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路交通是服務社會的市政工程建設,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互動關系,公路交通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不斷適應,使得普遍認為適應性是公路交通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必然的規律性,在一定階段的可持續發展的。我國公路建設建立了現階段與社會經濟發展適應性評價指標體系,增強我國公路運輸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公路建設;社會經濟;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U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1(a)-0000-00
我國公路建設在最近幾年的發展迅猛,公路工程總量增加、效率與質量也有著巨大的提高,但是在社會經濟發展的環境中,公路建設能否適應其發展的腳步,需要進一步進行理論分析,要通過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究,這是政府管理十分重視的問題。只有通過公路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關系的把握,才能進一步制定未來國家交通運輸發展的方向,因此探究公路建設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的研究有著深遠的意義。
1公路交通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適應性
公路交通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中,適應性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就目前各項報告中廣泛的對兩者關系進行闡述,二者之間的適應性的內涵主要從規模結構、空間布局以及投資資金的比例中表現出來,其中社會經濟發展對交通建設需求,必須具有合理的服務水品。公路網路的區域性、功能性以及戰略發展等綜合實力都與社會經濟相互適應,特別是在可持續發展方向上,公路建設與社會經濟的結合需要有所改善。因此,公路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互動、階段性以及可持續性成為了探究的主要方面。
1.1公路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性
社會經濟的發展在于交通運輸的作用的促進,傳統結論表明:交通運輸發達一定程度上能夠帶動經濟發展,運輸效率間接影響這兩者關系,較高的運輸效率能能夠壯大區域市場的規模輻射周邊板塊,帶動整體區域經濟。工業化進程中,運輸能夠通過現代的交通工具與手段對人才及資源進行空間上的轉移,因此要想加快經濟增長必須擴大交通運輸在整個區域內的影響力。
1.2公路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階段性
不同國家在不同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對公路運輸的要求也呈現不同的差異性。從四姐交通發展歷史來看隨著18世紀中帶19世紀初水路運輸行業出現;緊接著1830年到1930年,工業革命帶來了鐵路運輸的迅猛發展;一直到1930年,世界公路、航空及管道交通運輸的方式逐漸成熟起來,目前全球綜合運輸體系的協調運輸能力蓬勃發展。隨著各種產業的多元化,社會化道路運輸普及開來,并隨著經濟需求而顯得出越來越重要。
1.3公路交通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如今,交通運輸儼然成為社會經濟關鍵的一部分,但是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的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愈發嚴重。利益與環境的取舍,成為了人類社會發展與環境的協調統一,因此公路交通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保障,因此保持可持續利用資源與環境基礎,需要做到:(1)生產、人口布局的優化,產業、資源的科學、合理分配,實現對運輸需求的合理分配于控制;(2)多樣化的運輸方式配置,發揮何種運輸模式的特長并遵循保障生態環境原則進行優化;(3)加強各項運輸方式的效率,提高運輸質量,在建設中通過新興技術,節約資源保證運輸優勢。
2公路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評價
2.1基本評價體系及指標
為了能夠更好的協調公路交通系統與社會經濟發展,對兩者之間的適應性作出指標評價是基本也是較重要的綜合性評價問題。評價公路建設與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有:服務水平、公路基礎設施建設、可持續性、管理水平以及數字化水平等。綜合公路網絡的密度與公路里程等基本交通指標,其中公路建設站GDP比重、運輸周轉增長量是刻畫公路建設與經濟發展的重要參考數據對象。所謂公路網絡綜合密度是公路區域人口密度與區域面積的平均值,反應出了區域公路網的規模以及范圍,周邊生態環境特點;公路人口密度是區域你公路里程數的總和與區域人口數的比值;公路網絡面積的密度是公路里程與區域面積的比值,二者都是相對所在區域的相對指標,將兩者綜合平均處理到公路網綜合密度,能夠反映出當地區域內的公路路網密度,能夠直觀的比較不同地區、國家的等級結構、合理性以及匹配程度,及時反映不同運輸要求下的社會經濟發展互動性。
2.2評價特點
在評價體系中,協調性綜合評價具有以下特點:(1)在較強關聯性的場合中,評價方法具有更高的準確性;(2)該方案所強調的評價指標中,強調的重點是平衡性;(3)在評價方法中,權重比的系數比線性的評價更加突出且靈敏度較高,主要用來體現備選方案的選擇;(4)評價體系計算量較大,計算復雜,使用非線性加權的方法能一定程度上簡化方法,提高效率,體現全面協調的發展。
在上述的評價標準中,全球各國各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性通過聚類性分析,能夠得到正確的公路發展水平定位,目前我國的公路建設水平與社會經濟相當于發達20世紀末的發展水平,距離國際前列國家還有相當一段距離,值得我們繼續深入探究。
3結論與建議
當下我國公路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適應性相較于發達國家仍然有一定的差距,我國現階段的發展情況的問題主要體現在路網的規模較小,結構不合理,布局不完善,管理水平落后,公路網服務水平難以滿足需求,尚未形成層次分明、功能完善的公路網絡。為了改善這些問題,提高我國公路交通運輸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適應性,要從一下方面去著手解決:(1)大力開展公路運輸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公路建設的投入,尤其要推動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從根源改善公路網的布局問題,是的不同區域的公路協調發展;(2)改善現有不合理的布局,促進高速公路的網絡化進程,加大高等級公路的建設,提高其比重;(3)努力提高公路管理服務質量和水平,促進公路智能運輸系統的建設和公路信息化進程;(4)加強公路運輸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公路建設政策的重中之重就是可持續發展,這關系到公路從規劃到使用的各個階段,其中在國土開發與利用、文化和人文環境保護、生態保護的實施、空氣和聲環境維護等方面我國還有許多的不足,需要改進,可以建立公路交通運輸環境保護的管理信息系統,研究公路交通運輸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完善公路環境保護的國家標準,并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促進公路運輸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慶云.如何提升我國交通運輸應用理論研究水平[J].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2003.
[2] 汪傳旭.交通運輸與經濟發展協調程度的定量評價[J].上海海運學院學報,2000(9).
[3] 武旭,胡思繼,崔艷萍,馬葉江.交通運輸與經濟協調發展評價的研究[J].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