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稱云南武警8750部隊在手榴彈實彈訓練中發生了驚險一幕,一名戰士不慎將拉火之后的手榴彈丟在了面前,千鈞一發之際,指揮員和安全員果斷處置,確保了現場人員的安全。
據介紹,因為天氣炎熱汗多手滑,投彈的戰士沒有握住77-1式木柄手榴彈,導致手榴彈脫手掉落。手榴彈砸在投彈區前面的胸墻上,落進預先挖好的防爆溝中,而指揮員與安全員在發現手榴彈脫手后,立刻拉著戰士的手臂,迅速躲入后方的防爆壕,三人毫發無傷。
指揮員與安全員處置得當,避免了一起嚴重的訓練事故。
實際上,由于投擲角度、力度與天氣地形等因素,人力拋射的手榴彈精度并不是很高,而且經常會出現投擲失誤的情況,導致己方人員傷亡。那么,手榴彈投擲失敗后有哪些處理措施,影視劇中那些“撿起來再扔一次”的場景是真實的嗎?

為什么手榴彈扔出去才會爆炸?
手榴彈是一種能攻能防的小型手投彈藥,也是使用較廣、用量較大的彈藥。它既能殺傷有生目標,又能破壞坦克和裝甲車輛。手榴彈由于體積小、質量小,攜帶、使用方便,曾在歷次戰爭中發揮過重要作用。
目前各國的手榴彈主要分為木柄手榴彈、卵式手雷等,所有手榴彈都包括三個基本組成部分:彈體、裝藥和引信。
彈體用于填裝炸藥,可由金屬、玻璃、塑料或其他適當材料制成。
引信是引爆或點燃裝藥的一種機械或化學裝置。今天使用的大多數手榴彈,主要采用兩種引信:起爆引信和點火引信。起爆引信在彈體內爆炸以引爆裝藥,多用于殺傷手榴彈;點火引信則通過高溫燃燒引燃化學裝藥,主要用于化學手榴彈。
不管工作原理如何,手榴彈的引信或以撞擊或以延時的方式激活。出于安全考慮,現在的殺傷性手榴彈大都使用延時引信,有的也使用組合式引信(即在觸發引信在解除保險之前,有短暫的延時)。
但是,觸發式引信仍然保持著某種優勢。例如,敵人無法躲避或扔回觸發式引信手榴彈,在將其投向上坡時,也不會出現滾回的危險。因此,這種引信并沒有被完全拋棄。出于同樣的原因,在延時長短的選擇上(一般為4~5秒,某些型號為6~8秒,前蘇聯偏好3~4秒的較短延時),人們不斷在安全考慮和不留給敵人反應時間之間進行平衡與折中。
此外,短暫的延時更容易實現空中爆炸,使有效殺傷半徑最大化。
有人向你投彈,怎么辦?
探討手榴彈投擲失敗的情況,不如反向思考一下,如果有人向你投彈如何處理。
理想化地講,你永遠不會置身于這樣的處境,但我們就假設一下——敵人將一顆手榴彈朝你臉上扔過來,該怎么辦?
提示:除非你是“美國隊長”(漫威漫畫公司作品里的超級無敵大英雄),不然不要試圖將手榴彈扔回去。普遍承認的手榴彈碎片半徑為30~35英尺(9.14~10.67米),導火線的燃燒時間為3~5秒,所以想跑基本是來不及了。這時候如果你能找到掩體最好,不行的話就快速臥倒,越低越好,因為手榴彈爆炸時大部分碎片都會向上飛——除了這兩點,你也沒別的可做了。
那么,臥倒時,頭向前還是腳向前還是側身向前?
記住,頭向前!頭盔可以幫你擋住部分彈片,攜板(防彈)背心主要也就保護你身上的三個地方:正面,背面和肩部(目前大部分地面部隊都會采用具有肩墊的攜板背心)。
通過把身體最小的橫截面面向手榴彈爆炸的方向,傷害才能減至最小。頭朝前時,身體面向彈片飛來方向的橫截面積最小,并且頭部、肩部與上肢的正反面,都受到了攜板(防彈)背心的保護,讓彈片危害降至最小。
腳向前是個很壞的主意,不僅因為你的下肢沒有防彈裝備,并且這樣很容易傷到位于大腿的股動脈——在實戰中危險指數很高。
側躺更蠢——攜板背心并沒有為你的手臂和手臂下方提供保護,并且你將整個身體都面向了手榴彈爆炸區域,這樣無疑會將傷害最大化。
有人看多了抗日神劇,問,不如撿起來再扔回去?
絕不可能!原因很簡單,你沒有足夠的時間。
假設引線燃燒時間為4秒鐘,被投擲和飛來的過程花了2秒,這意味著你將只有2秒鐘的時間,注意到手榴彈、看到它落地、彎腰撿起來、站穩、看準方向扔到安全的地方——除了極其罕見的情況(比如剛好扔到你身邊,你剛好做好了準備姿勢等一系列小概率事件同時發生)之外,沒人敢去賭命!
另外,別忘了,向你投擲手榴彈的敵軍此時還在向你方猛烈開火,你以為這么大動靜別人是瞎子?
用頭盔把手榴彈蓋住?
那么,好吧,你是個英雄,一個舍己為人的英雄,譬如獲得了美國榮譽勛章的杰森·鄧納姆下士——2004年4月14日,他所在的班在伊拉克卡拉比拉鎮執行偵察巡邏任務時,發現美軍一支護送車隊在返回基地的途中遭到伊拉克武裝分子的襲擊。
鄧納姆帶著同伴趕往支援,戰斗中一名伊拉克武裝分子向他們扔出了一枚手榴彈,鄧納姆命令同伴后退的同時,取下頭盔罩在冒煙的手榴彈上,并用自己的身體緊緊護住。一聲悶響之后,戰友的生命保住了,鄧納姆卻被送往醫院,8天后因傷勢過重不幸身亡。
我說這個例子的意思是, 1、杰森·鄧納姆下士令人欽佩,是個英雄;2、這樣處置,還是不可取。
為什么我軍還在使用木柄手榴彈?
解放軍近年來的新式武器和裝備層出不窮,但作為單兵作戰的重要火力的手榴彈,依然是外觀上土得掉渣的木柄手榴彈。
從各種抗戰電影中就可以知道,這種手榴彈已經用了很久了,而貌似美軍和當初的日軍,都是用的看起來洋氣的“手雷”,為什么我軍始終對木柄手榴彈情有獨鐘呢?
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我國的多山地形,卵式手榴彈(“手雷”)丟出后,如果遇到坡地可能會滾下來誤傷己方,而木柄手榴彈則不存在這個問題。同時,木柄手榴彈更利于拋投,同樣的力量下,木柄手榴彈可以投擲更遠的距離——優于卵式手榴彈。
而從成本角度看,手榴彈作為大規模裝備士兵的武器,數量上有很大的需求。制造卵式手榴彈的成本,比木柄手榴彈高上幾倍,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考慮節約成本,也是我軍一直使用木柄手榴彈的原因。
此外,將木柄手榴彈捆扎使用,形成集束優勢,是卵式手榴彈不具備的功能之一,雖然隨著現代戰爭的發展,這一優勢很少被應用到,但是依然可以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
正如同很多歷史上經典的武器裝備一樣,即便科技進步,短時間內也很難讓它們退出歷史舞臺,一定時期內,木柄手榴彈將依然在解放軍的演練和實戰中發揮作用,這并不是什么“落后軍隊”的標志。
摘自微信公號軍迷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