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力需求側管理是指通過采取有效的激勵措施,引導電力用戶改變用電方式,提高終端使用效率,優化資源配置,改善和保護環境,實現最小成本電力服務所進行的用電管理活動,是促進電力工業與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的一項系統工程。在當前大力倡導智能電網建設的背景下,電力需求側管理出現了很多新變化。如何適應這些新變化,是電力需求側管理的重要課題。本文通過分析智能電網背景下的電力需求側管理新需求,論述了電力需求側的目的意義,結合目前需求側管理的基礎條件,探討了其發展趨勢。
關鍵詞:智能電網 需求側管理 研究
中圖分類號:TM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1(a)-0000-00
作者簡介:譚靜(1973-),女,漢族,山東濟寧人,本科,用電專業高級技師,主要從事電力營銷方面的工作。
1 智能電網中的用戶需求
在智能電網中,電能用戶的地位較傳統電網發生較大變化。這些變化不僅豐富了需求側管理的內容,也促進了供電系統為用戶提供更多優質的服務。
在智能電網中,發電企業、局部電網企業、互聯電網企業、電力用戶和社會代理監管部門構成一個電能圈,每個組成部分都有其核心利益和需求。其中電力用戶需求側可理解為:期望整個系統提供可靠、優質、廉價的電能,通過采用新技術,降低網損、健全管理制度和電價體制,降低運行成本,提高系統的高效運行,使配售側電力市場成熟,電價盡可能在合理的基礎上降低,需求側響應良好。
圍繞電力用戶的核心需求,智能電網作為向用戶供電的最關鍵環節應實現用戶供電的可靠性,實現降低供配電網絡網損提高電網的經濟性指標,實現提高用戶使用的電能質量。
2 電力需求側管理的目的意義
保證電力供需實施平衡,保證供電質量,降低發供電成本,優化資源配置,充分發揮發電、供電設備的利用率,調整、指導、限制某些用戶在尖峰負荷時段用電,減小尖峰負荷數值使負荷曲線保持平坦是需求側管理最基礎的管理目的。另外,通過政府采取經濟和政策措施,鼓勵用戶使用先進設備、工藝提高用電效能,改變傳統低效用電習慣。加強節能降耗的公眾意識,形成節能環保的用電風氣。積極尋求替代能源、殘余能源的回收和開發新型能源發電的新途徑、新方法等,全面提升社會能源的利用率。
電力需求側管理的直接參與者是電力用戶,通過需求側的管理措施可以使龐大的電力用戶資源得到優化配置,使有限的電力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需要。在提高效能和減低成本的同時,保證電力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3 電力需求側管理的基礎條件
近幾年來,智能電網的發展產生很多新的成果和變化,逐漸增強了智能電網驅動力,為智能電網框架下的需求側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基礎。
3.1物聯網技術
物聯網是以信息傳感技術、識別技術、全球定位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為基礎,把物體或系統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實現監控管理、跟蹤定位和模式識別的一種網絡。物聯網技術為智能電網在智能用電環節上提供了廣泛的應用空間。
3.2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是城市發展的方向趨勢。通過智能樓宇和智能小區建設,引導用戶優化用電結構,實現社會資源共享的壞境,滿足社會對于用電負荷的多元化的需求。基于電力光纖入戶的智能家居就是采用先進的網絡通信技術和供電技術對用戶用電設備、分布式電源儲能裝置等實行監控分析,為用戶提供高質量的雙向互動服務。
3.3分布式發電
隨著能源短缺和壞境保護問題的日益突出,可再生的新能源利用逐步成為發展趨勢,其清潔環保、靈活可靠的優點可對未來大電網給予有力的補充。分布式能源發電技術包括風電、太陽能發電、地熱發電、生物質能發電、潮汐發電等多種形式和冷、熱、電三聯產供電綜合利用技術。分布式發電的興起為能源高效利用和環保提供了新的途徑。
3.4新型儲能技術
儲能技術就是將電能通過某種裝置轉換成另外一種便于存儲的能量較高效率存儲起來,在需要時再將其轉換利用。發展新型儲能技術能更好地突破負荷的日內變化、日間變化和季節性變化只能依賴調節電力生產來解決的瓶頸。目前儲能技術包括天然儲能、機械儲能、電化儲能、電磁儲能和相變儲能等形式。另外,電動汽車的電池也可成為智能電網中的移動存儲單元。
3.5互動用電
智能電網強調的就是用戶的參與,鼓勵用戶和電網之間的雙向互動。在智能電網領域中,家用智能電器如智能電表、家庭集成通信網絡、高級計量單元等和電網之間的雙向互動將更為密切,這種雙向互動可實現合理使用電能,達到降低電費提高效率的目的。在智能電網中,先進計量體系的建立發展目的就是實現用戶端和電網側的雙向計量和雙向實時通信,完成遠程監控和需求側管理功能。此外,需求側管理和分時電價技術對用戶用電行為可以合理指導,更好地為經濟互動用電服務。
3.6虛擬電廠和微電網
虛擬電廠即為一些分布式發電單元和可控負荷的集成系統,由一個中央控制中心統一調度管理。這種方式使得電網交易和控制直接與虛擬電廠的中央控制中心打交道,無需了解每個分布式發電單元的信息,減輕了電網交易和控制的壓力。
4 電網需求側管理的新趨勢
目前,電能利用模式逐步形成以新能源為中心的電能消費方式。需求側管理應結合實際狀況合理規劃發展方向,應對電能消費方式的新變化。
4.1提高負荷預測的精度和密度
負荷預測是智能電網條件下制定實時電價的前提,實時電價又是需求響應的基礎。目前日負荷的預測值在未來由十幾分鐘一個負荷預測值變為幾分鐘一個負荷值。電網的年負荷偏差也將導致電能價格信號偏差。因此,智能電網框架下的負荷預測的準確率和密度必將進一步提高。
4.2供電可靠性進一步提高
大量分布式電源的接入,可在主網停電時保障重要用戶的供電。智能電網自愈功能所具有的實時評估分析、預防預測以及自動故障診斷及恢復,都可最大限度地減少減輕電網故障對用戶帶來的影響。
5結論
智能電網的特征要求需求側管理在電力市場政策指導和先進技術的支持下,發揮科學管理和調整分布式發電資源,改善用戶用電行為和方式實現“削峰填谷”的功能,并通過調整電價機制,引導用戶合理用電,達到更加高效地利用電能和輸電設備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賀輝.電力負荷預測和負荷管理.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3
[2] 王士政.電網調度自動化與配網自動化技術.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
[3] 劉振亞.智能電網技術.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0