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英國那些事兒
希臘的財政部長在公投結果出來之后就辭職了。本來他是表示投出YES他就辭職,懶得再去談判。結果,希臘人民選擇擁護政府投出了NO。然而,他還是不干了,遞了辭呈就脫下西裝,換上T恤,騎上摩托車,一溜煙兒而去……心累,就是這么任性。
02
@葉檀
希臘實際違約,讓人感慨,像個手腳寬松的中等人家子弟非要跟闊少在一起,還一度花天酒地,以為自己真闊了。世上最大的悲劇是,在利益體中,你信了你對別人說的話。
03
@王志安
希臘公投其實是一個壞的范例,集體非理性通過投票完成了正當性。它也從一個側面證明,投票從來就不是神圣的,雖然投票權不可或缺,但是,通過一系列制度的限制,將投票的范圍限定在理性的范圍,是民主制度的考驗。
04
@全球動漫排行榜
據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說的話若90%以上是廢話,他就快樂。若廢話不足50%,快樂感則不足。在交流中,沒有太強目的性的語言,更容易讓人親近。所以,我們每天都在找的“幸福”,幸福是什么呢?大概就是找到了一個愿意聽你說廢話的人。
05
@本冰
北美留學生求婚三大圣地:1.帝國大廈頂;2.芝加哥sky deck;3.佛羅里達key west長橋落日,高峰期為東部時間晚上八點半左右。你好好看個風景,旁邊撲通一下就跪下來了,遇到法定節假日成片成片的跪,還以為是過來上訪的。
06
@中科大胡不歸
學校的位置和排名是個值得權衡的問題。具體點說,非一線城市的985和一線城市的211怎么選?選前者,985的好處至少是全國性的,還可能是世界性的。非一線城市的211對一線城市的非211一本?也許差不多。非一線城市的二本對一線城市的三本?選后者??忌哪芰吭降?,地域的重要性就越大。你認為呢?
07
@朱永新
能否辦一些“兒童大學”?近日讀關于德國漢堡大學每年為8-12歲的小朋友舉辦“兒童大學”的文章,很有感觸。在兒童大學,平日嚴肅的教授們會化身孩子王,在課堂里耐心回答孩子們提出的各種有趣的問題,如“風是怎樣形成的”。孩子們體驗大學教學方式,培養提問與質疑能力。中國的大學能做嗎?
08
@Convict_Xmas
老外泳池發飆扔女童引圍觀,還以為是虎背熊腰的老外舉起小孩像扔皮球一樣給扔個老遠,可視頻里看到的卻是老外舉起小孩放到旁邊泳道而已。他的行為也許不夠禮貌,但是絕對說不上粗魯,反而是有些家長放任不管自己的孩子才真的是擾亂了公共秩序。
09
@圖賓根木匠
《道士下山》遭遇惡評的很重要原因就是最后落腳在“基情”上,第一段范偉、林志玲這個武大郎潘金蓮的故事,觀眾們調侃得就很歡,殺奸夫淫婦這種處理,也符合最廣大中國人民的善惡觀,也沒什么看不懂。后來倆男的雙修,這就玄乎了,網絡文化和娛樂圈里貌似同性戀“流行”,但大眾文化還是抵觸的。
10
@茅于軾
美國紐約州廢除死刑以來,謀殺案件一直在降低。相反德克薩斯州維持死刑,而且死刑殺的人比別的州都多,但是謀殺案件發生率還是比許多廢除死刑的州高。最近內布拉斯加州成為第19個廢除死刑的州。美國從1973年以來有超過150件死刑案翻案。(消息來自英國The Economist 5月30日期第36頁)。
11
@潘土豆-說點廢話自己聽
張晉說和蔡少芬吵架之后,自己會在一邊擺個冷淡臉皺著眉沉默,然后蔡少芬看著就小聲說“好帥哦”,之后倆人就會和好。在帥的人面前是沒有尊嚴可言的,我完全理解。
12
@虎掰掰
碎片式的獲取信息確實能更加激發一個人的興趣,我們可以不經歷跋涉就到達一個趣味點,但也會因此對這個點不加珍惜。懷念去圖書館查閱資料的奔波,也懷念因為打賭而暗自努力的固執,不屑于這個動動手指就能搜索出結果的時代。瓜子之所以香,是因為要嗑,一把瓜子仁吃到嘴里也只有膩味。求知也沒什么不同。
13
@斯庫里
餓了嗎是個挺好的網站,但考慮到經常性的延遲,似乎名字應該改為:餓死了嗎?
14
@游識猷
很多人以為“急診”=“應急門診”=“下班了去看病”……其實如果一個人還能撐著病體上班,一般就是屬于“應該請假去看門診”的病。那種“根本不可能去上班的病”,才是“急診”看的范疇?!伴T診”應該改叫“不太舒服想弄明白是怎么回事的人來這里”,“急診”則改叫“再不救命就要死了殘了的人來這里”。
15
@夢遺唐朝
看了這么多年電影大概知道了:兇殺片,那個最不像兇手的就是最后的兇手。愛情片,那兩個一開始互相看不順眼的最后一定在一起。動作片一定是正義歷經艱辛戰勝了邪惡。科幻大片最后又是美國人拯救了地球。文藝片怎么擰巴怎么來,最后肯定是個關于探討人性的結局。
16
@東東槍
小時候看《西游記》,看到最后,佛祖身邊那倆中層干部找師徒四眾要禮物,覺得挺氣憤。佛祖后來自己也說“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聽了也很不理解。這些年來,倒越來越理解這個道理了。這經啊,確實不可輕傳。輕傳,是對自己的怠慢,也是對經的不尊重。
17
@楊葵
終有一天你不得不承認,你煩的那些人,身上都有你的影子。在那些影子部分,你和他是連體的。當然你不愿承認,可一次又一次無情的真情實感沖擊,你論證、反駁、逃避……都無濟于事。你不忍太過貶低自己,就不得不對他們好一點。時日久了,“不得不”的這股子不情愿,也就漫漶了,轉變為本能的自覺。
18
@沈宏WSJ
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是沒有風格,從藝術到面條直至股票。如今所謂“潮流”的東西至多是泡沫與杠桿的產物,所以一般需要加上“后”的前綴,從后搖到后殖民主義。為了表示仍有想象力,有些加上“新”的前綴,從納粹到保守甚至古典。這個墮落的過程起始于九十年代中,肉體與靈魂分離、手機不再是電話以后。
19
@西門不暗
神州專車搞了一組名人出來黑UBER,從格局來說,這是極其狹隘的做法,專車市場空間極其大,他們的共同對手是傳統出租車市場和政府監管,不把目標對準他們,市場剛開始培育,就死打同行,無比短視的行為。
20
@方流芳
“悶聲大發財”這一蘇北俗語絕妙地勾畫了已往二十余年的世道人心,但何為“悶聲”,發財為何須“悶聲”,迄今無人解讀?!皭灺暋笔且环N浸潤深遠的國粹,它包括:要緊的事只做不說,緘口是非,點到為止,悄然搭便車,墻倒眾人推,相互拆臺而不翻臉,還有,不能在線叫板或應戰。
21
@勿怪幸
據報道,4歲娃被鎖車中窒息身亡,車窗滿是手指印。春秋涼爽的日子將孩子放在車內一會兒沒事吧?相信很多人這樣想。得州的醫生們做了個實驗,發現一年四季,無論冬夏,暴露在無云室外的車內溫度可以很快到達32℃以上,除開12月和1月,其他日子車內甚至可以到達41℃,非常危險。即便車外只有舒適的22℃,車內也可以達到41度??傊?,任何時候別將孩子單獨關閉在車內。
22
@十三空
在愛情里,忍耐和包容是兩回事。忍耐是一次次地打下心結,包容是一次次化解。
23
@五岳散人
有人問怎么看日本三分之一的人覺得自己生活艱難,我給您舉個例子:馬云說生活艱難是操心是不是從美國回到A股;潘石屹說生活艱難是項目要幾十億融資;我說生活艱難是有一個貨柜的酒還沒賣出去,沒錢進貨了;有人說生活艱難可能是操心早餐的煎餅果子里加不加雞蛋。同樣四個字,不是一個意思,歇會兒吧。
24
@吳鉤
為解決城市交通擁堵,通常都選擇最蠢的辦法,如限牌,單雙方出行,市區禁外地車。你這么搞,還不如綜合評估,逐步放開專車、快車、順風車的營運,市場自會優化配置車資源,從而降低中產市民自購車的需求。當一名市民發現叫專車、快車、順風車非常便捷且成本很低時,他肯定沒有強烈的自購車需求。
25
@鳳凰李淼
在東京某餐廳吃飯。旁邊坐著一對母女,母親年邁,女兒中年,兩人穿戴都很雅致。吃完飯,聽見女兒和母親商量AA制,女兒很大聲音說,那我和媽媽您各拿2000日元好了,找的零錢再平分。
26
@李佳佳Audrey
少數領導還是應該多學習文化知識啊。一場論壇,到開始時間只坐了一半觀眾。領導震怒:“人怎么這么少?!你們看!稀稀攘攘的!”……不禁想起幾年前萬慶良出席一個保障房項目建成儀式,致辭時突然脫稿:“李白說得好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記者們面面相覷,這不杜甫的嗎……
27
@小野妹子學吐槽
女生注意力最集中的五個時刻:第五名,中考;第四名,高考;第三名,網購大促搶購;第二名,從手機里挑一張男友照片發給老同學;第一名,挑一張自拍做頭像。
28
@求求姐
小時候被奶奶叫龜孫子,被麻麻叫兔崽子,長大了被別人叫單身狗——論一個人一輩子的禽獸史。
29
@林徵道
房價是大媽指揮女婿一家炒起來的,股市是大媽坐在營業廳炒起來的,金價是大媽殺到金店炒起來的……合著問題全都是大媽造成的。
30
@痞人日記
我表妹來北京一個月,一直宣稱自己不會坐地鐵,出門都用滴滴順風車。后來我發現她主要是為了增加自己脫單的幾率。在她給車主的標簽上,可以看到諸如“有趣,大哥蠻好看的,好高噢……”這樣的話。然后再看看車主給她貼的標簽,基本都是:“呵呵,小姑娘看著挺時尚的,就是有點沉……”
31
@李實
為何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雞湯”和“圣母婊”?以前的圣母,把自己的糧食分給窮人。現在的圣母婊,則是指揮別人把自己碗里的飯分給窮人。你要不分,她就罵你“你這個人怎么這么自私,真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32
@licue栗子姑娘
那天在出租車上司機向我傾訴,他的女兒死活不愿意穿裙子,甚至還會因為家人給她買裙子而生氣吵架。我告訴司機,這只是女孩子人生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過去了,就會到達一個一天到晚只想買裙子穿裙子的新階段。
33
@樸抱一
若干年以后,當我滿頭銀發,坐在搖椅上看夕陽西下,旁邊的小孫子問我:“爺爺你這輩子干過什么轟轟烈烈的大事兒沒?”我輕撫著小孫子的頭,眼望前方,語氣堅定地說到:“在公元二零一五年六月底的時候,爺爺在抗擊海外反華勢力金融保衛戰中,為國護過盤?!?/p>
34
@苦逼老濕
建議電影院每個座位前面都放一個小型呲水裝置,誰說話分貝高于多少那個裝置就自動對著Ta的臉呲水,而且還要根據分貝的高度分別能呲出水、冰水、鹽水、糖水、醋、茶、咖啡、醬油……不論大人小孩。
35
@我們愛講冷笑話
讀計算機系的朋友發了條狀態:“今天請假回家,打理奶奶的喪事。把和尚請到家里念經,他還給我講了一大通,我聽著大概意思是奶奶去世后,鏡像傳輸要花七七四十九天,才能登陸阿彌陀佛服務器,之后為了build到極樂凈土還要等隊列,完成后就能從墓碑、佛龕、遺物隨時云連接奶奶了。感覺挺正規的?!?/p>
36
@馮小剛
現在是洛杉磯上午,天藍陽光干凈,我位于山頂,視野宏觀。想起凱歌受訪時的一句話:“我們導演能決定的事有多少?但罪責得我們擔?!鳖}材,片名,旁白,一場戲一句臺詞,一部電影上映時已是遍體鱗傷。我們一直被號召拍出無愧于時代的作品,但我們一直深陷于有愧于時代的泥潭,想跑,腳下卻拖泥帶水。
37
@段郎說事
近日,有關校園暴力視頻不斷見諸微博,有過去的,有新近發生的。我贊成曝光極其惡劣的暴力傷害事件,否則,一些隱藏較深的類似問題便難于得到法律懲罰。唯一要求的是:一定要對受害者面貌予以處理,不能讓他(她)們受到第二次傷害。
38
@二逼瓦西里
青少年打架下手沒輕重,所以更應該有比較嚴厲的懲戒措施。所謂保護少年的法律,實際上保護的絕大多數都是壞種。當然有一些本質良好的少年可能因為一時沖動毀了,可是,與姑息小壞蛋們造成的傷害比,實在不值一提。心智健全的少年,對犯罪的后果也應該會有預估。
39
@電影工廠
錢鐘書說得好——旅行最實驗得出一個人的品行。旅行時最勞頓麻煩,叫人本性畢現。經過長期旅行而彼此不討厭的人,才可結交做朋友。結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顛倒的,應該先旅行一個月,一個月舟車仆仆以后,雙方還沒有彼此看破,彼此厭惡,還要維持原來的婚約,這種夫婦保證不會離婚。
40
@千里蘭
之前看過一個影評,說好萊塢頂級巨星,如RDJ、強尼德普,演爛片也會賠本。這不是諷刺,它反映好萊塢的良性發展:再大牌的明星,爛片也撲街,不能狡辯。然而國內是,很多粉絲明知是爛片,也必刷,好像不刷=不支持偶像,不給五星=偽粉。于是爛片靠“綁架”偶像圈錢,而粉絲就是阻撓偶像成長的幫兇。
41
@丁健男
怎么回擊各類道德綁架的話?——我爺我奶有文化,公交車上不掐架;我弟我妹家教好,不熊不作不瞎鬧;我爸人多不抽煙,我媽坐車不大叫;您家全家素質高,我家和您比不了。
42
@影評老大爺暗夜騎士
電影是文化的一部分,但在內地已徹底淪為商品,與“文化”二字已毫無瓜葛。導演縱然喊破喉嚨,影院經理也不會在意的——這個審美畸變的時代,敢拍昆曲電影《紅樓夢》,唯有默默地為你點一贊。
43
@人大工作者朱恒順
“醫鬧”需要嚴懲,這是沒有爭議的。但是否要在刑法中單獨規定,建議審慎研究。在患者和醫生之間,處于強勢地位的并不是患者,現在能夠集體發聲的,是醫生群體,沒有一個組織為患者代言。建議立法者先廣泛、深入傾聽患者們的意見,再決定如何立法。這種立法,最適合公開聽證和辯論。
44
@洪晃ilook
剛從福特汽車在舊金山舉行的活動回來,這個活動其實就是硅谷實驗室一日游,看美國人都在琢磨啥??偨Y下我的感受:1、所有服務優步化時代到了;2、3D打印到了;3、互聯網節能時代到了;4、都市農業也差不多了。這一天舊金山像鉆了時光隧道。
45
@清華史安斌
劉延東副總理在美國主流媒體撰文提到,2014年75所國內高校接收了美國訪問學者學生1.2萬人,這個數字比以往有大幅增長,但兩國公共外交的“交流逆差”仍然明顯,美國來華的訪問學者不到中國派往美國的一半,如果算上中國自費赴美留學進修的學生數目大概只有不到十分之一,培養美國新一代知華派任重道遠。
46
@周永坤微博
憲法誓詞通過,與草案最重要的改變是兩個字:由“擁護”憲法改為“忠于”憲法,值得稱贊。
47
@押沙龍
現在婚后婆媳矛盾多,女婿和妻家的矛盾較少,我覺得一個原因就是男女比以前平等了。男人大多也分擔家務,也照看孩子,而老一代難免用自己的經驗對比,婆婆覺得:嚯,這兒媳婦怎么這么懶?還讓男人下廚房?岳母覺得:這個女婿還算勤快,不像他岳父,跟大爺似的回到家光知道坐沙發上看電視。
48
@納蘭性急
喜歡看一個人專注于自己的癖好,無論雅俗難易,都讓人覺得美好。朋友里有人每天練字,有人每天跑步,有人養多肉植物,有人做木工,有人到處收老照片,有人每天上下班拍街邊同一棵樹……這些多是真誠有趣的人,可以交。人無癖不可交也,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癡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不是我說的,張岱說的。
49
@GK同人于野
我看現在中文世界有些有志于學術的年輕人有個不好的風氣:像追星一樣崇拜學術名人,動不動就用大神、大牛、神作之類的詞,簡直斯文掃地。且不說學術的出發點就得平等,就算那些演電影的踢足球的,你可曾見過武磊管梅西叫神?真正的職業選手必須內心強大。
50
@明朗少女白一刀
我覺得“老天賞飯吃”這種話現在被用得太爛了,像王希孟18歲畫出《千里江山圖》,這樣的才配叫吃上老天爺的飯了。你當老天是美團外賣啊,你點啥就能吃啥啊。
51
@蘇小懶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主動添加,卻遲遲沒有接受通過的你,而是你主動加我為好友,卻屏蔽了朋友圈的信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你主動加我為好友,卻屏蔽了朋友圈的信息,而是我猶豫再猶豫,并不問你為什么,沉默著嘆口氣, 卻也同樣屏蔽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