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高考成績公布之前,一場搶生源的戰爭已經在網絡上爆發,這次交戰雙方還是被譽為國內最高學府的一對好“基友”清華和北大——北大清華四川招生組在微博爆發火藥味極重的“舌戰”,引發關注,甚至有網友用“斯文掃地”來形容這次高校微博的撕逼大戰。
清華北大之間的搶,與其說搶的是“尖子生”,更不如說搶的是名氣、地位等“潛伏”的利益。清華北大之間的鬧劇,更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縮影。
搶,是國人的生存方式——春運時搶火車票;搶,也是國人的娛樂方式——春節時搶紅包。如果只有搶的焦慮,沒有搶的狂歡,國人早就崩潰。但悲劇的搶,最終成為喜劇的搶,標志著“搶”文化已經滲透到我們的血液里。
搶,根本改變中國的是價值觀念:人們接受搶的規則,卻不認同搶的前提;人們崇拜搶的強者,卻不滿搶的結果。這樣一種分裂的價值觀,讓“搶時代”成為最好的時代,但同時也是最差的時代。
網絡上,一組清華北大爭搶學生導致招生人員受傷的圖片引發了熱議。文中寫到:“攔在車前的是堂堂清華大學的學生會主席,咄咄怪事,豈有此理!這幾位清華的君子,把我們(北大)招生老師抓得傷痕累累,實在太佩服清華這幾個男的一秒變潑婦的特技。”
為了能夠切斷北大與狀元的聯系,清華招生組曾多次將狀元請到北京,衣食起居均在校園內完成。美其名曰“參觀校園”,實則將狀元所有的聯系方式全部更換,讓北大招生組徹底與其失聯。這樣,一行人陪著狀元吃喝玩樂,幾天后返回家鄉,在老師的監督下填報志愿,順利成為清華大學的一員。狀元也許還會納悶,為什么北大從來不聯系我呢?
高考志愿填報最后一天的最后三個小時,某省份北大招生組所有老師的電話均處于忙線狀態。那么,他們在干什么呢?他們在接清華招生組冒充學生的電話,導致考生在關鍵時刻無法咨詢。
你沒有看錯,這些都是這兩所原本應該惺惺相惜的中國一流大學,在招生時發生的橋段。并且,對于常年從事招生工作的老師來說,這一點都不稀奇。在加入招生組的那一刻起,就時刻準備著,準備著對抗。
清華vs北大:開搶有絕招
招數1:提前報喜,派專人貼身跟蹤。
6月24日,在重慶高考查分系統未開啟前,重慶高考文科狀元劉楠楓就接到了喜報。報喜的人不是他的班主任,而是北京大學在渝招生負責人。劉楠楓說,聽到消息后,他蒙了好幾秒。
這些高校如何“神通廣大”地提前拿到考生分數,不得而知。接下來的比拼手段,更讓人跌破眼鏡。
據媒體報道,當時接到電話的劉楠楓還在成都游玩,原本可以早一點坐動車回渝。由于北大與清華招生方爭搶劉楠楓,北大方面為表達誠意,執意派專車去成都接劉楠楓。于是劉楠楓回重慶的時間,被多耽擱了4個多小時。
不僅僅是專車接送,為搶狀元,清華北大還委派專人貼身跟蹤、游說。
據報道,在廣東省,北京大學招生辦派出了一支專門的蹲點團隊,被分配到廣州不同的名牌中學,聯系高分生,向其推薦學校的專業。而從報道中也可以發現,清華采用的也是類似的專人負責模式。
招數2:當面互掐,為搶到談話優先權不惜爭吵、出手。
專車迎接、專人負責可以說是最“溫柔”的競爭,這幾天流傳在網絡的當面互掐,讓競爭充滿了“火藥味”。
據報道,在廣州執信中學,全省理科前十名的葉彤遭到北大清華的面對面爭搶。媒體采訪一結束,兩個北大招生辦負責人和一名清華招生辦人員迅速上前。原來葉彤之前已經跟清華大學有接觸。見北大招生辦的人也來接觸葉彤,清華的人趕緊說:“你們這樣來搶人,不行的噢!”“你們這樣開車把人接走更不安全。”北大的帥哥回應道。后來,在北大的堅持下,獲得了與葉彤面面談15分鐘的機會。
招數3:暗中互黑,冒充對手勸考生調換學校。
互黑也是清華北大爭搶高分考生的必備“暗器”。
去年,清華大學福建招生組發布微博提醒報考清華的考生:福建有部分考生接到不實電話,要求他們取消談妥的專業。如果接到這類電話,考生們應立刻打電話給之前聯系自己的清華老師核實情況。隨后曬出了部分微信聯系的內容。消息一出,有人將矛頭直指北大,而另有人認為清華在自導自演,真相至今不明。
今年的互黑動作依然持續。最典型的是北大四川招生組發布微博譴責“某校”輸紅眼。之后,清華大學四川招生組通過微博“接招”回應,指責北大以重金“挖人”。
招數4:利誘考生,優惠條件不斷加碼。
利誘也是清華北大搶生源的招法之一。
獎學金的誘惑。在最近爆發的清華北大四川招生組“口水仗”中,其焦點就在獎學金上。高額獎學金,不僅對考生,對家長也是一種誘惑。還有的家長,干脆拿孩子的分數為籌碼,向北大清華兩邊要價、抬價。
專業的誘惑。據媒體報道,清華北大在招生時,都會在推薦自己學校的同時,推介自己的專業。為了表達誠意,他們會拿一些熱門的專業來搶生源。
情感的誘惑。除了硬碰硬的比拼,清華北大還打出家長牌、校友牌。在招生過程中,北大清華的招生老師為了搶生源,甚至直接跑到考生家里找考生家長,通過說服家長搞定考生。
他們搶的不是生源,是分數線
那么問題來了,作為兩所中國頂尖一流大學,何至于此呢?
這時,一個關鍵詞出現在我們面前:分數線。
除狀元外,分數線是必須堅守的底線。一旦失守,全面崩盤。于是,會出現這樣一種奇怪的現象:分數并不是全省排名前十名的學生,甚至是三十、四十多名的考生,竟然能被清華經管、北大元培等高分院系錄取。
并不是因為這位同學有多優秀,也不是考生家里有什么強大不可告人的背景,而是因為,他/她決定了這所大學的錄取分數線。如果這位同學報考并成功錄取,這個分數之前的學生也成功報考,完成了招生計劃投放的名額,學校便完成了錄取工作,他的分數便成了“兜底分”。如果這名同學被對方挖走,分數線會繼續下降,一旦低于對方學校,這場招生戰役,也輸了一半。可謂幾分之差,天上地下。
于是,為了爭取關鍵分數的學生,招生中往往預留計劃指標,就是為了用好專業“砸”出分數線。
清北開撕背后的問題
招生工作只是整個高校育人環節的第一環,卻展現出了我們教育體制中的種種問題。
唯分數論。狀元不一定是最好的學生,但他/她是社會的焦點,是輿論的導向。從報考志愿開始,媒體就大肆宣揚,哪些狀元選擇了清華,哪些選擇了北大。無形之中,加重了學校的壓力,也就加重了招生組的壓力。畢竟,這是一個風向標,如果新聞中出現“某年高考,所有狀元均選擇北京大學”,可能所有人都會認為,這才是中國最好的學校。反之亦然。
唯“好”“壞”論。原則上來說,這兩所中國頂尖大學,沒有哪個院系好,哪個院系不好。對于學生來說,只有喜歡與不喜歡,適合與不適合。學校也是一樣,北大自由,清華嚴謹。然而成績的排序卻讓考生和家長認為,分數越高,就要去“越好”的院系,殊不知,學生興趣索然,入校后的學習更是吃力,掛科、轉系等現象比比皆是。
唯親友論。很多學生在選擇學校時,并不是一個人。他的背后,有整個家族,有全校老師,甚至有當地教育局、政府機關的領導。于是,招生時聽到學生說的最多的不是“我喜歡什么”,而是,“我要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哥哥姐姐商量商量”。
高考志愿填報開始時,一名志向落定的同學在朋友圈里寫道:對于真正有夢想和志向的人,并不存在選擇的困惑。
的確,我們最希望看到的,是學生在對自己、大學、專業充分了解的基礎上,作出的最自然最心儀的選擇,而不是兩所學校互相廝殺,互相詆毀,搶占生源。
資料來源:俠客島微信公號、紅豆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