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職業教育以培養高技能和實踐型人才為特色,因此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理念應突破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觀點,著重以學習者為中心,注重學習內容的實用性和真實性。而源于古希臘“啟發式問答法”的案例教學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都可以滿足職業教育的教學目的。本文通過介紹案例教學的理論以及目前案例教學在我國職業教育中應用的現狀,闡述了案例教學法在高等職業教育應用中需要解決的相關問題,并認為,通過實施真實的案例教學,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習者的合作能力、組織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提供新的教學發展思路。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 案例教學 教學環節
一、案例教學法的理論分析
案例教學法亦稱個案教學法,是一種由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 研擬出的,在當前管理學界、政府部門、企業、大學等機構用于培訓的一種教學方法,其宗旨為“搭建起實務與理論的好橋梁”。案例教學的核心是以案例為基礎,通過對案例的描述和分析,找出案例的關鍵問題并解決問題。教學所用案例都是模擬真實商務活動和場景,要求學習者運用交際、決策和分析能力將所學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在實際操作中學習并強化知識和技能,并且案例教學強調能力的培養勝于知識的獲得。在此,教師主要起指導、監督和促進的作用,學習者要充分發揮主體作用,采用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在互動活動中選擇適當的行動方案。
二、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與案例教學的契合
國務院于2010年7月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到2020年要形成適應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國家對職業教育的發展提出的這一要求和方向,也為職業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提供了指導。筆者通過研究發現,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與案例教學無論在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都有契合,將案例教學引入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滿足其教學特點,符合高等職業教育培養職業型、技能型和應用型的人才的要求。
教學方法即教法和學法的統一,教法依據學法確定其教的針對性和可行性。案例教學所依據的認知主義、聯結主義、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等現代學習理論強調以人為本、以學習者為中心、自主學習、合作和互動學習等,主張學習者在用中學(learning by doing),并且為了運用而學(learning for using)。
另外,案例教學法強調學習者利用既有的知識和技能在情景化的(contextualized)環境下,通過與真實業務相關的具體內容學習語言、知識和技能,學習者需要運用交際和團隊合作技能完成既定任務。因此,案例教學是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結的體現,符合高等職業教育中企業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方向,即動腦與動手相結合的高技能、實踐型人才。
三、案例教學在高等職業教育中應用的現狀及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
隨著高等職業教育辦學理念水平的逐步提高、資深職業經理人加入高職院校教師隊伍以及教育教學研究的深入,案例教學越來越多地應用于高等職業教育,被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所采用。教育工作者逐步認識到提倡案例教學的重要性,案例教學已經成為高等職業教育中基礎課程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是專業課程教學的主要手段和實踐性課程的中心環節。
然而,受傳統教育教學觀念的影響,案例教學在職業教育教學的應用遇到了極大的挑戰,因此需要解決如下問題。
1.教師的專業素質與角色轉換問題
為滿足這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需要,教師需要既精通并熟練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又要有專業學科的教育背景。同時,教師需要轉換角色,從傳統教學中知識的傳授和灌輸者轉換成課堂實踐的指導、監督和促進者。教師不再有標準答案,而是引導學習者主動思考和探索解決問題的多元方法。
2.學習者的素質和素養問題
案例教學對學習者也有特殊要求。學習者除了要在專業知識及技能方面具備一定的儲備之外,還要能夠讀懂長篇的案例,進行嚴肅的討論。同時,學習者還需具有一定的團隊意識和積極參與討論的態度,拋棄傳統教育中被動等待教師提供答案的心理,養成預習案例、自主搜索資料、獨立思考和合作解決問題的習慣。
3.教學環境的調整問題
傳統的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通常是教師站在黑板前面,學習者坐在固定座椅上,面對教師聽講。由于案例教學大大有別于傳統教學,因此,Piotrowski指出了調整并優化學習環境的必要性。Welty也提出,最理想的教學環境應該是U型設計,這不僅有利于大家面對面交流,而且方便引領討論的人對活動實施控制。另外,他還建議使用旋轉座椅、在兩面墻都掛上黑板、教師面前放一個小桌子等。因此,需要調整傳統的教室或者使用小型會議室等以利于案例教學的開展。
4.評估方式的調整問題
鑒于案例教學以學習者集體參與討論為主,不提供唯一的答案或標準答案,并且學習者需要完成多種形式的任務,因此,在質和量方面對學習者的表現進行評估不能遵循傳統教學的單一評估方法。Welty提倡對學習者的持續參與活動進行評估。Jackson也建議通過自我評估、同伴反饋、教師反饋以及個人日志等方式進行評估。
四、對案例教學法應用的思考
鑒于目前我國案例教學法應用于高等職業院校的現狀,筆者提出以下思考。
首先,教師角色的定位與教學觀念應該發生轉變。由于采用案例授課的教師充當著多種角色,如組織者、協調者、監督者、評估者或顧問等,但其主要角色還是作為促進者,對其授課技巧的要求甚至要高于對其知識的要求。因此,教師要針對不同的角色采用不同的授課技巧,實現教師與學習者以及學習者之間的充分互動,即交際式教學,因此教師在此方面需要經過專門的培訓。另一方面,案例教學是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方式(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案例教學的課堂應以學習者為中心(focus on the learner),給學習者以極大的施展和發揮其知識和技能的空間,因此需要徹底轉變傳統的教師“一言堂”觀念。
其次,教師應該在課前做好充分的調研和準備工作。為了順利開展案例教學,教師應該幫助學習者做好心理準備,如教師可以事先將案例教學的特點介紹給學習者,鼓勵學習者大膽表達、勇于挑戰權威,積極參與討論甚至辯論,放棄怕“丟面子”的心理。同時,教師應該讓學習者在案例教學前了解背景或相關知識,這也有助于學習者的心理準備。在課前,教師可以適當地向學習者介紹與案例有關的背景知識、概念、基本原則等內容,或以作業的形式布置學習者查找相關內容,這樣做還有助于案例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另外,設計15分鐘左右的與案例密切相關的熱身問題(warm-up questions)不僅能夠幫助學習者強化對案例的記憶,而且有利于之后討論活動的順利進行。
再次,教師應該及時對學習者參與案例教學活動進行動態的反饋。由于案例教學以任務為導向,教師對學習者任務的履行情況要特別關注,重點強調任務履行的過程(process)而非問題的解決情況(solution),這一點不同于傳統教學強調結果而忽略過程的特點。此外,由于案例教學涉及很多動態的環節,如討論等。因此,對學習者完成任務的表現所做的反饋和評估不應只是靜態的,也應該是動態的(ongoing assessment),不應局限于以學習者的總結報告為評估標準,而是要動態地觀察、跟蹤每個學習者在參與案例前、期間和之后的表現。
最后,教師和研究人員應該選擇和編寫適應高職院校教育的案例教材。目前我國高職院校選用的教材基本都是國外跨國公司的案例,有些并不適合我國企業的實際情況,而教材的適用性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進而關系到人才的培養。因此,教師應該就此展開大量的調查和研究,選用和編寫適合我國高職畢業生未來就業企業的真實案例,形成案例庫,并及時更新,使案例更具時效性,以便學習者在真實的情景下進行操練、探索和研究。
五、小結
隨著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重視程度的提高,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在近十年內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其發展現狀與其應發揮的作用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存在著嚴重的“低專業對口率”和“高就業失業率”現象。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高等職業院校開設的專業理論課與學生畢業后就業的關系不大,即理論脫離實踐,缺乏一定的實用性,與就業企業的需求脫鉤。而基于真實企業情景的案例教學法強調自主實踐、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注重對學習者交際、決策和分析能力的培養,符合企業對人才的要求,符合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因此提倡采用案例教學法改革傳統的高等職業院校教學理念,使高職教育更加符合國家對其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蔡瑞林,張冠蘭.案例教學在高等職業教育中的理論與實踐[J].內江科技,2007(8).
[2]董玲.英語課堂活動教學法的研究——淺談商務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案例教學法”[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12).
[3]蔣秀娟.案例教學法與商務英語課堂[J].國際商務研究,2013(6).
[4]王玲.高等職業教育中的案例教學[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05(2).
[5]周海昕.商務英語案例教學研究與實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13).
(作者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