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翻譯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是不同語言之間溝通的橋梁。由于兩種語言之間存在著文化背景差異,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采用文化移植手段來解決翻譯難題,這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翻譯策略。
關鍵詞:英漢翻譯;文化移植;文化現象;翻譯策略
一、引言
文化因素是影響翻譯正確性的一個重要組成因素。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是翻譯語言,而是翻譯文化。翻譯時需要有意識地關注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影響。紐馬克認為,翻譯是把一個文本的意義按照譯者意想的方式譯成另一種文字。翻譯是兩種語言文化之間的相互轉換,是一種交際行為,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移植手段。這是因為語言是文化信息的載體,是人與人之間交際的重要工具。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人類文化要通過語言才能傳播。不用語言文化之間的交際過程(翻譯過程)中會出現語義空缺現象,文化移植是有效彌補這些語義空缺重要手段。
二、文化移植翻譯理論研究概述
傳統翻譯觀認為譯作必須絕對忠實于原作,忠實成為檢驗翻譯效果的唯一標準。這種以忠實為原則的翻譯思想忽略了譯者的主觀能動性、抹殺了譯者的創造性勞動成果,也低估了譯作應有的文化價值。當代翻譯家對此提出了各自的翻譯理念和思想,下面從國內外主要翻譯思想窺見翻譯中的文化移植思想。
1.國外研究
奈達的“功能對等”從新的視角闡發了翻譯理論與實踐,“功能對等”強調譯者的主觀創造性,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改變原文信息,這種改變可能會掩蓋不同語言的文化差異。但是文化負載詞的概念空缺是無法彌補的,有時原文文化負載詞所表達的概念在譯語中并不存在對應詞語,或者在一種文化中很通俗的詞語卻不能被另一種文化所理解。如果一定要在不同文化之間找到對等表達,這就可能會造成文化意象間的曲解。例如,文學語言表達的意義往往蘊含于字里行間,譯者很難在譯文中傳達出原文中的藝術意境,所以文學作品翻譯尤其難以實現功能的對等。功能對等的翻譯理論以近代語言學理論研究成果為基礎,綜合運用了傳統交際功能理論以及轉換生成語言學理論,把語言按照詞、詞組、句、超句體、篇章和表層、修辭層、深層的語言平面,立體地研究原作與譯作的等值關系。判斷一篇譯作的質量的依據就是比較譯作與原作間的等值量大小。運用該理論對譯作進行定量定性分析,可以準確判定譯作等值量,從中找出與對等理想差距,找出對等差距較大的方面,從而進行改進,以提高譯作質量。運用傳統理論很難對譯作進行定量分析,因此也難以對譯文做出精確的定性分析。等值論為實施等值翻譯標準提供了一個翻譯模式,可以在定量分析的基礎上對譯文做出定性分析。人類的思想感情內容是相通的,不同語言的言語形式等值轉換是可能的。
但是,本雅明認為“譯作無論多么完善,都取代不了原作的重要性,但原作卻可以通過可譯性而同譯作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因此,真正的翻譯不是尋找兩種語言在內容或形式上的對應性或相似性,而是在傳遞信息、傳達意義的基礎上讓語言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讓兩種文化能夠交流。一味追求與原作相似是不現實的,因為無論是原文語言還是譯文語言,都處在不斷的變化中,即翻譯的目的不是復制原作的語言和意義,而是對原作語言的補充和和諧。
按照哈貝馬斯的關系交往理論,不能用靜止的思想看待譯作與原作,將其視為兩個孤立的文本,要采用動態的觀念考察二者的關系,不只是看到文本的字面意義而是要看到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即采用動態冥想的思想看待原作語言與思想,通過關系交往理論將其反映在譯作中。
韋努蒂的重要翻譯思想反映在其歸化法和異化法中,他認為異化法為偏離本土主流價值觀,保留原文語言文化差異的翻譯方法。異化翻譯法以原文文化為歸宿,為了再現原文的異國情調,盡可能保持原文的風格和語言特征,這樣目的語讀者通過譯文領略到“原汁原味”的異國語言和文化。
2.國內研究綜述
關于文化移植觀,國內最具代表性的觀點有傅雷的“神似”與錢鐘書的“化境”說。其中傅雷的“神似”譯論應該源自“傳其神而不襲其貌”與“畫不寫萬物之貌。乃傳其內涵之神”等繪畫思想。“神似”包括“精氣神”三個方面:“精”即“精神”,“氣”即“氣息”,“神”即“神韻”,相關表達屢屢見于其畫論和翻譯主張。神似包含兩層意思,即追求傳達出原作字里行間的涵義和意趣;追求透出原作的神韻和風格。所謂“神似”指譯者在翻譯時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形似,如保留原文的體裁、句法構造、文法和修辭格律等。
錢鐘書先生提出的“化境”,可視為“神似”的繼承和發展,二者雖是一脈相承,但前者將后者推向了更高的高度,也把翻譯從美學的范疇推向藝術的極致。(羅新璋,1984)這種“藝術的極致”正是對譯者進入自由王國狀態的最貼切的評價。“化境”解釋翻譯活動的心理本質,比“神似”更加具體貼切,內涵也更加深厚。文學翻譯中的“化”并不是一個空泛的概念,“化境”也并不是一個難以企及的模糊標準,翻譯的過程正如古老的化學工藝流程“化”一樣,可以分為熔解、提煉、重鑄三個步驟(羅新璋,1994)。事實上,“化”正是文學翻譯的必要過程,而“化境”則是受多方面因素制約的理想標準。翻譯時不能過于遷就原文字面、原文句法,而要熟讀原文,把握好原文的意義和風格。翻譯不僅在于形似,更在于神似。中西文化的差異導致中西思維方式的不同,翻譯時最好保留原文的精神和美學特征,努力做到神形兼備、傳神達意。
許淵沖認為“直譯是把忠實于原文內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實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順的譯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譯方法。意譯是把忠實于原文的內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順的譯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
三、商務英語翻譯中的文化移植現象
翻譯中的文化移植的目的和移植現象各異,最主要的文化移植應該是以讀者的需求為目的,如果只是一味強調“異國情調”而進行異化翻譯——刻意反映異域文化和語言特色——,這樣的翻譯經不起時間的考驗,也不會吸引讀者。無論“歸化”翻譯還是“異化”翻譯,目的都是滿足讀者需求,這種根據讀者需求采取的文化移植方法,即能忠實地再現原文語言文化,又能吸引讀者,在譯入語文本中才能真正起到應有的作用,體現文化移植的存在價值。當然,考慮到中西文化移植現象的多樣性、中西文化移植的目的性以及基于目的而采取手段的多樣性,譯文很難做到百分之百的精度和純度。但是一旦忽視了中西文化移植的目的,這種文化移植經就不起時間的考驗,也就失去了相應的讀者。
英語一直在積極吸收外來詞來豐富自己的詞匯,其中有一些是從漢語中借入的詞匯。如“茶”(tea)、“氣功”(qigong)、“豆腐”(toufu)等。某些外來詞(loanwords)“熱狗”、“黑馬”為漢語所接納,而paper tiger、lose face也已融入英語詞匯中。英語中有些習語在漢語中具有完全相同的表達,如:fish in troubled waters(混水摸魚)、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這是一種文化重合現象,翻譯效果是對等的。對于“不可譯”現象,為消除語義空缺,可采用音譯、意譯、音意兼譯、注釋等方法,作為移植文化手段的一種有效補償。表示樂器、食品、度量衡和貨幣單位等不同民族特有的事物名詞,可采用音譯法來豐富雙語語言,促進雙語文化交流,屬于首選的文化移植方式。
此外翻譯時也采用意譯法來填補語言中的詞匯空缺。對于有很強文化意義的詞匯在翻譯時往往會造成原文語言及文化的空缺,例如“下崗工人”一詞在英語中沒有對應概念,需要采用意譯加釋義的方式來說明。
總之,人們是想通過翻譯手段來認識并了解另一種語言文化,而文化差異是翻譯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并且難以解決的問題。在語言轉換過程中,一定要避免以譯語文化來取代原語文化,最好能夠保留原語“異國情調”,從而展現原語語言及文化。
四、結語
由于英漢文化間存在著重大差異,在處理這些差異時也要靈活地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對此國內外采用了各種行之有效的翻譯方法,如國外學者奈達的“形式對等”和“功能對等”、紐馬克的“語義翻譯”、韋努蒂的“異化翻譯”等;國內學者的“直譯法”、“意譯法”、“神似”、“化境”等方法。總之,翻譯要根據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做出相應的處理。翻譯既要秉承科學精神,又要再現藝術風格,譯作中將之有機融合才能再現原文意蘊。
參考文獻:
[1]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2nd edition) [M]. London: Routledge, 2008.
[2]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1.
[3]李婧劼.從本雅明翻譯思想看譯作與原作的關系[J].外國語言文學,2010(2):108-113.
[4]陸欣.生態批評視域下西部文學中的“羊”書寫[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37-41.
[5]羅新璋.我國自成體系的翻譯理論[A].翻譯論集[C].商務印書館, 1984.
[6]羅新璋.錢鐘書的譯藝談[A].中國當代翻譯自論[C].重慶大學出版社, 1994.
[7]唐建軍.從哈貝馬斯的語言哲學看譯作與原作關系的理性重建[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9(3):43-45.
[8]吳新祥.等值論與譯作定量定性分析[J].外語學刊,1985(1):15-28.
[9]許淵沖.文學與翻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10]張向陽.我國中西文化移植功能觀的回顧與分析[J].求索,2005(07).
[11]李悅.從文化移植看翻譯等值[J].湘南學院學報,2006(01).
作者簡介:王雪玲(1975- ),女,漢族,黑龍江訥河人,高級商務英語翻譯,黑龍江省科研骨干教師,英語語言文學博士,五級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學翻譯與評論、英語專業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