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只注重演奏曲譜而不注重音樂情感的培養是在學前專業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本文提出,教師應該明確教學方向,在重視學生彈奏技巧的同時,要加強學生對音樂的情感培養,讓學生擁有豐富的情感體驗,這樣才能使他們對作品的內涵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演奏出作品的原汁原味,真正做到的“聲情并茂”,從而喚起聽眾的共鳴。
關鍵詞:手風琴 情感體驗 情感培養 綜合能力
手風琴作為一種傳統的和聲樂器,它優美的音色深受人們的喜愛。但是同一首樂曲,同樣是手風琴,不同的學生演奏時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效果,這是什么原因呢?在實際教學中,有些學生把反復練習一首曲子,攻克難關,終于能夠完整地彈完這首作品,看做成功。但其實他們只不過把樂譜上的音符都彈出來了,談及對音樂的理解、認識,他們一概不知,更不用說對音樂的表現和想象了。筆者認為,手風琴演奏的目的不僅僅是表現技巧,而是需要牽動聽眾的心,把聽眾帶到音樂中,達到以情動人的目的。以下是筆者在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培養情趣,以趣引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即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才能愛學、樂學、善學。教師引人入勝的導語,能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帶領學生在最短時間內進入課堂的最佳狀態,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如筆者在講《為幼兒歌曲配伴奏》一課時,是這樣精心設計教案,導入新課的:讓學生一起演唱一首幼兒歌曲《閃爍的小星星》,先讓學生自己唱一遍,然后伴隨學生們的演唱配上了動聽的手風琴伴奏,頓時提高了學生們的演唱欲望,學生們的表現力也被挖掘出來,讓學生明顯感受到不同的效果。然后問學生:演唱歌曲的時候,有伴奏和無伴奏的效果一樣嗎?說說你的感受。學生們立刻對手風琴的伴奏課有了明顯的興趣,從而為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又如,在學習兒歌伴奏的音型時,分別用兩種不同的伴奏音型彈奏兩首幼兒歌曲,讓學生來判斷哪一種是齊奏型,哪一首是分解型,并說說彈奏的不同之處。目的是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她們獨立思考,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躍躍欲試的沖動。
以上兩個例子都是簡單的一句話,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喚起了學生對知識技能探求的欲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正是教學的良機,為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創造了良好的氛圍。
二、創設情境,以境生情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美的音樂能給人帶來無窮的想象與歡樂。因此,在教學中首先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基本情緒和音樂的發展變化,聯系有關的生活體驗,喚起聯想、想象中的形象,幫助學生感受音樂的藝術美,進而領悟其情感內涵。因此,在教學中,筆者通過多媒體教學,創設情境,把生動的畫面、鮮明的色彩、形象的聲音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身臨其境,從而激發起學習的欲望。對于每一首樂曲,都要通過教師的范奏、管弦樂隊的演奏、多媒體的播放等形式,使學生感受到音樂的美妙和意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如在學習樂曲《多瑙河之波》這首作品時,邊讓學生欣賞管弦樂隊的合奏、邊欣賞多瑙河的視頻畫面,在強烈的視聽效果刺激下,每個人都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千變萬化的圖文信息不斷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正讓學生主動學起來,并能在輕松愉快的教學中完成學習任務。又如,在伴奏課中,精心設計了《你彈我演》的教學情境,這一環節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分工合作,有伴奏、有演唱,還可以有伴舞等形式,這種邊彈邊演的情境,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互相配合,互相補充,伴奏課的學習效果顯著提高。
三、激勵聯想,以情啟情
良好情境的創設,能啟發學生的想象,發展學生的思維,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音樂作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作靈感。這一階段要讓學生的審美要求不僅停留在感官上,而且要通過對作品的速度、力度以及對作品的風格、特點等因素的掌握和處理,引起不同情感的反應。所以,在這一階段,首先給學生介紹作品的風格、曲式結構,進而分析不同樂段的力度和速度的處理,使學生對作品產生形象認識,同時,通過老師的語言講解和示范,讓學生親身去感受作品的快、慢速度以及強弱的處理,從而達到演奏的以情動人。如在上《瑤族舞曲》一課時,先通過多媒體播放一段瑤族的風土人情及文化藝術短片,讓學生了解瑤族這個少數民族的地理環境、風土人情及服飾等,然后與學生共同分析歸納每個樂段所表現的內容,應該用什么樣的速度和力度去表現。然后再進行演奏時,學生就會很投入地表現,仿佛自己就是一個盛裝的瑤族姑娘,節日之夜,長鼓奏響,身著盛裝的瑤家兒女聚集在銀色的月光之下,婀娜多姿,翩翩起舞。隨著主題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姑娘紛紛加入舞蹈行列,活潑歡快的主題曲又恰似一群小伙子情不自禁地闖入姑娘們的行列,表現了能歌善舞的瑤族人民的生活情貌,這樣學生就會用心去演奏,用情趣抒發自己的內心情感。達到以情動人的目的。通過啟發,使學生產生聯想,進而發展創造性思維。
四、以美育人,以情激情
音樂是一個特殊的語言,通過音樂創造場景和氛圍能使學生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體會到美的意境。在這一環節中,采用器樂、繪畫、舞蹈、演唱、故事等學科整合的方法來進行。如在講授演奏《春節序曲》一課時,在學生能夠有感情地熟練演奏后,把學生編成幾個小組,分別用器樂合奏、舞蹈表演、繪畫、朗誦等形式展現人們在傳統節日里熱鬧歡騰、喜氣洋溢、敲鑼打鼓、載歌載舞的場面。在這個整合過程中,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了學生在此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成為知識構建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同時,教師轉變成了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咨詢者。又如,在講解手風琴伴奏課中,讓學生分小組設計一個小板塊欄目《快樂幼兒園》,根據所伴奏的歌曲題目可以以伴奏、伴舞、講故事、簡筆畫等形式展現歌曲的內容。使整個課堂融入了歌、曲、舞、畫的藝術境界中,無形中給了學生美的熏陶與感染,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提高了學生想象力及口語表達、創編等綜合能力。
“情動與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感教育是審美教育中極為重要的因素,而音樂藝術本身就是一門情感藝術。學生在音樂的喜怒哀樂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通過情感的體驗,培養自身的審美情趣,使自己具有初步的感受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因此,通過情境、情趣、情感的教育和培養,手風琴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樂曲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學生的音樂潛能,激發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藝術美的感受、表現和創造。總之,在手風琴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態,精心設計,使學生能自然進入教學所需要的感情氛圍,領略樂曲中蘊含的情感,使他們在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中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施政.藝術教育創新論叢[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5.
[2]肖珂.藝術教育創新論叢[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大連女子職業中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