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智障學生因為其本身的缺陷,運用傳統的課程教學已經無法獲取明顯的效果,教學效率也較低。所以,我們應當尋求出一種以可以培養智障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為主的,更為貼近生活的教學課程。生活自理能力的構成,有利于建立智障學生的責任心、自信心乃至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智障學生未來生活也有著較為深遠的意義。當我們面對智障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狀況時,需要透過生活化的教學,令智障學生真正掌握生活中的生存方式,步入社會。
關鍵詞:特殊教育學校 智障學生 生活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1(a)-0000-00
長久以來,智障學生接收知識的能力較低,使用知識的能力較弱,有些重度智障學生對生活無法自理。可是,有的學校卻一直以考試分數作為衡量智障學生的標準,只注重灌輸文本知識,令教學效率下降。在《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中指明:生活適應和潛能開發應當相結合,并應當注重以生活為中心進行教學。如何可以令智障學生在學校學習到有用的知識,而且將知識運用在生活當中,進而更好的融入社會,成為勢在必行的課程探索。
1 生活化教學的作用
1.1 加快智障學生整體發展
教學生活化過程里,教學的實用性以及綜合性作為實現智障學生的培養目標給予了條件,令他們在獲取知識、技能的同時,溝通、合作、分析、自我管理的能力也能有所提升。比如:課堂上通過老師指派兩名學生要同時合作進行煮面條。兩名學生透過協商進行分工,一名學生負責燒水與調節火候,另一名學生負責煮面條和配料。學生透過這樣長時間訓練,不但提升了本身的技能,還在溝通與協調方面有所進步。
1.2 提升智障學生的社會化程度
學生進入學校之后,其社會實踐以及交往已經脫離了家庭的范疇,步入了全新的階段。生活化教學鼓勵學生在實踐當中學習,并掌握與人合作的能力,來順應社會生活的發展。透過生活化學習,智障學生能夠進行簡單的家務勞作,基本可以單獨進行生活,具備了一定的社會交往能力以及社會適應能力[1]。
1.3 體現智障學生的人生價值
智障學生透過實踐進行學習,在學習中進行實踐,建立了積極的態度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具備了一定的責任感以及尊重他人的高尚品德。由于駕馭生活能力的逐漸提高,他們的成就感以及自信心隨之提高,他們熱愛集體,關愛他人,誠實淳樸,在生活中展現了自身的人生價值。
2 生活化教學的實施途徑
2.1 學校建立專門的生活化課程
想要令智障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生活自理以及社會生存技能,培智學校應當建立專門的生活化課程,令智障學生在長期培訓之后,可以學會相應的生活技能,提升個人生活、家庭生活乃至社會生活的能力,最終變成自食其力的勞動個體。設立專門的生活化課程,綜合具體狀況,通過學生的年齡、殘障課程來設置相應的課程內容、教學目標乃至合理的預期效果。
為年紀偏小、智障程度較高的兒童,一周設定了5到7堂簡單的生活自理或生活常識課程。比如:(1)辨認水果。老師將水果帶進課堂,逐個講出水果的名稱,讓學生挑選出對的水果,拿在手中進行觀察。老師將水果切開,讓學生進行品嘗,并獨立講出水果的名稱、味道等等,這樣能夠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以及觀察能力。(2)搭配。老師將很多雙鞋子進行打亂,并不規矩擺放,隨意拿出其中一只,讓學生找出能夠配對的一只,鍛煉學生的觀察以及對相應物體匹配的能力。(3)穿戴衣物。老師將衣物拿出,通過游戲的形式進行比賽,看誰穿的既快又好,來鍛煉學生的自理能力和動作協調能力,有助于低齡兒童以及重殘兒童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進而實現生活自理[2]。
為年齡相對較大,智障程度較低的中高年級學生,設定一周4到5堂生活數學,讓學生初步掌握計算的能力、思維能力以及應用數學處理日常生活簡單問題的能力。設定4到5堂生活語文,培養學生淺顯的聽、說、讀、寫的能力,3-5節勞動技能課程,如:縫紉、烹調等。設定3至5堂手工課程,如:布藝、編制、串珠等,這些課程都有利于學生把握一些勞動技能,自食其力,為步入社會做好鋪墊。
2.2 在課堂中融入生活化內容
(1)將生活轉移到課堂,創建生活化的課堂氛圍
課堂環境作為生活化課堂的主要資源,要有效的進行開發和利用,如此才能夠真正提升智障兒童的學習效益。老師在課堂上應當通過生活化的語言進行教學,將生活資源引入到課堂當中,通過情景教學法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一同進行創作,完成教學目標。
(2)模擬生活場景,創建生活化校園
培智學校課程方案指明,創建對學生發展有利的學校生態環境,有效發揮環境對學生的教育作用。環境的布置可以對智障學生在學習方面有所助益。不同功能的教室也可以布置出不同的風格,比如音樂教室可以通過五線譜進行裝飾,美術室可以通過學生的作品進行裝飾等。校園環境應當符合學生的生活,依照智障學生的特點,通過日常用具以及生活場景進行環境的布置,對學生反復識別和記憶非常有力,為智障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氛圍。
(3)形式豐富,展現多樣教學文化
教學應當豐富多彩,尤其是對于智障學生,他們因為在智力上有所欠缺,使得接受能力遠遠低于普通學生。如果教學形式太過單一,就會令學生較難吸收,因此在教學過程里,老師應當通過不同方式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可以在課堂中通過游戲的教學方式、情境教學以及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讓學生更加真實的學習到生活經驗。
2.3 課外活動成為生活化教學的延伸
不斷開發課外活動時間以及課間活動,設計貼近生活的活動,鍛煉智障學生的不同生存技能,成為了生活化教學的延伸。可以通過校園建立各種活動角,通過年級以及殘障程度分別設定各種活動,令學生在動手、動腦的過程里學習不同知識的概念。如此的課外綜合活動不但具備教育目的,還不會喪失現實生活的具體樂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課外活動的開發有利于課堂教學的延伸教育,并且為有目的的創建生活化情境,對比課堂上模擬生活實踐要更為真實[3]。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于特殊教育的環境而言,教和學成為了智障學生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身為老師,應當在他們的生活中做好一個引導人,只有通過老師真誠的關心和幫助,才能夠讓學生信任老師,并被老師感染,才可以將生活化教學真正實施,有效培養了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適應社會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慧.培智學校應用文教學生活化探析[J].現代特殊教育.2011.(Z1):49-50.
[2]彭周玲.生活教育在培智學校素質教育中的作用[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廣東卷)[C].2010:1-5.
[3]王淑琴.充分利用一切資源 幫助智障學生生存與發展[J].南京特教學院學報.2008.(0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