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深入發展,中部崛起計劃的落實和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建立,安徽省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經濟社會也得以全面發展。但是,由于政治、經濟、文化、地理位置、自然資源等方面存在的較大差異,安徽省各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也呈現出不平衡的態勢,其中,皖北地區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皖江地區經濟發展迅速,地區間的差異也日益顯著。
關鍵詞:安徽?。坏貐^經濟;經濟差異;產業結構;產業轉移
安徽省是地處中國中部的大省,堪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心臟”,其地理位置對于國家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自然的,安徽省的經濟發展也是重中之重的任務。隨著新中國的成立,中國共產黨帶領下的無數人民的探索與創新,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建立和承接產業轉移政策之后,總體而言,安徽的經濟等各方面得到長足發展,社會面貌煥然一新。但是,就安徽省內各地區而言,安徽省的地區經濟發展還是存在較大的差異。
受各種因素的影響,通常,人們會根據自己對安徽省各地區的自然地理位置,社會因素和經濟發展情況將其進行劃分,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劃分方式就是:將安徽劃分成皖北地區,皖西地區,皖南地區和皖江經濟區。現在,將分別對它們進行闡述。
一、皖北地區
皖北地區在地理區劃上一般指安徽省淮河以北的地區,共有淮北、淮南、阜陽、亳州、宿州、蚌埠等縣市,總面積4.2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29.9%;總人口約2840.8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42.1%,人口密度較集中。
近年來,皖北地區的經濟發展相對于安徽省全省或是另外幾個經濟區來說,相對比較落后,并且,就發展速度來說,也比全省速度慢,皖北的綜合經濟效益與居民收入都低于全省水平,主要表現在:皖北的財政收入水平不高;企業的效益水平低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另外,皖北整體的固定資產投資力度不大,投資后勁不足,投資規模受到限制,相對于地區內急需快速解決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升級和縮小地區間經濟發展差距的問題,皖北的經濟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那么,皖北經濟發展存在哪些約束性問題呢?皖北經濟的發展,又存在怎樣的優勢呢?
皖北地區經濟發展受阻最根本的問題在于:地區經濟總量偏小,人均收入水平低,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為經濟發展所提供的資金,技術,人才缺乏。主要表現在:皖北的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結構的層次偏低,不管是農業還是工業,都還只是停留在初級化階段。在農業方面,大部分還是發展種植業,種植面積較廣,但是,與種植業緊密相關的農產品加工業卻沒有得到良性發展,產品附加值利用能力不足。在工業方面,工業結構的相對傳統化是其主要制約因素,皖北的工業發展主要依賴的是資源,但是,卻極少注重科學技術在工業發展中的作用。更甚的是,皖北的第三產業發展尤為落后,甚至可以說還處在初級階段。另外,皖北吸納外來資金受阻,資金來源單一缺乏,且政策影響遠低于皖江地區。這就導致,皖北在安徽的經濟發展中是屬于落后的。但是,皖北也有很多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
1.皖北地區有著極其豐富的能源礦產資源,尤以煤碳資源最為豐富,占全省的90%以上。
2.皖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農產品基地,農產品種類多,數量大,農產品資源也極為豐富。
3.皖北人口相對密集,勞動力人口充足,而且低廉,潛在市場廣闊。
4.隨著“861”計劃的實施,縣域經濟的發展,皖北的“后發優勢”極為明顯。這些,都為皖北的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
二、皖江經濟區
皖江地區一般是指長江流域安徽段的兩岸地區,覆蓋地域包括安慶、蕪湖、池州、銅陵、馬鞍山等城市,覆蓋地域廣闊,水陸交通發達。皖江經濟區的經濟發展在全省乃至全國發展速度都是極為迅速的,而且,發展水平在全省的幾大區域內都較高,是安徽經濟發展的精華之所在,同時,皖江地區的產業結構轉型也是安徽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隨著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建立,皖江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換句話說:皖江經濟區最主要的發展取決于皖江城市帶的發展。安徽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滁州、宣城8市全境,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區和舒城縣,共59個縣(市、區),土地面積7.6萬平方公里,人口3058萬人。
皖江城市帶人口稠密,勞動力資源豐富;交通便利;區域內高校偏多,為區內科技、經濟的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受國家政策和經濟條件的影響,資金吸納也更為便捷,資金來源廣;基礎設施相對先進,靠近大城市,產業結構較優化,為經濟的發展提供助力。
國家承接產業轉移的政策是皖江經濟區又好又快發展的歷史性機遇,同時,地區內的豐富勞動力,人才,科技,交通等優勢也是皖江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而皖江地區強大的市場潛力更是吸引了無數外商投資,加劇了皖江的發展,使得皖江經濟區成為安徽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
三、皖西地區
皖西是安徽省西部地區大別山區一市五縣的統稱,區內風景秀麗,旅游資源豐富。但是,就目前皖西經濟的發展而言,明顯是競爭力不足,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發展速度滯緩。
皖西現階段經濟的發展主要集中在農業和工業方面,并且,就相對其他區域而言,皖西發展農業和工業的優勢也基本屬于沒有,皖西地區大部分是山區,土地不集中,不適宜發展大規模的機械化農業;農產品加工產業的發展也受到約束;區內的高等院校較少,人才缺乏,交通受阻,外資難引,是皖西發展工業的劣勢之所在,同時,皖西地區的旅游業又受交通等條件的制約,也沒有充分發揮它的優勢,這就導致皖西的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緩慢。但是,皖西地區同時也是“長三角”的腹地,也受承接產業轉移的輻射影響,是承接產業轉移的前沿地帶,有其經濟發展的獨特優勢吸引外資,吸納人才,改善基礎設施,優化產業結構。那么,我們又該如何做呢?
皖西的經濟發展要充分發揮其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和礦產資源。皖西的旅游資源使得其其穩占安徽六大旅游區之一,區域內小吊酒、六安瓜片、皖西白鵝、霍山石斛更是聞名天下。并且,皖西的資源也是極其豐富的,就已經發現的礦產資源就有40多種,礦產種類多,總量大,而且,區內蘊藏豐富的中藥材,稀有動物、植物,發展后勁大,前景可觀。
四、皖南地區
皖南地區一直是省內重要的經濟政治文化區域,區內物產富庶,人文薈萃,歷史文化悠久,更是以“江南魚米之鄉”著稱。皖南地區可以分為沿江地區和皖南山區,沿江地區由于其便捷的交通和區位優勢,第二產業的發展迅速,而皖南山區則依托其豐富的旅游資源發展第三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皖南地區發展的現狀是:沿江地區經濟發展迅速,產業結構也日趨合理,產業層次逐步提升。這主要依附于沿江地區較好的產業基礎,便利的水陸交通,豐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潛力巨大的市場來承接長三角的產業轉移。
皖南山區的發展前景是廣闊的,但現狀還有待改善。現如今,山區的人們還是以種植業為主,發展了旅游業,人們的收入水平不高,經濟發展緩慢,基礎設施不完善,產業結構更是不合理。發展比較落后。那么,如何使皖南山區得以快速發展呢?
皖南地區有聞名中外的皖南古村落、新安文化、廬州文化等旅游文化,皖南山區應著眼于自己的優勢,發展旅游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建立全省乃至全國的旅游景區。更可以將發展旅游業與農業相結合,創造出一套適合皖南獨特風情的經濟發展理念。
隨著改革開放和中部崛起戰略的深入貫徹,以及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建設,皖江地區乃至安徽省都面臨著全新的機遇和挑戰。事實也證明,確實是如此,安徽省的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但同時,因為各種原因,也導致了安徽省經濟發展的日趨不平衡。當前,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在局部地區迎接機遇,獲得發展的同時,帶動全省經濟的平衡、穩健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明明.皖北地區經濟發展分析及對策.百度文庫,2015-9-6.
[2]汪大正.皖江城市群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安徽大學,2007.
作者簡介:張雅(1991- ),女,漢族,安徽安慶人,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2012級本科生,經濟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