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紹了中國金融服務貿易發展現狀,采用貿易競爭力指數,對中國與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8個代表性經濟體的金融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進行比較分析,在分析基礎上提出應增強金融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建立科學完善的國際化金融人才培養機制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金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
一、中國金融服務貿易的發展現狀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服務貿易發展速度加快,以金融業、計算機傳輸、信息服務業和通訊行業為代表的新興服務貿易迅速崛起,成為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有力支撐以及衡量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金融業是全球經濟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產業的發展帶動了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增長,2005年世界金融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為2179億美元,2014年增長至4172.7億美元,10年間增長了191%。
近年來,中國金融服務貿易發展較為迅速、出口穩步上升。2005年我國的金融服務出口是1.45億美元,2014年增加到45.3億美元,增長了3124%。2005年中國金融服務貿易是逆差,從2012年開始到現在金融服務貿易呈穩定的順差態勢,雖然絕對量不是很高,但整體趨勢向利好方向發展,這說明我國金融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有一定提高。下面本文將利用貿易競爭優勢指數來分析說明中國金融服務貿易競爭力的變化和在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競爭中的地位。
二、中國金融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國際比較
本文選取美國、中國、德國、法國等8個經濟體進行國際比較,采用貿易競爭力指數(TC)來分析這些國家或經濟體金融服務貿易競爭力現狀及其在國際上所處的地位。金融服務貿易TC指數是一個國家金融服務進出口差額與金融服務進出口總額的比值,可以說明該國是金融服務產品的凈出口國、凈進口國以及相對規模,用來衡量一國或地區金融服務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貿易競爭優勢指數的取值范圍為[-1~1],當指數趨近于0時,該國金融服務貿易競爭力接近國際平均水平;指數大于0,具有競爭優勢,指數值越接近1,競爭力越強;該指數小于0,具有競爭劣勢,指數越接近-1,競爭力越弱。
計算結果顯示,2005年-2014年美國、英國、德國和中國香港的金融服務貿易競爭力指數一直為正值,考察期這4個經濟體的金融服務貿易均為凈出口,具有競爭優勢,美國、英國的金融服務貿易表現出了極強的競爭優勢。
2005年-2014年,美國TC指數一直在0.5以上,而且呈上升趨勢,2009年開始超過0.6。2014年美國金融服務出口達到872.64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21.88%,金融服務貿易順差高達675.89億美元。2005年-2014年,英國的金融服務貿易競爭優勢TC指數均在0.6以上,TC指數在考察的所有年份都超過了美國,2014年英國金融服務出口為757.6億美元。美國和英國金融服務貿易具有極強的競爭優勢,原因主要在于:其金融市場高度發達、擁有地區性乃至全球性的金融中心,能集聚全球金融資源;資本跨境流動便利,金融市場的開放性高;大型跨國金融機構數量和規模均居全球領先地位。超強的金融資源控制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使其能夠通過其遍布世界各地的金融網絡和金融機構為客戶提供服務,實現更多的金融服務產品出口,而且出口的金融產品附加值也更高。
中國香港的金融服務貿易競爭力緊隨其后,排在第三位。2014年金融服務出口達到170.96億美元,十年間增加了273%。香港的TC指數在考察期一直保持在0.5以上,但2008年金融危機后其TC指數從0.6跌至0.5。與美國和英國相比,香港在金融服務出口絕對量上有一定的差距明顯,2014年金融服務出口為171億美元,這其中的原因應該是香港經濟雖然高度服務化,但缺少高端制造業的協同支撐。
日本和德國的金融服務貿易競爭力比較接近。2005年-2014年,日本和德國的金融服務貿易TC指數均呈下降趨勢,日本從0.304下降至0.152,德國從0.359下降至0.154。日本和德國的金融服務貿易均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但不明顯。德國金融服務貿易規模明顯超過日本,是排在美英之后全球金融服務貿易的第三大出口國,德國在全球金融服務市場中所處的地位也比較高,這與其完善的管理機制以及多管齊下的發展促進政策密不可分。為改善企業融資環境,德國政府在稅收上對支持科研的公益基金給與優惠,鼓勵基金會吸納私人資金。德國制造業與金融業相融合,其制造業在全球的強大競爭力是金融業在全球競爭力基礎。
中國的金融服務貿易競爭力與韓國處于同一水平。2005年-2014年,中國的金融服務貿易競爭力TC指數一開始是負值,然后慢慢接近于0,說明我國金融服務貿易競爭力劣勢逐漸下降,競爭力緩慢上升,并逐漸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我國金融服務出口2005年至2014年10年間增長了3124%,2005年中國金融服務貿易是逆差,2012年開始到現在金融服務貿易呈穩定的順差態勢,雖然絕對量不很高,但整體趨勢向利好方向發展。但中國金融服務貿易存在一定的問題,金融服務業創新不足,金融服務產品與客戶的要求差距較大,金融服務業人力資源匱乏。
韓國的金融服務貿易TC指數下降明顯,從2005年的0.533下降至2014年的-0.09。世界經濟論壇2013年報告指出:金融市場是韓國國家競爭力的三大弱項之一。2013年,韓國最大的金融公司KB金融集團在全球銀行中的排名僅為第68位,而十年前與其資產相當的英國的渣打銀行成長迅速,2012資產達到6365億美元,是KB的兩倍。韓國金融投資協會調查顯示,2013年,全球50大投資公司中,沒有一家在韓國設立全權負責東北亞或亞洲地區事務的地區總部。
三、制約中國金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因素
1.監管部門缺乏必要的靈活性,金融服務創新能力較弱
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動力,金融創新能提高金融市場的運作效率,降低金融機構經營活動成本,資產和盈利的增加,進而提升金融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我國的金融業缺少創新,原因主要在于:金融監管與國外監管方式相比,缺少靈活性。國外的金融監管機構鼓勵金融產品創新,而我國則是否定的多、肯定的少。中國監管過度導致金融創新成本較高。與外資銀行相比,中資銀行創新能力較弱,金融服務產品發明專利處于比較劣勢,開發的金融產品層次不高、基本上處于簡單模仿階段。各商業銀行缺少個性化的、有特色的產品和服務,與國際客戶的需求還有很大差距。
2.擁有國際化能力的金融人才匱乏
與美國、英國、日本等擁有國際知名金融中心的國家相比,我國金融人才發展的大環境不夠優化,金融人才培養和教育模式落后,傳統教育體制下的金融人才培養很難滿足金融企業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
四、提升中國金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1.增強金融企業的創新能力,提高金融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
發達國家金融服務貿易競爭力迅速提高的國際實踐表明,金融企業的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起到了重要而且關鍵的作用。我國應該在改造金融行業外包和業務流程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快從網絡營銷向自主研發環節的延展,提高我國金融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新產品開發能力,提高金融服務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以提高金融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
2.建立健全國際化金融人才培養機制,提升金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
我國應建立健全金融人才培養機制,培養國際化、復合型的金融人才。國際化、復合型金融人才應該具有開發新產品、對金融產品進行國際定價和對跨國風險進行管理的能力,應該具備投融資、會計以及信息科技知識。我國應該借鑒發達國家大型跨國金融公司發展的經驗,完善國際化金融人才培養機制,培養具備跨文化溝通能力,具有全球視野,能熟悉運用國際金融規則獨立開展跨國金融活動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WTO數據庫.
[2]中國服務貿易指南網.
[3]商務部網站.
[4]王鐵山.中國金融服務貿易在東亞和世界市場中競爭力分析[J].亞太經濟,2008(4).
[5]王蕾.淺析我國金融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J].商業經濟,2008(11).
[6]邊昌.我國金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金融經濟,2007(22).
[7]殷鳳.國際服務貿易影響因素與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9(2).
[8]王靜.中美金融服務國際貿易競爭力對比及啟示[J].國際經貿探索,2008(4).
[9]韓景華.中國金融業國際競爭力分析[J].金融與經濟,2008(1).
作者簡介:沈子傲(1990- ),男,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經貿與會展學院碩士研究生;韓景華(1967- ),女,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經貿與會展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