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財政部2014年2月11日推出了《企業會計準則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準則,該準則共分為53條、13章,該準則分別從以下方面對公允價值計量進行了規定:公允價值初始計量、有序交易和市場、市場參與者、公允價值層次、相關資產或負債、估值技術、非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計量、負債和企業自身權益工具的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披露等方面。本文從公允價值計量的基本理論出發,分析了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在企業會計核算中的利弊,并就對公允價值的發展趨勢做出了展望。
關鍵詞: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企業會計核算;應用
一、公允價值概述
1.公允價值的概念
《企業會計準則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市場參與者在計量日發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項資產所能收到或者轉移一項負債所需支付的價格”,從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根據市場基礎計量是公允價值計量的關鍵所在,公允價值計量并不是根據主體計量的。因此我們在采用公允模式計量的時候要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充分考慮到市場參與者在對資產或負債進行市場定價的時候所采用的各種最優假設。公允價值的計量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市價法、類似項目法、預期現金流量法。
2.公允價值的特點
首先,公允價值計量方向明確。從公允價值的定義上看,我國新會計準則下對公允價值的定義基本與國際會計準則相同;從我國公允價值計量涉及范圍上看,在新會計準則下的公允價值的運用主要在金融工具、非貨幣性交易、投資性房地產、債務重組等方面,這點也基本與國際會計準則中在計量范圍方面是基本相同的。在我國會計準則下的公允價值計量是與國際準則具有一致性,方向明確,體現了在會計準則上我國是與國際相接軌的,是具備國際標準的。
其次,公允價值計量運用的謹慎性。在我國新會計準則下公允價值計量已經被廣泛的運用,但其運用應以謹慎為前提,主要表現為:(1)公允價值的計量應具有非向導性。我國新會計準則下,會計要素計量主要采用歷史成本,公允價值只有在滿足相應條件時才可以運用。(2)運用條件較為苛刻。公允價值計量模式運用至少有五方面的要求:第一,要在充分的市場競爭內要有公平的市場交易價格;第二,買賣交易的雙方必須是持續經營而且不存在清算價格;第三,買賣的雙方應彼此了解對方;第四,買賣雙方應以自愿為原則;第五,買賣雙方的經濟利益應該具有極高的透明度,不應存在隱形的經濟利益。
二、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在企業會計核算中的利弊分析
1.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優點
(1)充分體現了會計配比原則
配比原則既要要求收入、成本、費用要在期間配比,同時三者之間的發生也要存在在因果關系,計量屬性也應該是一致的。如果采用歷史成本計量,在計量屬性方面是不配比的,表現為收入的計量標準是按照市場價格,而成本、費用的計量標準是歷史成本。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引用能夠促進配比原則的實現。
(2)有利于企業資本的保全
企業生產經營能力來源于資本,企業再生產過程中會消耗一定的生產能力,為了進行再生產,企業必須將這些能力進行回購,這樣才能保障簡單的再生產持續下去。如果企業運用歷史成本計量消耗的生產能力,就會有可能導致在物價上漲時回購不了原有規模的生產能力。相反,如果消耗是通過公允價值計量的,無論是物價上漲還是下降,企業都可以通過確認合理的交易價格使得的生產力得到回購,企業可以維護自身資本,使生產經營順利進行,更加有利于保全企業的資本。
(3)體現了金融工具的創新
合約是現階段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主要形式,因為并不具備實物形態和貨幣形態,利用歷史成本法并不能進行準確的計量。在運用歷史成本計量時是以合約實施或者取消為前提的,計量的結果實際上是金融衍生工具的累積數字。然而,公允價值計量是不論業務是否發生,只要買賣雙方自愿同意就可形成對一個市場價值的計量。金融衍生工具產生的權利和義務可以通過公允價值計量的方式來體現,也可以向買賣雙方提供有用的市場信息。
2.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缺點
(1)操作性較差
一方面,我國還沒有象西方發達國家那樣具有健全發達的市場體系。很多資產要素的公允價值難以取得。另一方面,公允價值判斷的主要方法是現值技術的運作,而未來現金流量的確定以及投資者要求的報酬率和預測時間的選取等技術目前并不完善。這就導致了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操作性較差。
(2)確定公允價值有較強的主觀性
由于公允價值是買賣雙方對市場價值的判斷,同時由于市場環境的復雜性,導致大量的公允價值只能通過人為的判斷得到。由于信息不暢、商業秘密的保密性等因素的影響,增加了判斷的難度,在判斷的過程由于存在主觀的人為因素,大大降低了會計核算的可靠性。
(3)提供了操控利潤的空間
公允價值的確定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和較差的可操作性,這容易導致管理者利用公允價值的缺點對利潤進行操控,使會計信息失真。
三、公允價值計量在我國的發展趨勢
在發生全球金融危機后,一些學者將公允價值計量做為導致這次金融危機的推手。公允價值計量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但主流觀點仍然認為公允價值有其特有的優勢,在會計核算中應該堅持利用公允價值計量的方法,但應該對其進行更加嚴格的監管、規范。在2001年5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國際兩大會計機構發布了公允價值計量與披露新規范。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標準體系在2014年2月11日,迎來了由財政部正式發布的新成員即《企業會計準則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自2014年7月1日起在所有執行會計準則的企業范圍內施行,并在境外上市企業中鼓勵提前實施。
該準則的推出,不但體現出中國的企業會計準則要保持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持續趨同,也適應目前我國經濟正在朝著成熟化和深度化的方向發展需要,企業會計核算中運用公允價值計量有著其必要性和優越性。在該準則推出之前,在我國現有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中,已經有很多方法和準則涉及到了公允價值,例如在股份支付、存貨、租賃、職工薪酬、資產減值、股份支付、企業年金基金等內容,但是并沒有單獨的規定公允價值計量。《企業會計準則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共分為53條、13章,分別從公允價值初始計量、市場參與者、非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計量、相關資產或負債、估值技術、有序交易和市場、公允價值層次負債和企業自身權益工具的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披露等方面規定了公允價值的計量。這也是我國應該對資產泡沫、金融自由化、商業操守缺失、信用監管不利等問題進行防范的措施,進一步考慮對公允價值計量進行完善,使企業的資產價值得到更好的體現。
雖然該準則目前還需要進行不斷地完善,但我們應該看到企業會計核算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會計信息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可以得到提高,可以更好的反映市場環境。沒有必要因為金融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去質疑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優越性,在我國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進行會計核算起步較晚,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運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時候還需要謹慎,加強內部控制制度,同時也要加強企業內部的監督力度,提升企業會計人員的職業素質,促進我國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更加成熟,不斷提升我國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國際性。
四、總結
綜上所述,在企業會計核算中應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可以大大的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我們要認識到公允價值計量的利弊,要根據現實情況不斷完善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發揮出公允價值計量的優勢。
參考文獻:
[1]胡庭清.非活躍市場環境下公允價值會計計量問題研究[D].湖南大學,2012.
[2]韓同蓮.公允價值計量在我國會計實務運用中存在的問題[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15).
[3]張曉琴.后金融危機時代公允價值計量的優化[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