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一步推進外匯市場改革
2015年境內外匯市場發展可從以下三方面發力:一是有序擴大銀行間外匯市場的參與主體,更多引進不同風險偏好的機構,提高外匯市場的流動性,完善外匯市場的價格發現和風險規避功能。同時,穩步推進外匯市場的雙向開放。二是進一步豐富外匯市場產品,加快人民幣外匯衍生品交易的發展,增加外匯市場的深度和廣度。三是保持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和資本雙向流動的基本態勢。
(二)加強對投資者的引導與教育,平衡多幣種外匯需求
由于美元運用較多,投資者容易把人民幣匯率變動理解為兌美元的匯率變動,實質上,這種變動不應是簡單的隨“美元起舞”,而是兌一籃子貨幣的變動。應順應人民幣與多種貨幣可直接交易之契機,鼓勵市場多運用其他貨幣,平衡多幣種需求,引導企業樹立正確的匯率風險意識,適應并積極管控匯率雙向波動的風險。在目前歐元匯率呈貶值的背景下,不少企業籌集歐元資金就是一個很好的做法。
(三)為企業和個人使用外匯創造更好的環境,進一步推動“藏匯于民”
例如逐步取消居民結售匯規模和頻率限制,全面滿足居民海外留學、投資置業等方面的用匯需求;清理企業意愿結售匯下的隱形行政限制,打通企業對外投資各環節的政策障礙,鼓勵企業購買并持有外匯;豐富外匯金融產品,滿足居民的用匯需求。
(四)穩定市場預期,防范資本短期大規模流動
在經常項目收支趨向基本平衡、人民幣匯率趨于均衡合理水平的情況下,影響人民幣匯率走勢和跨境資金流動的因素日趨復雜化。在我國跨境資金流出壓力加大的情況下,應做好管理跨境資本流動風險的預案,穩定人民幣匯率預期,為進一步提高人民幣匯率彈性創造條件。防范跨境資本的大進大出,保持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
(五)深化相關領域改革
歷史經驗表明,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在美元泛濫的背景下,這些國家享受著“資本盛宴”的好處,容易將改革擱置一邊,其后國際環境瞬間改變,美元趨于走強,資本撤離成為誘發危機的導火索。可見,我們不僅需要穩增長,還要深化改革、加快結構調整,以實現經濟健康持續的發展。
責任編輯:劉穎
專家簡介:
宗良,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國家社科基金管理委員會項目評審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管理委員會項目評審專家,《金融時報》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銀行業協會行業發展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常務理事,中華博士會副會長。
博士,先后就讀于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美經濟學培訓班)、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曾參加中組部和團中央組織的博士服務團,任江西省撫州市市長助理。近年來,主持或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會、人民銀行、發改委、世界黃金協會等機構的10多項重大課題。先后發表論文200余篇。著有《人民幣國際化理論與前景》《危機后的全球金融變革》《跨國銀行風險管理》等著作。近年來主要負責銀行發展、經濟金融研究等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