力和資源成本,間接影響了我國的出口。
從國外看,從國內看,現在我國的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減少、人口成本上升。美國波士頓咨詢集團(BCG)日前發布報告《全球制造業的經濟大挪移》顯示,中國的制造成本已經與美國相差無幾。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經濟體,以美國為基準(100),中國的制造成本指數是96,即同樣一件產品,在美國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么在中國則需要0.96美元,雙方差距已經極大縮小。除此之外,我國的消費消費增長速度長期滯后于投資,投資率由1978年的38.2%上升到2010年的48.6%,消費率從1978年的62.1%下降到2010年的47.4%,國內投資消費嚴重失衡,生產產品過剩,經濟增長乏力。
面對內憂外患,我們提出要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常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轉型。
新常態是指從高速增長期向中高速平穩增長期過渡發展。新常態下要改變過去以投資推動的經濟增長方式,推進消費主導的經濟轉型發展,創造可以支撐未來我國經濟增長點。消費主導意味著經濟增長是建立在廣大社會成員消費能力普遍提高基礎上的增長,消費能力的普遍增長將為人的自身發展,尤其是擴展多數人的機會和能力創造條件,實現公平發展。消費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也是經濟發展的最終體現。所以在國內外經濟復雜多變的背景下,外部環境的惡劣導致外部需求減少,我國要實現經濟發展,加快推進消費主導經濟轉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新常態下建立消費主導經濟轉型發展存在的矛盾和問題
1.經濟發展方式不合理
經濟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經濟增長與需求的變化有著密切的聯系。需求是經濟增長的條件,經濟增長則是需求得以不斷擴大的前提,投資不能帶來持續的經濟增長。過去,中國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投資和進出口拉動。經濟增長方式在客觀上偏好投資主導,尤其是地方政府投資。雖然這種增長方式在我國經濟發展進程中發揮過重大作用,但不可避免地也帶來一系列的結構失衡和問題,比如說產能、產品過剩,影響了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
2.財稅體制不健全
自1994年開始實施分稅制幾十年來一直影響甚至決定著整個中國的財政格局。分稅制是以事權來確定收入,稅種偏向于中央,財權向中央集中,地方收入相對少,但事權又落在地方。地方政府被迫采取另外的渠道找錢,一是賣地,二是向銀行貸款,導致地方政府負債很高,出現大面積的“土地財政”,也就是以投資拉動地方經濟的增長,這也阻礙了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3.國民收入分配不均衡
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在總體穩步增長的同時,不同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卻在拉大。特別是由于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過低,政府企業收入比重不斷上升,居民收入比重卻逐步下降,抑制了消費的增長。民間私人消費不足是制約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瓶頸之一。而民間私人消費不足既有現實的原因又有歷史的原因。既有收入分配制度的原因又有現實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最主要的矛盾是國民收入分配不均衡,低工資、低福利、低保障。依據收入與消費、消費與生產的對立統一關系,民間低收入、低消費的特征無疑會對經濟總量、結構的均衡產生不利的影響。
三、促進消費主導的經濟轉型的對策建議
1.改變政府主導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建議以市場調節為主的的發展方式
政府和市場即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改革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務,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我們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改變過去由政府主導轉向由市場主導,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政府應轉變職能,要有意識地自覺對自身的經濟行為加以明確限定,尊重市場的客觀規律,創造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條件和環境。為市場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良好政策環境。除此之外,要改變市場中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和審批手續,促進市場發揮自己調節的作用。政府應加強公共服務,對個人收入分配予以調節,防止收入差距過大。政府應該是為市場經濟所服務的,我們應改變政府主導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建立以市場調節為主的發展方式,讓政府更好的為市場所服務,讓市場更好的促進經濟的發展。
2.轉變思想觀念,在大數據和互聯網+時代下,創造新的消費增長點
互聯網本身并不能產生消費,只是促進流通和信息的對接,但正是這種對接,讓拉動新消費成為可能。互聯網消費一方面簡化了傳統消費的流通環節,通過大數據技術的廣泛應用,解決了商家和消費者信息不對稱問題,實現了消費潛力的挖掘。數據顯示從2006年到2014年,期間的7年,我國的網絡零售總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比由2006年的0.3%,提升到2014年的10.6%,增長了27倍。我國的網絡零售交易額,從2006年的263億,增加到2014年的2.78萬億,增長了105倍。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我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接近40%。現在網絡消費正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倍的增速,成為當前我國消費領域的最亮點。過去傳統模式下的消費是以商家為中心,而互聯網時代則是以消費者為中心。以前的標準化、流水線式的傳統工業生產模式由于互聯網的產業滲透,開始演變為個性化、小型化、定制式生產和商業模式,我們未來的消費行為可以變得更加個性化、多元化。未來實現消費主導,要轉變思想,在互聯網+時代下創造新的消費增長點。
3.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稅務體系
從我國目前個人收入分配的格局看。壟斷行業相對比其他的行業,他的工資水平住房公積金和企業年金水平都很高,部分人員的住房公積金和企業年金總額超過其工資收入。過去由于公積金和企業年金都免征個稅,客觀上加劇了社會分配兩極分化的程度,這種不公平分配抑制了消費的增長。所以完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和稅務體系,可以為消費推動經濟轉型創造良好的利益驅動機制。解決收入分配不公的問題,實行稅務改革,營業稅改增值稅。營業稅他的缺的是重復征收,不利于分工,阻礙了第三產業的發展,不利于消費的提高。而且我國的財政收入主要是靠間接稅,也就是價內稅,只有增值稅才是價外稅,但以前的增值稅只在生產階段,不在消費階段,現在營業稅改增值稅了,稅收也在消費階段。通過建立合理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加強個人所得稅的征管工作,并通過個人所得稅臨時性調減的措施,取之于社會、用之于社會,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失業保險等,防止收入差距過大,實現消費主導的經濟轉型發展。
參考文獻:
[1]遲福林.推進消費主導的經濟轉型與改革[J].當代經濟,2012(04).
[2]楊晶.努力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J].行政管理改革,2013(09).
作者簡介:朱芷嫻(1985.09- ),女,遼寧營口人,中共營口市委黨校經濟理論教研部,講師,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