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的臨床調查顯示,規模養豬場的哺乳仔豬死亡率不斷增高與母豬無乳綜合征有著極大的關系,且由于豬場管理水平的不同發病率也有較大的差異。因此,做好母豬懷孕后期和哺乳期的飼養管理,對預防母豬無乳綜合征等產后疾病,提高哺乳仔豬成活率和斷奶窩重,促進母豬及早恢復體況發情配種,縮短生產周期,發揮遺傳潛力,提高養豬經濟效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千萬不可忽視。
分娩本身就是一個應激的過程,在分娩前后母豬對于外界的變化極度敏感,如飼養管理不當、營養不均衡、環境突然改變以及各種應激因素等,都可引起無乳綜合征的發生,特別是初產母豬發病率明顯高于經產母豬,在臨床上應認真分析發病原因,并根據具體情況,針對性地采取綜合性防治措施。
1 由母豬自身原因導致的無乳癥及防治方法
1.1 發病原因
由母豬自身因素引起的泌乳性能下降或無奶。如有些青年母豬或頭胎母豬,由于生產經驗缺乏,生產過程過于興奮、緊張或因產程過長恐懼、煩躁,或生產過程母豬受到驚嚇和強烈刺激,導致母豬泌乳機能發生抑制,而發生心理性無乳癥;還有些仔豬由于牙齒尖銳吮吸乳汁時咬傷乳房,母豬疼痛難忍,對仔豬吮吸過分敏感,不讓仔豬接近甚至傷害仔豬,時間一長導致乳腺脹滿,乳汁回流;另外,有些母豬由于乳頭發炎、病變或先天畸形翻轉,引起堵塞不通。
1.2 防治方法
對缺乏生產經驗而激動、煩躁,過分敏感,導致發生心理性無乳癥的青年母豬,通過注射鎮靜劑及催產素的方法,可使母豬安靜后,逐漸排出乳汁;為防止尖銳牙齒的仔豬,吃奶時傷害到乳房,應在仔豬出生后不久就將其兩邊尖牙剪斷;對于老齡母豬、過早配種的青年母豬,或因生理機能本身就不健全,導致產乳量差的母豬應及時淘汰。
2 環境變化和飼養管理不當引起的產后無乳及預防方法
2.1 發病原因
分娩前后是母豬的生理敏感期,如飼養管理不當、營養配比不均衡、生活環境突然改變以及各種應激因素等,都可導致無乳綜合征的發生。
1)飼養管理不善,發生應激反應。如圈舍通風不良,空氣污濁,天氣過冷、過熱或泌乳期間突然變換飼料,轉欄時粗暴地對待母豬等環境應激因素,都會引起乳汁成分的變化,導致消化障礙,造成仔豬拉稀;母豬分娩前缺乏運動,飼料中粗纖維含量不足,缺乏飲水或懷孕后期胎兒壓迫直腸等原因造成直腸蠕動減少而發生便秘,也可導致產后少乳或無乳。
2)對懷孕母豬過度飼養,營養供給失衡。懷孕期過度飼養,使母豬因沉積大量脂肪而過于肥胖,這樣不僅會因產道狹窄引起難產,造成產程過長,胎衣排出遲緩,胎衣碎片滯留等,引起生殖系統感染,而且也容易導致內分泌失調,造成產后缺奶;另外,飼料配方不合理,營養低能低蛋白或缺乏某些維生素(如VE)微量元素、氨基酸(如賴氨酸)等,導致懷孕中后期或哺乳期營養供給不足,也是引起產后無乳的常見原因。
3)產后發生“漲奶”現象。產前1~2周,飼料營養水平過高或臨產時應用催產素等激素類藥物,導致產后乳汁急劇分泌且濃度較高,造成乳房內乳汁及結締組織中的血液及水分驟增,從而使乳房水腫,堵塞乳頭,乳汁流不出,而發生“漲奶”。
2.2 防治方法
母豬分娩本身就是一個應激的過程,不僅體能消耗大,而且容易產生恐懼、煩躁感,此時加強精細管理,給豬群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不僅可以預防無乳綜合征,提高仔豬成活率,而且對于促進母豬及早恢復體況,有著重要作用。
1)加強精細管理,給豬群創造良好環境。改善圈舍條件,適時采取防暑降溫、防寒保暖、通風換氣等措施,經常保持圈舍空氣清新和產房安靜,避免不良刺激,防止應激反應;懷孕中期要求以單欄飼養為好,限位欄的大小要根據品種體型確定,不能太窄,以有利于母豬的活動;同時,哺乳母豬的飼料要保持相對穩定,如必須更換飼料應當由少到多,使之逐漸適應,嚴禁吃食冰凍、變質、霉敗飼料。
2)根據孕期調整飼料配方和喂量,使母豬保持適宜膘情,產后有良好的泌乳性能。一般要求懷孕90d前,每日約1.4~1.8 kg飼料,懷孕90d以后,加大飼喂量至2.8~3.2kg/d;產前7d開始,在飼料中添加鈣制劑和維生素AD,以防止母豬缺鈣引起產力不足;在產前3d至產后2d,每天減少0.5kg飼料,每天喂3次麥麩食鹽水,臨產的當天不喂精料;產后第3天再逐漸增加全價飼料至常用量。
哺乳期是母豬耗料最多的階段,為保持較高的泌乳量,其飼料營養水平要求達到每公斤消化能3000kcal以上、粗蛋白質18%~20%、鈣0.8%、磷0.6%、賴氨酸0.9%,并供給充足飲水。除按照上述飼養標準給料外,生產上也可按母豬體重大小和哺育仔豬頭數多少來計算給料量。如按母豬體重的1%給維持飼料,在維持飼料的基礎上每哺育一頭仔豬給加飼料0.3kg。
3)為預防營養不良、便秘等導致的產后無乳,可在母豬懷孕后期和整個哺乳期在飼料中添加左旋肉堿、蛋氨酸鋅、VA、VC、VE、葉酸、生物素等,全程飼喂,用量為1kg/t;同時在飲水中添加多種維生素、必需氨基酸、枯草芽孢桿菌、糞腸球菌等,讓豬自由飲用,可補充營養,強效抗應激,改善腸道功能,提高泌乳性能及泌乳量,從而提高哺乳仔豬成活率和斷奶窩重,并能促進哺乳母豬生殖功能的盡快恢復。
4)預防產后“漲奶”。產前產后清洗和消毒母豬的乳房、腹側和臀部,尤其要按摩乳房,至少3次/d,并且每隔幾小時擠奶10~15min,可緩解產后漲奶并促進泌乳。
3 疾病因素導致的無乳癥及防治方法
3.1 發病原因
臨產前后對產房環境、用具、乳房、乳頭消毒不嚴密,導致急性子宮炎、乳房炎、產褥熱等細菌感染及寄生蟲病、豬瘟、藍耳病、偽狂犬病、細小病毒病、乙型腦炎等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瀉、傳染性繁殖機能障礙等疾病,均可引起產后無乳。
3.2 防治辦法
1)加強消毒,搞好衛生。在母豬產前半個月,對產房進行清掃消毒,清除圈內的糞便污物,然后晾曬干燥備用;在產前7d將產房及用具用2%的燒堿溶液或甲醛溶液進行全面消毒,臨產前后再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清洗乳房、腹側和臀部,以防止感染;同時,還要定期對全場豬群進行驅蟲,如用阿苯達唑、伊維菌素1kg/t飼喂,連續7d,可驅除各種寄生蟲;但母豬妊娠期前45d慎用。
2)積極預防產期多發病及繁殖障礙性疾病。在母豬產前產后14d,在飼料中添加復方阿莫西林(主要成分: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1kg/t;在飲水中添加阿莫西林500g/t混飲,可增強母豬體質,凈化母體環境,抗病毒,提高機體免疫力,并對細菌感染引起的腹瀉、子宮內膜炎、乳房炎等母豬產后無乳綜合征有顯著效果;同時,對一些與繁殖障礙相關的疾病如豬瘟、藍耳病、細小病毒病、偽狂犬病等,應根據本場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計劃,切實搞好預防接種,以提高母豬的抗病力。
3)為防止分娩時間過長、胎衣碎片滯留等,引起感染,可適時肌注縮宮素,促進子宮收縮和泌乳,并及時排出胎衣碎片;為預防產后繼發產道炎癥,可在胎衣排出后用聚甲酚磺醛4mL,加生理鹽水96mL,灌注入產道;如產后惡露不凈,可同時灌注土霉素混懸液(6g+水50mL),1次/d,可視隋況重復2~3次。
4)對產后發生高熱癥母豬的治療。癥狀較輕者可肌注青霉素、鏈霉素等抗生素,2次/d,連用3d;癥狀較重、伴有咳嗽氣喘癥狀者,可分別肌注氟苯尼考和穿心蓮注射液,1次/d,連用3d;30%氟苯尼考注射液,用量為3mg/(kg·bw),穿心蓮用量為每次15~20mL;若精神嚴重萎靡,必要時可皮下注射10%安鈉咖注射液10mL,1次/d,連用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