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發展和多元化價值觀的沖擊,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招聘人才時,對其職業素養、職業道德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中職院校在人才培養中更加注重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使學生既能夠擁有較高水平的職業技能,又具備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積極進取的職業道德。
關鍵詞:中職教學 職業道德 校企合作
人力資源部門及招聘網站的相關統計資料顯示,如今企業對員工職業道德素質極為關注,甚至成為衡量員工是否具有崗位勝任力的關鍵因素。然而反觀中職院校而言,多數學生對職業道德重要性的認知程度不高,沒有明確的角色定位,對一線工作的思想準備不足,造成自己期望與工作實際不相符,進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職業規劃。
一、校企合作對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需求
從培養人才的責任和義務視角來看,中職院校是培養人才的主陣地,是國家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的校企合作多是學校主動尋求發展而聯合企業的教育模式,這種合作模式從理論上講,最終受益的是學校、學生和企業三方,而在實際的校企合作模式運行中,由于企業的參與度不高,學生職業規劃不明晰,造成最終的受益方只有學校和學生,企業并未獲得期望的利益,進而使得企業對于校企合作的意愿不強烈,最終是校企合作偏離了本質目標和期望。校企合作偏離的關鍵因素之一是學校培養目標與企業需求不對接,職業道德培養的缺失則是其中至關重要的部分。
二、探索學校、企業、社會相結合的職業道德教育體系
中職院校教育的目標是使學生畢業后能夠順利進入企業,并迅速適應企業崗位,在適當的崗位上完成自己的職業規劃和職業發展,這就使得中職教育不能脫離社會和企業環境。社會方面,充分利用社會輿論的引導作用,提高對職業道德的評價和認同,建立良好的職業道德輿論環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社會要從各方面增加對中職學生的認同感,給中職教育提供足夠的便利,對中職學生的成長過程給予重視和關注。
作為直接培養就業者的教育機構,中職院校要加快自身與社會發展和企業發展的對接,制定針對性的人才培養目標體系,根據社會需求和企業需要制訂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個體了解,幫助學生了解和理解所要從事的行業的職業道德要求,培養他們具備初步的職業道德判斷和推理能力。企業與中職院校建立更深層次的校企合作模式,使學校、學生、企業之間建立明晰的互助關系,一方面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輔助完成中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
三、提高校企合作下的職業道德教育針對性
首先,借助校企合作模式,為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提供真實的職業環境。人的道德素養是在不斷解決道德沖突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需要真實的職業道德環境才會對學生職業道德的養成產生實質的作用。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職院校老師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時,能夠將具體的企業文化、企業風氣、企業氛圍、企業職業素養直觀地展現給學生,使學生在這個氛圍中產生內心體驗,有助于學生將職業道德自覺地轉化到職業行為中,內化成為學生正確的職業信念。比如企業聘用人才的標準、優秀員工的評審標準、企業規章制度等,都能對學生產生直接的影響作用。
其次,體現中職教育的職業性和實踐性,強化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職業道德培養。中職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以職業人才培養為主要目的,其強調職業性和實踐性。將校企合作引入更深層次,將學生的理論學習、技術應用能力、就業競爭力與企業緊密聯系起來,通過學校和企業雙向介入,給學生提供真實的企業工作經歷,使他們在企業工作的過程中不斷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最終構建正確的職業道德體系。
再次,采取多種培養模式,加強校企合作模式下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中職院校與企業建立互動式的培養模式,實現雙方合作的共贏。一方面師生到企業一線進行實踐教學與工作,體會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聘請企業優秀員工來學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傳授工作經驗。要體現校企合作的雙贏,從學校方面,可向企業提供科研技術支持、定向培養學生、提供企業員工培訓和深造等;從企業方面,可向師生提供實踐工作機會、向學校推薦優秀員工進行職業教育等。
因此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學生職業道德培養,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校企共同制訂職業道德教育計劃、課程設置、考核標準等;二是增加校企人員來往,相互感受、接受企業道德要求與企業道德教育;三是安排學生到企業實地體驗職業道德要求;四是增加學生與企業員工的交流,增加學生對職業道德的理解;五是校企合作制定學生職業道德考核標準,并作為學生畢業、企業入職的重要參考。
參考文獻:
[1]黃素梅.校企合作視域下中職德育創新的探索[D].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4(5).
[2]王玉芝.試論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院校的職業道德教育[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
(作者單位:大同煤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