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前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比義務教育,學前教育的支撐體系顯得零散脆弱,與其重要地位、任務和作用極不相稱,學前教育仍然是各級各類教育中的薄弱環節。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學前教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學前教育發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本文就中等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建設提出了 改革建議和實施策略。
關鍵詞:中職 學前教育專業 人才培養模式 課程體系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就加快職業教育發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必須高度重視、加快發展。這對新形勢下職業學校學前教育的專業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社會需求
近年來,我國學前教育雖然得到了大力發展,但幼兒園專任教師配備仍難以滿足現實需求,待遇、社會地位等因素困擾著幼兒教師群體的未來發展。據調查,大連市民辦幼兒園教師月工資在1300元至1700元之間,公辦幼兒園合同制教師月工資在1700元左右。北京市普通合同制幼兒教師的月工資也僅有2000多元。在南方相對發達地區如廣州、深圳、珠海等地合同制幼兒教師最高月工資僅在3000元至3500元之間,幼兒教師已經成為低收入群體。
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填補了本科層次師資不足的空缺,而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又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較高的職業素養和現實的就業定位,能夠承擔起幼兒園保育和教育的雙重職能,完善的成人教育也為其學歷提升提供了保障,這就為中職學校開辦學前教育專業拓寬了空間。
二、構建“校·園合作三階段”人才培養模式
深化校·園融合,探索并實施“校·園合作三階段”人才培養模式。“校·園融合”是通過在學校內部與幼兒園合作共建對外服務性實訓幼兒園,使學生在校內(頂崗實習前)就能夠在真實的幼兒園環境下,進行工作情境下的教學實踐學習,感受行業文化,學習知識技能,體驗崗位實踐,真正實現教學內容與崗位內容、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的交融。
通過實施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在學校教育環境中,通過課堂學習獲得崗位標準所需的文化知識及思想道德素質,經過校內的“校·園融合”的實習實訓教學,進行了崗位見習,掌握崗位實操技能,完成了頂崗前的崗位培新,在此基礎上學生進入幼兒園頂崗實習,通過行業的實際教學環境的教育實踐,強化學生職業道德的養成和職業能力的提高。
三、課程體系改革
在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依據課程體系構建框架和培養目標要求,形成以活動項目為主要內容的培養綜合職業能力的課程體系。通過課程體系的建設工作,圍繞幼兒教學活動項目,使學生具備了相應的專業知識、技能和素質。
優化“公共課程+核心課程+教學項目”課程體系,進行教學資源的開發,開發教學軟件,開發多媒體課件,編寫校本教材,打造核心精品課程。在進行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與行業專家共同制訂教學計劃、課程標準,建立教學資源庫,實現電子教案、多媒體課件、實訓項目、教學案例、考核試題等資源共享。通過課程體系建設工作,使學生能夠掌握音樂、舞蹈、鍵盤、美術、保教、制作等幼兒教師基本技能。
四、“幼兒教學活動導向”教學模式改革
實行“幼兒教學活動導向”教學模式改革,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采用項目教學、模擬教學、場景教學等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對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感性認識。整體規劃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幼兒模擬實訓室、舞蹈實訓室。校內實訓幼兒園包括:美工技能訓練室、奧爾夫音樂室、仿真幼兒園活動室、蒙臺梭利觀察實訓室、微格教室等。同時把實訓基地建成專業群內共享、共融的綜合性校內實訓基地,營造良好的職業氛圍和環境,為學生適應崗位需求提供保障。
五、評價模式改革
構建校內評價和社會評價相結合的全面多元化評價體系。由用人單位、行業協會、學校多方共同參與的評價方式與評價機制,加大企業、行業對學生的評價力度(由原來評價比率40%提高到50%),構建多方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采取單項評價與綜合評價相結合、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建立人才需求、人才質量、專業人才的適應性等信息收集和反饋系統,形成人才培養與生產需求之間的主動適應和不斷更新機制。
六、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運行機制建設
實行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全程參與專業建設的校·園合作運行機制,密切與大連市托幼協會的合作,與行業共同構建“校·園結合三階段”人才培養模式,共同開發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在專業建設委員會的全程參與下,校·園共同商定學生頂崗實習的教育與管理事宜,從而形成了校·園融合的良好合作機制。
(作者單位:大連女子職業中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